(四)吴茱萸汤——头痛,呕吐,剧烈头痛
21厥阴头痛——聂惠民医案
倪某某,女,50岁,1985年6月初诊。患头痛五六年,每日头痛,伴阵发性加剧,当头痛剧作时,则双手抱头,身蜷不动,闭目忍耐,每日服用大量镇痛药维持,并经多方求医诊治,未能控制。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近日诸症增重,前来求余诊治。索取前方追溯病情,则见所服药物多为平肝潜阳、镇惊熄风之品,如羚羊、犀角、天麻、全蝎等名贵药材屡用不鲜。观其病证,头痛以巅顶为甚,剧作时有冲逆感觉,痛似劈裂,故欲双手紧抱头部,恶心,不欲饮食,睡眠不佳,经量暗少,面色晦暗,脉沉细弦,舌暗红,苔白。证属厥阴头痛,治宜温经降浊而止痛。用吴茱萸汤化裁。遂疏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大枣7枚、生姜9克、藁本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3克。三剂,水煎温服。患者及其家属视其方小药少,面显疑情,后经余安嘱一番,方取药而服。药后头痛大减,守本方进退治疗,两周后停服全部止痛药物。嗣后用本方配丸药服用,头痛得愈。追访四年,未复发。(聂惠民.伤寒论与临证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642)
论:面色晦暗,也是虚寒象。水气十七,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阳明为三阳之长,首面又六阳之会,以燥土居阳盛之地,是在面部不肿。阳明太阴,同主肌肉,水胜土负,肌肉削减,故面部不肿,反见其瘦。我理解这句话说是有中气虚实,也主面色。阳盛则明,阳虚则暗,寒则苍白,热则面赤。脉沉弦细者,皆为阴脉,阳明胃寒,三阴失秉,不能化气,所以阴盛。
重点;索取前方,追溯病情。这是中医治病,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程序,必备的程序。而现在很多医生都不给方子,患者也图省事,直接代煎,根本不知道吃的什么药。辨证本来就是最难的,医生索取前方,看方之后就会有一定的斟酌,心中对比自已的思路,就能更有效提高辨证准确性。现在的情况是只有大医院里给方子,大学院校的国医堂,还有一些专家走穴的诊所给方子,小诊所大多都不给方子。相比疗效,小诊所的疗效要更好一些,为了生存,必须靠疗效这样的硬实力,不给方子这个算是缺点吧,给患者方子,患者就自已到别的地方抓药去了。而大医院的中医给你方子,也是让你明明白白吃药,明明白白消费,安全生产,更像一个程序而已。医院看病,给你方子,花钱也不多,全都明明白白。
21(重号)头痛待查——聂惠民医案
高某,男,11岁。1991年4月9日初诊。代述二年前患头痛,曾伴有突然晕倒三次,晕倒时颜面苍白,头部多汗,手足不温,平卧位后症状消失,持续数分钟,神志清醒,不伴抽搐、发烧。一月前头痛加重,痛以巅顶为甚,牵引枕部及颈椎不适,痛时欲有撞墙之意,心烦欲呕,经头颅CT及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某院诊为:头痛待查。经治疗效果不显,故要求中医药治疗。刻下症:患儿身材较低,形体消瘦,素有脾胃不和,纳谷不佳,面色暗黄,脉沉弦,苔薄白。证属肝脾不和,寒浊上扰而致头痛。治以温胃降逆,升清养神。拟吴茱萸汤加白芷、川芎。水煎服药七剂,头痛锐减,守方调治,停服西药,二周痛愈。半年未发。《聂氏伤寒学》
论;此是伤中胃寒,而病厥逆。此患者为小儿,可以也是食寒饮冷,伤阳明之阳,而病厥逆。
22巅顶痛——熊曼琪医案
陈某,女,28岁,教师。1962年12月22日初诊。病起于1958年秋,因工作夜以继日,思索费神,致一度数日未能入睡,当时尚能支持,至工作告毕,便觉头晕眼花,继而巅顶刺痛难忍,旋即呕吐清涎甚多,历3小时之久,方慢慢缓解。阅一月,前证复发,其后经常失眠,精神疲惫,平均每月必作头痛1次,症状大致如前。曾就诊于省人民医院及精神病院,内服西药及电疗未效,渐渐发作更为频繁,至1962年初平均每2~3天发作1次,经期前后尤为剧烈,严重影响工作,诊其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而润。《伤寒论》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巅顶痛者,阳气不足,寒从厥阴经脉而上攻也;呕吐涎沫者,胃中虚冷,寒浊上逆也;胃虚之人,谷气不运,无以生化气血,故脉现细弱而舌色淡也。遵仲景法,主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18克,大枣去核4枚。服3剂后,眩晕减轻,睡眠稍佳。
二诊照前方加重分量。吴茱萸15克,党参15克,生姜30克,大枣(去核)6枚。
上方共服6剂,经水来潮,头痛亦未复发,余证续减,但其面色无华,眼睑苍白,触之手足冷冻,乃转用当归四逆合吴茱萸汤,以补中降浊,温通血脉。
服后又配6剂,并嘱用当归9克,生姜适量煲羊肉常服,以善后调理。半年后欣喜头痛未发。(熊曼琪,刘赤选医案,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4:36)《经方临证集要》
论:如果不看症状,只以脉为准,那细脉为阳少,细脉为虚,细脉为阴阳俱虚。弱为濡弱,肝脾不足。细弱之脉,是为阴脉,是附子类扶阳,还是用归胶芍补血。一看症状,就知道了,此为胃寒,阴阳不交,胃阳不足,五脏失秉。吴茱萸生姜,温胃寒以降阳逆,人参大枣,补中以化气,中气健旺,自能升降阴阳,阴阳顺接,自不厥逆。
24头痛脑梗——关思友医案
患者李某,女,55岁。2004年1月20日初诊。因右上下肢麻木、软弱无力1个月,口歪流涎,舌麻,语言不利3日住院治疗。1个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右上下肢麻木、软弱无力,查头CT示左侧内囊处梗死,静脉滴注血塞通、胞二磷胆碱,口服心脑康、肠溶阿司匹林等药后略缓解,口歪流涎,舌麻,语言不利,头晕,巅顶痛,四肢酸困,舌淡,苔薄白,脉弦。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静脉滴注葛根素未效。曾用天麻钩藤饮、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15日,仍未见明显好转,3日前因烦劳加重。关老详问病史,患者巅顶痛,头晕,四肢酸困已1年余,自服新速效伤风胶囊有效,因此批量购买服用。入院后静脉滴注需用热水袋缠绕输液袋以助温,否则全身难忍,平素恶寒喜暖。辨证为肝经寒凝,风湿阻络。
处方用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g,党参21g,大枣6枚,生姜10g,小茴香6g,地龙12g,牛膝12g,全蝎(研面冲服)16g,白附子6g。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自感巅顶痛明显减轻,口歪流涎、舌麻、语言不利、右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等症较前改善。上方剂量减半,加减治疗1个月而愈。《经方验案评析》
论,注射液都要用热水袋助温了,否则全身难忍,那还要继续输液?这不雪上加霜,典型的伤阳吗?
25头痛——印会河医案
王某,女,30岁,平素抑郁寡言,患头痛5年,每隔6天必发1次,重在巅顶,痛甚则呕吐痰涎,肢冷脉伏,经诊得舌淡苔白,恶风寒以头部为甚,当诊为阴寒在头,又因巅顶为肝经所主,故考虑本病系寒蕴肝经引起,其每隔6天痛1次者,盖伤寒家以六日为一候也。乃取吴茱黄汤大剂投之。方用:吴茱萸15g,党参15g,生姜30g,大枣10枚,服5剂,未至病发期,续5剂,病又未发作,乃令停药观察,后二三年竟未复发。
原按;巅顶头痛是厥阴头痛的特点之一,多由厥阴肝经疾病引起。阴寒之气,沿肝的经脉上至额顶,故巅顶痛。肝寒影响及胃,则胃中水饮不化,逆上则发为呕吐痰涎。本方用吴茱萸、生姜,温肝和胃;党参、甘草、大枣,补脾以和肝胃;白芍平肝舒挛,以除头痛。摘自: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22.《经方治验精神神经疾病》
23顽固性头痛——张殿民医案
谢某,女,50岁,军人家属。1975年12月21日初诊。病人头痛已两年余,痛当颠顶,如有重物覆压,必以手或其他暖物温熨颠顶,才能略觉缓解。最怕冷,冷即剧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风。痛剧时,干呕,吐涎沫,但不吐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则手足逆冷,出冷汗,别人呼唤,亦不答应。曾延医约40余名,遍及冀、鲁、豫、苏四省。曾服过珍珠、牛黄、琥珀、天麻煮鸡、蝎子、蜈蚣等,药价贵的每剂40余元,但毫无效果。查脑电图正常。脉沉弦,舌苔白薄而腻。此是寒浊上逆,厥阴头痛,宜温肝降浊,吴茱黄汤加减主之。处方:
吴茱萸9g,党参9g,生姜3片,紫胡、生白芍、炒枳实、制半夏各9g,羌活、防风各4.5g。水煎服。
12月25日复诊:上方3剂,痛减,可以脱帽,夜间看篮球赛表演,亦不甚痛。脉弦象已减。嘱原方续服3剂。
1976年1月5日,三诊:痛虽减,但有时仍吐,上方加苏梗9g。
1977年4月12日,四诊:时隔年余,上方前后共服20余剂已不痛不吐,仅在月经前后,或有数秒或一二分钟的似痛感觉。饮食如常。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头,而1976年冬季极冷,未戴棉帽,亦顺利过冬。现在只是有时感觉眩晕。上方再加菊花、钩藤各9g,病人带方回家。《伤寒解惑论》
论:怕冷,好多医案都有这个症状,也是一个典型的证。怕冷,冷则加剧,典型的阴寒证。此阴寒证不是用附子扶阳,而是用吴茱萸温胃寒,典型的五脏秉于胃气,胃者,五脏之本。
26头痛眩晕——范中林医案
黄某某,女,34岁。成都市某商店职工。病史;1970年以来,经常患头痛、眩晕、干呕,甚则晕倒,经数家医院皆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初诊;1972年1月来诊。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无力,手足清凉。面色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此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处方:吴茱萸10克,游党参20克,生姜30克,红枣30克。四剂。
辨证;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主治病证有三条:一属阳明之胃家虚寒;二属少阴吐利;三属厥阴寒证。其共同之点,皆有呕吐这一主证。阳明虚寒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阴干呕吐涎沫,其病机之共性,皆为中虚气逆,浊阴上犯。
但本例厥阴干呕吐涎沫,还有头痛一证,此乃病属厥阴经之显著特征。其所以成为特征,一是因为厥阴受邪,循经气而上逆巅顶,故头痛,且其部位常在头顶。二是厥阴受寒,肝木横逆、寒邪夹浊阴之气上逆而犯胃土,以致中气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清阳不足,干呕气逆上冲则头痛;其眩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总其要,厥阴肝寒为本,阳明胃寒为标,病属厥阴寒证。
二诊;上方服四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服之。处方:潞党参20克,炒白术18克,炙甘草15克,干姜30克,制附片30克(久煎),茯苓15克,上肉桂10克(研末冲服)
服二十余剂,诸恙悉安。1979年7月追访,自从痊愈以来,再未重犯,始终坚持全勤。
按语;本例厥阴头痛眩晕之证,与美尼尔氏综合征相似。其病因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辨证,多属肝肾。《灵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亦即此理。邪人厥阴,从阴化者居多,常见干呕,吐涎。其标在胃寒,其病在肝寒,其根在肾寒,故先后投以灶土、暖肝、温肾之剂,病祛根除而晕痛皆止。
论:阳明胃寒,病在本经则呕吐,吐利烦躁,则病在少阴,吐沫头蹙额,厥阳上逆,则病阴厥,吴茱萸汤,温胃寒以降逆,交济阴阳也。
27咳吐眩晕——陈瑞春医案
余某,女,49岁,保管员。1974年6月3日初诊。患者头晕、咳呕1个多月,经治不愈。现症头顶空虚状,面色苍白,胃脘部胀疼,嘈杂冲逆,口吐清水,早晨起床后,头晕呕哕更甚。进食后好转,食饮不香,大便稀软,舌淡苔白,脉细软。钡餐透视,除外胃、十二指肠溃疡,诊断为胃窦炎。辨证分析,病属胃窦炎,病机系肝胃不和,肝寒犯胃。处方:
吴茱萸10g党参15g 炙甘草5g 淡生姜4片大枣5枚 法半夏10g 陈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6月10日。病者服上方6剂后,诸症悉减。惟有轻微头脑空虚状,食欲不佳,舌苔白润,脉缓弱。继以六君子汤加味。处方: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法半夏10g陈皮10g 广木香10g 生黄芪15g 炙甘草5g生姜3片 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按;患者宿恙为胃窦炎,而其主症为眩晕。这个病虽然病名不同,症状也各异,但从辨证的角度看,病机是一致的,均属肝寒犯胃,所以用吴茱萸汤温肝和胃,全身症状得以改善,病情自然消退,可见辨证施治的真谛所在。《伤寒实践论》
28呕吐头痛——大塚敬节
三十八岁妇人,昨天早上感觉有些感冒,傍晚时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未进饮食,仍呕吐出苦水。脉浮细,微热,手足冷,因头痛而不欲睁眼,头部置冰袋时反而感觉症状加重。心下有膨满感。投予吴茱黄汤治疗。
仅服药一次,头痛即愈,呕吐也停止了。
后来该患者患感冒二次,也出现同样的症状,投予吴茱萸汤后迅速痊愈。
吴茱萸汤证中有一种烦躁的症状,脉多为沉迟,但有时也可见到浮象。
吴茱萸汤证有心窝部痞塞、膨满、呕吐等症状,有时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五苓散、茵陈蒿汤等证混淆,特别是与五苓散证的鉴别很重要。
吴茱萸汤是一种很难喝的药,但如果与证相合,也就不是那么难以下咽了。《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心窝部痞塞,膨满,就是提纲呕而胸满之义。
29头眩呕吐——朱木通医案
一三十岁少妇周某某,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颇少生病。同年8月10日夕刻,忽感头重头眩,于是就床横卧,继即两眼发花,全身如在空中回旋,其次则呕吐酸水、胸满、口苦。一夜不敢迁移卧位。翌日由其家人聘我诊治。脉紧弦,除上述症状外无他病。依据“癫眩吐涎沫”之条文投以吴茱萸汤。一剂呕吐止,眩晕减大半。再服一剂病大减。二日后以胸满口苦为目标,转用小柴胡汤一剂,胸胁苦满除。再转苓桂术甘汤三剂各症俱除。《朱木通经方医案》
30剧头痛剧呕吐——朱木通医案
许氏的太太年三十开外,体质虽肥胖然禀赋薄弱,平生以喘息症及胃下垂而长年服药。由其平生不敢饮冷物,盖容易泄泻胃病。
1957年8月19日,又起头痛胃痛,就近托黄某某西医注射服药二日症状反剧。不得已服头痛散,岂知药入口不久即起呕吐,余症更剧,乃邀我往诊。
颜面苍白而微肿、手足厥冷、脉沉弱而迟、舌赤滑、头痛欲裂、干呕吐涎沫而不渴、胃部膨满灼热感、下痢倾向(平素便秘)、烦躁不安。以上症状显然是吴茱萸汤的正面证,投以吴茱萸汤一剂诸病若失。翌日进生牛奶一瓶、稀粥一小碗,原方续服一剂,诸症霍然。《朱木通经方医案》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