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和书上抄下的桂枝汤治疗情况做一个总结

lhchang

我将在临床治疗和书上抄下的桂枝汤治疗情况做一个总结,一直想归一下类别,这是我在治疗中基本是天天喜爱用,这里有我自己的,又有经方大家的经验,总结了几个晚上,希望爱好中医的同仁指正指点。

伤寒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口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今一时许,遍身热之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今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今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困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同,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阴虚或有郁火,本不宜使用,但我在临床上用小量作为仅佐。苔血面厚,疫情重,重剂30克,舌苔薄病脉缓,用小量即可。活用可以不管热寒,均可提高疗效。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防风(一两),川芎(一两),大枣(六枚)此事难知。
主治:柔痉,发热,自汗,而不恶寒。

1、柯琴: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主之也。
2、机: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阳不和,在外的营收失调,都可加减治疗。
3、乌头桂枝汤,加乌头头和白芍量同,主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4、张锡纯:加味桂枝代粥汤:加黄芪,以代粥补益之力,加防风代粥发表之力,加知母,以制黄芪之温,治中风有汗。
5、流行感冒:桂枝汤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法夏6克,治95例:发热62%,恶寒52%,流涕63%,头痒52%,伴咳嗽,食欲下降,舌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2剂20例,重者3剂,43例,4剂,27例,最多5剂5例,平均3天可复康,有效率达100%。
6、自汗症:桂枝汤治疗无外感风寒而因收虚不因,营阴失守之常自汗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症。
附3:卫阳虚自汗:桂枝,白芍炙,甘草,黄芪,制附片,红参须,龙骨。
①加桑叶治疗患者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夜夜如此,症忆余,夜尿时必觉冷气袭人,皮肤粟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则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歉口苦,声嘶,小便短赤,生淡红,脉但微而数,西医诊断为神经管能症,经服上方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恶风,头眩等症悉除(阴虚)。
②本方加之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其汗”或“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至营卫调和之后,再加黄芪更能发挥黄芪实表作用,防止复发(气虚也,先加麻黄,自发其汗,后加黄花也)。
③“汗出偏袒,使人偏枯”加:黄芪15克,边条参12克,治疗局限性多汗症(阶段性多汗症)
④黄汗:本方加五味子,薏苡仁,乌梅,茯芩和茅根,治愈20例全愈。
⑤附:风寒外感:风感寒型,感冒诸证,辩证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汗以及汗的多少,如汗出不,恶寒较重,四肢疼痛,宜重用桂枝,并酌加姜活,桑枝,如汗出较多或自汗,宜重用芍药,甘草并减轻桂枝,生姜的用量,酌加黄芪、白术、防风。如兼见项背痛,加葛根,以升律舒脉,如兼见喘咳气短,宜加厚朴,杏仁,如见头痛剧烈,加白止,藁本,如兼反胃干呕,宜重用生姜,白芍,酌加姜半夏,陈皮。
⑥附1:全身汗出,有风入体,而感觉不适,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桂枝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4枚,制附子9克,小麦30克,煅龙,牡冬20克,山萸肉12克,20剂愈。
附2:黄汗:黄芪五两,白芍三两,桂枝三两,以五当240知加水1400M,煎服,三次服。
⑦低热:营卫不和型,症见: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乏力,脉小等,苔薄白,加煅牡蛎,如舌脉如常,加人玉竹,牡蛎,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性兴奋有关。
⑧偏瘫:荣虚不仁,卫虚不用,加红花9克,防风9克,汗多,营阴伤重者,白芍药增至30—40克。
糖尿病并发神经痛:维生素消炎镇痛药常不见效,以本方加白术(桂皮,芍药,生姜,大枣及白术各4份,甘草2份)有效75%,好转25%。
⑩多发性动脉炎:本病属于脉络受阴,气血运行不畅,采用本方治疗21例,属于头臂动脉型6例,胸腹主动脉型5例,肾动脉型6例,混合型4例,伴有粉丝性关节炎2例,肺结核2例,冠心病和糖尿病各1例,在治疗中,加维生素E,每次20毫克,一日3次85.7%。
⑾产后高热:Ⅰ、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不振,乏力,少气,胃纳不振,欲吐,舌淡润,苔薄白,脉缓或沉弱等用本方或加当归,防风,姜活。Ⅱ、气血虚损,风邪乘袭致高热(39.4—40.1℃)头痛,恶寒,汗出,舌淡,苔,脉徐,加红参10克,白薇10克,青蒿6克。
⑿宫外孕术后高热:本方加红参10克,当归炭10克,荆芥炭5克,热势化乌热(40.1℃)伴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汗出,口不渴,舌红,苔薄,脉浮大无力为数。
⒁变态反应性鼻性:本方加葶苈子15克,蝉蜕10克,肺经感风寒加蝉衣,徐长卿(后2味研末用汤药冲服),20例全愈,气虚加黄花,党参,白术,鼻流稠,色黄者,加黄柏,黄苓以清热泻火,头痛鼻塞者,加本,川芎,血芷,僵蚕,辛夷花,苍耳子,以祛风,通窍,除湿,止痒,鼻流清水,难以体止者,加五味子,乌梅,河子,收敛止痒。
⒂寒冷性多形红斑:桂枝汤加当归,防已,川乌头,葱管,防风,川芎10剂88.5%。Ⅱ桂枝、白芍、黄芪、附子、当归、丹参、陈皮、合计104例,治愈60%,显效14.7%,有效26.5%,无效4例。
⒃冻疮:桂枝汤加赤芍药15克,黄酒50ML(后入),寒重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每剂药店煮3次,前2次服,第3次药液洗患处,经用药5—10剂)全部治愈(溃烂者加麻油外敷)。
⒄其他疾病:桂枝汤加肉桂5克(焗),治疗气滞和寒凝气滞型的硬皮病,雷诺化症,及冻疮8例,伴血虚血瘀见证者,配黄花,当归,红花,桃仁;黑寒甚者,加附子,表寒者,加麻黄,脾胃气滞者,加木香,枳壳,腹气滞者,加药,小茴香。
湿疹,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和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均于冬季或遇冷发作,加防风,荆芥等。暖则缓解,舌苔薄白,脉浮滑或儒滑缓者,若屈风寒型,均可用桂枝汤加减。
⒆慢性结肠炎:腹中隐痛, 大便稀稠,脉沉弦,苔薄白者,用桂枝加芍药汤加炒白术,陈皮,防风,炒薏苡仁,效果良好。桂枝加大黄汤,加元胡,百部治慢性结肠炎(结核性),证见腹痛时作,大便秘或滞而不畅,苔薄白而见根部淡黄,脉沉弦者,有较好效果。
⒇慢性气炎急性发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者),效果佳良,活喘选方的规律,麻杏石甘汤用于邪热追肺者:小青龙汤用于寒饮射肺者,本方加厚朴,杏仁汤用于风寒追肺者。
附1:慢支缓解期,痰吐稀白,形寒畏冷,符合寒饮伏肺者,桂枝、白术、茯苓、干姜、五味子、制半夏、陈皮、炙甘草。
(21)人参加桂枝人参汤:感冒,流感,1、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恶风,腹泻清稀,脉浮而弱者,加苏叶。2、肠炎,结肠炎,症见腹泻清稀,腹痛绵绵,畏寒苔暖,手足清冷,苔薄白脉沉弱,加茯岑,山药,等健脾利湿之品。3、慢性胃炎,症见如下痞,时时作痛,畏寒苔暖,便痢,苔薄白,脉沉缓者,加茯岑,元胡和香附等温中理气止痛之品。
(22)奔豚气病:本方加此肉桂3—5克,、随证加减,头出冷汗,胸中憋气,面色青黄,舌胖色,苔白而润,脉弦弱无力,本方配黑锡丹,有效。
附1:腹直肌挛急,非属于瘀血性,故其挛急,必现于右侧并左侧全不现,或左侧稍挛急,比之右侧则其轻,其气上冲之际,亦心沿右侧而发,不沿左侧也。
附2: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姜5克,大枣4枚,肉桂4.5克,柴胡10克,皂角刺6克,红花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服后小腹部阴气向上冲,服药30多剂而诸症痊愈。
(23)遗精,阳痿:桂枝汤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每收良效。
附1:睾丸疼痛: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加川栋子15克,贯众30克,生黄芪30克,睾丸痛剧加橘核15克,玄胡素10克,阴囊红肿痒痒而有热感,皮肤紧张光这者,重用贯众,加龙胆草15克,木通、苍术各10克,外伤引起或局部有瘀斑或精索静脉曲张,生质紫或有瘀点,脉弦数者,加桃仁、红花、木香各10克,神疲乏力加党参10克,全愈最短6天,最长32天。
附2:遗精50例: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如遗精日久,时常滑泄者,加菟丝子、芡实,杞子、夜不佳,梦池为主者加酸枣仁、茯苓、远志、夜交藤、兼工渴心烦,小便频数者,重用白芍、甘草、加麦冬、知母、黄柏、治疗结果:痊愈35例,显效12例,无效3例。
附3: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附子5克,生龙牡(先下)各70克,远志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4枚,30日愈。
(24)颈椎病、肩周炎:后头隐痛,项背牵强,肩臂疼痛酸麻等证者,葛根、茯岑各15克,桂枝赤芍各12克,片姜黄,姜活,红花各10克,麻黄炙甘草各5克,附子6克,水煎服。
附1:肩周炎:桂枝15克,白芍30克,大枣15克,生姜甘草各10克,加姜黄,姜活各15克,为主方,疼痛向项背或前臂,上臂放散者加海桐皮,威灵仙各15克。
附2:桂枝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5枚,汗多加黄芪20克,肩臂手麻加当归15克。
附3 :川芎10克,葛根30克,丹参20克,白芍30克,活血解茎,治疗项背强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不良。
(25)慢性淋毒性关节炎:膝肿剧痛,每遇气候阴湿,或劳动则发作,发时步履不能,转动不得,诊时膝有轻度浮肿,小便不利,微恶寒,舌苔厚腻,脉沉细,以本方加土茯岑,生薏苡仁,连服10余剂,痛止肿消,全愈,2年后未见复发。、
(26)急性肠炎以及细菌性痢疾初起:出现发热、头痛、恶寒、下利或兼里急后重,脉浮数而紧诸证者,我常用葛根汤加生葛根,白芍药各15克,黄岑、黄莲各6克,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赤少白多,和胃肠炎而有表症。
(27)小儿体虚,反复感冒: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疗效显著,以桂枝汤(白芍12克,桂枝、甘草2克,红枣10枚,生姜1片)加黄芪15克,具有益气因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附:小儿肺炎:表虚而喘症,症见发热微汗,微喘,下利便虚,舌质淡,苔白,脉浮缓,或肺炎用苦寒过平或下而臻表虚而喘,无热者,以本方加厚朴,杏仁汤(白芍,厚朴,杏杜各3克,桂枝2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28)、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外无表实,内无黑热,又无肝郁,溃疡、血瘀的月经病。
1、治月经先期、后期和愆期,临床常见有,既无热(黑),又不寒的先期、后期和愆期者,此乃阴阳的调,气血不和之故,服本方数剂,无不奏效。
2、痛经:不偏寒热,既无肝郁、溃疡、又无血瘀而痛经者,此亦气血不调,月收入先不顺而白不畅之故,服本方则痛止而愈,偶见甚者,痛则小腹有瘕,并非溃疡,血瘀可酌加当归30克,川芎20克。
3、闭经:临床用于不明病因而无明显明显的经闭,此为一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服本主数剂即效。
4、孕妇厌食干呕,或呕吐不止,仍须外无表实内无黑热者宜之,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表现为呕吐不食,偏嗜,气上冲逆等胃虚证,呕吐者加重生姜加量,痰湿重者加法半夏,虚者寒加人参、干姜,呕吐甚者怕电解质失调者可以用山药加一定堂和少量的食用盐补液。
5、女性腹中急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疼痛益甚,月经后期色黑、紫、夹杂小白板(白芍30克,桂枝、炙甘草、生姜各10克,大枣2枚)并以当归补血汤善后。
6、产后血虚肠燥便秘加制益乌、熟地黄、当归、阿胶,包括肺清降功能失调,津液不能下达。
附1:桂枝龙牡汤(白拟):桂枝、细辛、附片、抗白芍、龙骨、牡蛎、当归、益母草、生姜、红枣。主治:人流多次,勿论寒暑均觉畏寒,回来龙甚,经来色淡质稀,带来质稀如水,头昏眼花,脐部筑动,口渴频频,舌淡,脉数或弱者。产后(人流)感受风寒,或过早强劳。或房事不慎,均能导致上述病症,俗称“产后劳”其症在来满月即可发病,也可以推迟三五载或十多年后再发病,其发病迟早,主要根据体质而言。
曾治疗几十例:体寒重去益母草,加丹参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北细辛4克,熟附片3克,煅龙骨20克,生姜、大枣7枚,治疗4次,痊愈。
附2:桂枝汤加安冲汤:煅龙骨15—20克,煅牡蛎15—20克,茜草12克,煅乌贼骨12克,月经量多,过期不止或月经淋漓不止,上述病症,确认不由瘀阻而致者,必然有效,血止红须用“澄源”之剂,方可求本。
(29)慢性心肌炎:本主为主主,若胸痛、心悸、加丹参、粉丝症状不愈或反复发作,加防已,兼有心功者不全者,加五加皮,人参、均效果显著。
(30)偏头痛:桂枝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大枣3枚,生姜3片,加川芎30克,南星10克,金蝎、甘草各5克。
(31)腰部痛:100例,如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加葛根、木香、汗少急加麻黄,蝉衣,右脉关部滑者加黄芩、制半夏、左脉沉缓者加熟地黄、当归、杜仲、胆於行经前肝区,季肋部疼痛、**或小、小腹部胀者加柴胡、制香附、平素较常人怕冷者加仙灵脾、杜仲、挫伤显著者加桃仁、红花,5天为1疗程,92.59%,治疗皮、肌痹,因风寒湿邪内蕴,上冷肌肤所致者,药到病除。
(32)消化溃疡:1、中焦虚寒者,治以温中健胃法,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花,炒白芍、煅瓦楞各15克饴糖(冲服)30克,桂枝10克,高良姜、炙甘草各9克,红枣6枚水煎服,痛甚不解者,可选用下列(1—2味)元胡粉6克(分冲),白屈菜10克,**9克、荜芨6克,天化子粉0.3(分冲)。
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从属虚寒,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并重用肉桂,多能获效,对胃溃疡之属于虚寒者,亦可用之。
附1:出现风华正茂的饥饿性疼痛,止暖畏寒,中虚胃痛,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黄芪、当归、生麦芽。
附2:陈旧性溃疡:胃内有大量积液,符合胃内停饮,不除者,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制半夏、陈皮、枳实。慢性胃炎:茯苓30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枳实5克、党参15克、胃气上逆,吐吐泛泛或清水加欠芡3克、生姜10克、便下痛泄,甚至完谷不化者,去枳实,加炮姜5克,益智仁10克,味清、畏寒、小便清长者加附子10克,咳浊白沫,所短促者,去枳实,加干姜5克,五味子10克。
风疹块:桂枝、白芍、甘草、苍耳子、银花、大黄、生姜、红枣等,治疗荨麻疹而伴有腹痛者,若无腹痛可合用玉屏风散治之。
3、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时暖时按,遇寒加重,口渴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阴不足型(桂枝、白芍各10克,黄芪50克,甘草3克,大枣3枚)加太子参、淮山药30克,黄精20克,组成益气建中汤,具有益气健中功效。
(33)少女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荷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即归芪建中汤加地黄、川芎)连服20剂愈。
(34)心房纤颤:1、心悸胸闷,头晕眼花,神疲倦怠,毛发不荣,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红,无苔,脉细代略数,中医诊断为心悸症属心肾两虚,阻损及阴,脉气不续,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龙骨、牡蛎(均先煮)各30克,酸枣仁15克,党参20克,琥珀末(冲服)10克,水煎服,4剂,诸症减轻,原方去琥珀,加丹参15克,白术15克,连服10余剂而安,服10余剂而安。
2、心动过速、神疲胆怯、四肢不温、皮肤湿润、心律160次/分,舌质淡红胖嫩,苔白脉浮弱,症属心阳浮越,神明失宇,肾阴亏虚,水不济炎,营卫不调,精神紧张,头弦晕,失眠,欲吐恶风,发作时头面及四肢出汗,且不温,治宜温阳定悸,潜镇安神,调和营卫,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大枣12枚,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6克,肉桂4克,附片15克,生铁落100克,酸枣仁18克,4剂,心悸症减,去生铁落100克,酸枣仁18克,继服10剂告愈。
3、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室内三支阻滞(完右+左前+1)胸部隐痛,咯痰量多,语声重浊,头晕,气短乏力,出汗多,舌质淡红夹瘀,苔薄白,脉细缓,用瓜萎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味,7剂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律提高至68—78次/分,后患者胸闷加重,乏力,出汗多,时心悸,胸部隐痛,头晕尤甚,并晕厥1次,后加改,桂枝加附子汤显加味,桂枝、丹参各15克,附片30克,(开水先煎3小时)赤芍、白芍各7克,生姜3克,大枣11枚,甘草5克、木香、石苹各6克,4剂后服1个月愈,或去丹参加9克。
(35)失眠多梦,精神萎靡,肢倦乏力,胸中窒闷不适,纳少,二便如常,舌淡红,苔白生根部较厚,脉濡细,症痰湿内阻,卫运失常,投以桂枝汤加茯苓,制半夏,制南星,4—7剂后加焦三仙、陈皮。
下面是别的书上的,也放在这里了! 桂技汤
1、神经衰弱 现代医学所称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与中医的心肾不交、脾胃虚弱、气血不和相类似,都系营卫失调。有些患者体质衰弱,食欲不佳,失眠多梦,心悸乏力,自汗,脉浮缓等,经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都宜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促进其生理功能的恢复,疾病则自愈。
2、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证 患者久名逸突劳,出汗较多,致使全身疲劳,肌肉酸痛,口燥咽干,往往被误认为是感冒。如脉象柔软平和,寒热变化幅度不大者,属于暂时性的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证。一般仅服桂枝汤1剂,疲劳诸症很快消失。
3、重病恢复期 可加快痕复,如肾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急性胃肠炎吐泻症状停止,仍感到全身无力、瘫软、自汗、精神不佳、饮食不思、脉弱者。上述疾病患者虽主要病痛已去,但机体的气血、营收尚未恢复,若能服桂枝汤数剂,可使身体早日康复。
4、妊娠反应 妊娠之初全身疲劳,困倦嗜睡,胃脘嘈杂不适,遇冷则寒栗,遇热则烦躁,情绪不稳,是由于妊娠2~3个月,母体尚未完全适应,营卫气血不和所致。如呕吐不重,脉象滑弱者,可服桂枝汤2~3剂,既能缓解妊娠反应症状,又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利。
5、痢疾 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治疗红痢伴有里急后重者;桂枝加葛根汤可用于治疗疫痢毒血症,热痢用桂枝人参汤;慢性肠炎用桂枝加芍药汤。
6、落枕 椐报道,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落枕患者,一般服1~2剂即可痊愈。处方:葛根15~30克,麻黄、桂枝各4.5克,大枣6枚,白芍、防风各9克,柴胡4.5克,甘草3克,早晚钣后各服1次。方中葛根黄酮,能扩张脑、心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增强肌肉血液供给,解除肌肉痉挛;白芍也有解痉止痛作用。本方具发汗解肌、祛风止痛之功,故用于治疗落枕,效果颇佳。
7、慢性疮痍 疮面薄浅,局部红、肿、热、疼痛症状均不明显,只有少量渗出液,缠绵日久不愈者,系全身营卫失调,抗病能力降低,疮灶失养,修复能力减退所致。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可促进疮面早日愈合。
8、强直性脊柱炎 有人用乌头桂枝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疗55天。
9、坐骨神经痛 用桃仁、羌活、独活各12克,威灵仙、桂枝各15克,防风、苍术、木瓜、当归、川牛膝各10克,制乳香、制没药店各6克,细辛3克。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6.7%。
10、小儿感 桂枝汤外用治疗,方法:桂枝、芍药、生姜各20克,甘草15克,大枣15枚,酒适量。痰多加厚朴、杏仁;汗多加牡蛎、龙骨。水煎浓汁,涂患儿项背部,辅以**,每年次15~20分钟,日2次。3天为1疗程。皮肤过敏禁用。
11、外感发热 适用桂枝、白芍、炙麻黄、川芎、防风、法半夏、茯苓、生姜各15克,葛根20克,细辛8克,陈皮、大枣、甘草各10克。咳喘加杏仁、炙桑白皮;咽痛加桔梗、板蓝根、射干、黄芩;鼻塞加辛夷、苍耳子;纳呆加石草蒲、白豆蔻。首剂分3次服,21:00、22:00、次日晨各1次;次日中午开始服第2剂,分3次;第3剂服法同第2剂。3天为1个疗程。
12、急性粉丝性关节炎 桂枝、知母、粳米各9克,石膏30克。关节红肿热甚者,加忍冬藤、络石藤、莶草;关节肿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威灵仙;皮肤红斑、热入营分者,加水牛角、赤芍;身热不扬、疲倦乏力、舌红苔黄腻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3周为1疗程。
1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14、变应性鼻炎
桂枝汤变方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 、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 ?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立方意义:此方包含“内补当归建中”之意,有行血,养血,散寒之功。其名为四逆汤者,以四肢有厥冷,脉细欲绝之故,此由于血液不足,体质虚寒,心阳不能敷布全身经络所致。故用当归,温中补血,芍药,缓急和血。桂枝,温经通络。甘草,缓急补虚。木通,利关节,通九窍。细辛,散粉丝,降疲痛。大枣,和营卫,生津液。今编成整个队伍,不但有止痛功能,更有温寒,通滞,活血缓急,补虚诸作用。

  治疗标的:以有虚实寒贫血之体质,右血分闭塞 ,腰腹挛痛,手足冷,尿利少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境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各5.0,甘草、通草各2.0,吴茱萸12.0,生姜9.0。上以水、酒各一合三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或水煎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更生姜汤”。

  补充:“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腹痛较剧,吐涎沫,肩背强急,头项重痛,或吐利转筋 ,腰脚腹麻,或口舌作燥,(和久田氏云,由于血筋不转,血分动,而津液干,不宜作热候看。)手足厥冷,或下痢,脉微欲绝,妇女经常经前腹痛,月经困难,及带下清冷等。

  立方意义 此方所治,为贫血虚寒,此因贫血虚寒时久,经脉、血液、运行之力已大减,脾胃机能亦由衰弱而不能吸收与输布,因之水湿潴蓄而发生痰饮,痰饮既多,则上泛而为呕吐,今加入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除湿,生姜,散寒止呕,开痰下气,合“当归四逆”以通其血脉郁塞之阳,除其寒湿久积之阴,则以上各证,可迎刃而解。

  治疗标的:以腹痛,呕吐,手足冷,脉微,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方舆?:内有久寒之男子为疝瘕,妇人为带下之类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

  《橘窗书影》:有女年十九,患伤寒十余日,精神恍惚 ,舌上无苔而干燥,钯食五六日,四肢微冷,脉沈细,按其腹自心下至脐旁之左边拘急,重按则如有痛,血气枯躁,宛如死人。余以为厥冷久寒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本方加附子)服一日夜,心下大缓,始啜粥饮,三日精神明暸,始终服一方,其人全愈。

  《续建殊录》: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痢,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旬余而愈。

  《伤寒论方解》:妇人经前腹痛,不可忍,见虚寒证者,用本方,有卓效。

  诸家绪论:《千金方》:“四逆汤”(即本方)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者。

  按:《济生方》:“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较《千金方》加附子一味。

  凭证使用:恶寒腹痛甚剧者,种心性脚气,尿毒症,子痫,胃扩张等(《汉方与汉药》)。

  “桂枝汤”症而有风毒肿痛,头眩,干呕者,去大枣,加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金匮》名。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知母、防风各5.0,芍药5.5,生姜、白术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左手脉多浮弦有力,右浮虚,足肿痛而有寒热。

  立方意义:由风毒引起之肿痛,既有风,有寒,亦兼夹湿,兹用桂枝,防风,以发表行痹。生姜,散寒;甘草,缓急;芍药,知母,和阴,清热。附子,行阳除寒;白术,温脾行湿;共同协作,成为驱风、散寒、行湿、和血止痛之有力方剂。

  治疗标的,以本证诸关节肿痛而有寒热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脚气钩要》:本方治脚气痛痹,转筋不仁。

  《外台》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节解,疼肿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温温烦乱欲吐。

  按:《千金方》:“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附子,加半夏,杏仁 ,川芎)主治与《外台》同,似可治本方证之较轻者。

  凭证使用:慢性关节炎,尤其畸性关节炎(求真)。脚气,腰痛,鹤膝风(浅田)。神经痛,及一切由风而起之疼痛证(广三)。

  “桂枝汤:证而有身体麻痹,作呕者,去甘草,加黄芪,加生姜。金匮名。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芍药、桂枝、大枣各7.0,生姜14.5。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症状表现 原文:血痹(血脉涩滞麻痹也)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补充:当有上冲,呕吐,挛急之证。

  立方意义:在“桂枝汤”方证内,有水血变调之证,须加用黄芪,以兴奋全身细胞,健运停滞於肌表之水血,更有桂枝,能兴奋神经,使血液运行加速,共奏祛风、通络、强心、利尿之功,而又有生姜,为驱除水毒,温散寒湿。芍药,调节神经,兴奋血管。大枣,滋养细胞,通达组织,则血液之涩滞者,既能运行,而肌肤之顽麻,由于水血变调者,亦可以反之正矣。

  治疗标的:本方以身体不仁而时呕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绪论:《金鉴》:“黄芪桂枝五物”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脚气病等。

  有“桂枝汤”证,肤肿,脉沈,出黄汗。去枣、姜、草,加黄芪,苦酒。《金匮》名。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18.0 ,芍药、桂枝各11.0,苦酒四勺。以水二合六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汗,脉自沈,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立方意义:此方证,发热汗出,有“桂枝汤”证之半,而汗黄口渴,则非“桂枝汤”证所有者,此由体内阳气,为寒水所郁遏,中正之官不耐受其**而与寒水相搏。兹用黄芪以扶正气而固表,芍药缓肝胆之急以和血,桂枝温经通络以祛邪,入苦酒,为收敛气血之用,则阳气开展,邪气潜消,黄胆亦退藏於密矣。

  治疗标的 以体肿,发热,汗黄,脉沈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汉方新解》:本方用於腋臭有效。

  《本草汇言》:“四仙散”(本方加罗勒,用酒)桂枝三钱,黄芪,白芍各五钱,罗勒三钱,水,酒各一碗,煎服。

  按:罗勒即香菜,能去恶气,消水气。时珍云,无则以霍香代之。

  诸家绪论:和久田氏:此方证为阳气郁遏难宣,故虽发热而脉沈,与风水证不同,风水因感外邪,故脉浮不沈,汗出不黄,可以别之。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皮肿,水肿,腋臭等。

  “桂枝汤”证,而少腹有於积,构挛,上冲,心下悸者,去枣、姜、草,加茯苓 ,桃仁,丹皮。《金匮》名。

  桂枝茯苓丸(《妇人良方》名“夺命丹”,《济阴纲目》名“夺命丸”,煎汤,名“催生汤”)。

  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桃仁各2.4 。

  右为细末,以蜂蜜及米醋为丸,一日分三回,温服。如作汤剂用,将前药加至二三倍,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妊娠也。所以血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求真说:该证:左直腹筋挛急,有软凝块,按之微痛。

  补充:面部,或足部现肿状,手足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仅取“桂枝汤”之芍药,以通血脉,散恶血,缓挛急,降冲逆,加丹皮,桃仁,破蓄血,润肠燥。尤以丹皮,能排毒素,去浮肿,更有**卵巢充血之能(近人说)。茯苓,通心肾,利小便,且能通经(近人说),合而用之,则有镇痛,降冲,驱瘀,通经,平悸,利尿等功效。

  治疗标的:不论男女,以直腹筋孪急,有凝块作痛,女子,则兼见经痛,及行经困难而小腹胀痛者,为主标的。胎动,面足肿,手足烦热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妇人良方》: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胎已死,服之可下,称为“夺命丹”。

  方舆?:“此方,於产前则催生,在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痛痛,或发热恶寒者。又谓,出死胎,下胞衣,及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

  又: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两月一至等,蓄泄失常者,用之皆有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如积结久成症者,非此方所主也。

  汤本求真;凡妇人胎前产后诸证,用之有伟效。下死胎、胞衣,亦妙。

  《生生堂治验》:治妇人瘀血头痛,加大黄,芍药,不出月而愈。

  《方函口诀》: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痈。余自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痛楚,加车前子,茅根,治水分肿,及产后水气。

  《类聚方广义》:血淋,肠风,下血,用之皆有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方伎杂志》:一农妇产后,患痿?三年,病中又妊娠,腹随而大,时坐便桶。来乞诊,曰,此证非产后不能速治,腹部,足部暂置之,产后,足可立也,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煎汤使服,大小便快利,气分,全体均大舒适。至月末而分娩,产后,转方“桃核核承气汤”由恶露下毒便,昼夜二行,一切闭塞之毒,皆涣散,气血亦次第宣通,故腰膝亦渐渐而动,服药二十日许,起步如常矣。

  简侯:曾治一黄姓妇,妊娠已八月余,腰痛漏血。时兴化李医师在泰应诊,延之诊治,云将堕胎,未开药。经人介绍,转请我往治,诉左腹有块状,按之痛,大小便均不爽利,脉沈弦,舌见淡黄薄苔。告之曰,《金匮》云妊娠有症痼,当下其症,为拟“桂枝茯苓丸”料,煎汤服之,如系死胎则当下,非死胎则可止痛而活血,今未见死胎之象,服之无损。黄信之,照服两帖,大便爽利,腰痛已除,血亦止。后以此方示李医师,诧为奇迹。其实乃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证状而体会之耳,何奇迹之有。

  诸家绪论:《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为日常多用之处方,从证可加大黄,薏苡仁,甘草等而应用之。

  《续药征》:此方证,腹中有毒痛,亦用於阳证吐血。

  凭证使用:《汉方新解》:本方证应用范围广大无边,难以枚举,其主要者,为头痛,眩晕,耳鸣,脑出血,半身不遂,眼,耳,鼻诸患,心脏病,动脉硬变,各种出血,偻麻质斯,神经痛,发疹病,肿疡,皮肤病,轻证盲肠炎,胃肠痉挛,男女泌尿生殖器病,痔核、脱肛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实质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证,如卵巢炎,喇叭管炎,流产后出血不止,腹膜炎,痔肿胀痛,睪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编者按:以上两书所载,应用於各种病证颇多,真所谓广大无边矣。但总以用於身体健壮而有多血质之充血性病,如上述证状者为适宜,否则不可滥用。

  “桂枝汤”证,腹无拘挛而兼有胸满者,去芍药。《伤寒论》名。

桂枝去芍药汤

  (此属桂枝汤之减方,本应列於桂枝汤加减方之下,兹为以下各方,均系此方加减,故列於此。)

  桂枝、大枣、生姜各11.0,甘草7.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立方意义 “桂枝汤”用芍药者,以腹部有挛结之一证也。此挛结,由于血络凝闭,兹去芍药者,一因误下后,伤其血络,已无凝闭之状而反出现脉促,胸满之证,即不须再用芍药以解挛结而散滞血也。

  治疗标的:以脉促(其促急之象,大都在寸口,关尺部分不显)上冲,心下微满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 龙野一雄:肺结核,喘急,胸满,咯血,援用本方有良效。

  编者按:咯血,用桂枝,生姜,必其证属阳虚者为可,否则不宜。

  任应秋:续发性慢性胃炎,常在食后,胃部膨满,食欲减退,用“桂枝去芍药汤”(新中医药4卷7期)。

  诸家绪论:汤本求真:本方自身,实无必要,然为原方之要方,故不可缺。

  凭证使用 “桂枝汤”证有胸满而无拘挛之状者。

  以下系桂枝汤去芍药汤之加减方

  “桂枝去芍药汤”证, 胸满上冲而呕者,去大枣,甘草,加枳实,《金匮》名。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各9.0,枳实15.0。以水二合,煎 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温服或冷服。

  证状表现: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东洞吉益:谓本方证,当有呕吐,“痞”下,脱落“满”字,可从。

  立方意义:胃阳不振,脾失薰蒸之力,水谷入胃,脾湿困之,燥、湿、升、降之机,既不能运化输转,则发生痞逆悬痛诸证。兹用枳实,消胀泻痰利尿。生姜,温胃,散寒,止呕。桂枝,温阳,通络降冲。合用,则除痞满,下水气,利小便,平喘逆,何悬痛之有。

  治疗标的:以胸满上冲而呕为主的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成绩录》:一妇人患吐水,水升胸间,漫漫有声,遂致吐水,每发於日晡,至初更乃已,诸医与大小“柴胡汤”及“小半夏汤”之类,无效。先生(益吉南涯)诊之,用“桂枝枳实生姜汤”全愈。

  又:一男子吐水数十日,羸瘦日加,其证至黄昏,每於脐旁有水声扬腾,上迫心下,满痛,吐水数升,至更初,必止,饮食如故。先生投“桂枝枳实生姜汤”,其夜水虽上行,然已不吐,翌夜,诸证尽退,五六日全愈。

  诸家绪论:《千金方》:“桂枝三物汤”(即本方)以胶饴易枳实,治心下痞,诸逆,悬痛。

  编者按:枳壳,对胸脘胀满,呕吐有功,但其性苦寒,能破气。如胃液已损耗,与病后衰弱者,不甚适宜。胶饴,性温,富营养分,能补阳虚而健胃,其缓急迫之功,同於甘草。《千金》以胶饴易枳壳,盖为中阳已虚,胃液已耗,悬痛较急而设,附此以备参考。

  凭证使用:胃驰缓,慢慢性胃炎,胃痛呕吐等。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有吐浊,吐涎及咳者,加皂荚。《金匮》附《千金方》名。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9.0,甘草、皂荚各6.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补充:本证当有脉促胸满而吐浊,吐涎沫,或咳唾脓血,脉数,或上气不得卧者。

  治疗标的:以胸满,吐浊,咳唾涎沫而有“桂枝去芍药汤”证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集览》:小儿平生垂涎甚者为鼻渊,为风涎潮,而口鼻间及腮赤者(此系风涎上升,吐之为佳)皆主之。

  诸家绪论:汤本求真:本方能治肺冷之痿,不可用於发热不发热的现时之肺结核矣。

  凭证使用:肺冷有痰、涎或脓液,潴留於管内者,皆可应用。如叶橘泉氏说,用於肺坏疽,肺脓疡等病是。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不禁之意)去桂枝加术。《伤寒论》名。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术9.5,附子7.5,甘草5.0,生姜7.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此方,一名“去桂加术附汤”,《金匮》名“白术附子汤”,《千金翼》名“术附子汤”、《外台》名“附子白术汤”。《伤寒论》加“去桂”二字者,以其先有桂枝证,用“桂枝附子汤”,后无上冲证,故去“桂”,而特提出“去桂”二字以名方也。

  证状表现:原文:伤寒八九日,粉丝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术汤主之。

  立方意义:本方,与“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皆治粉丝相搏之证。前两方,皆不去桂,以其有上冲证也,此方无上冲证,故须去之。方中附子用量,均比上二方加强,以其身体冷痛,比较过於前二方之证。加白术,以温补脾阳,除湿化燥,与附子同用则驱寒逐水,再加入生姜,散寒湿,降水气,其力尤胜。有甘草,大枣,以和缓急迫,则风寒得除而烦痛亦自缓解。

  治疗标的,以身体烦疼而恶寒,脉沈涩为主标的。其他小儿自利,四肢难以屈伸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绪论:《外台》:“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此二方,但治粉丝,非治伤寒也。

  凭证使用:偻麻质斯,神经痛等。

  “桂枝去芍药汤证”,悸而小便不利,心下微满痛,原方去桂,加茯苓、术。《伤寒论》名。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桂枝、大枣、生姜、茯苓、术各7.0,甘草、芍药各5.0。以 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汉方新解》作“桂枝加茯苓术汤”不去桂,亦不去芍药,云合“苓桂术汤”、“桂枝汤”、“茯苓甘草汤”三方而成。《金鉴》云“去桂”,当是去芍药。徐大椿,亦不主去桂,其他如汤本求真,陆渊雷,尾台榕堂,丹波元简等,皆谓不当去桂,但多同意《金鉴》说而“去芍药”者。故《皇汉医学》则直书“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术汤”,从《金鉴》说也。今照录原文之名,参用诸家所论,不去桂,亦不去芍药,其说附后,作为学者参考。

  证状表现: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立方意义:“桂枝汤”证未消除,而复加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是亦由胃脾失燥湿升降之作用所致。今用术,以燥湿补脾,茯苓以通心肾,仍以桂枝解表降冲,合白术,尤能健胃脾而胜湿。仍以芍药佐桂枝,解头项强痛,合草,枣、尤能缓和神经而弭急迫。总其协同作用,则有解表利尿,健胃除痛之功。

  治疗标的,以有“桂枝汤”证,而胃内停水,心悸,小便不利,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绪论:《伤寒论评释》:(上略)我以为不去桂,而另加术,则二味发生协同作用,其力强矣。亦不勉强改去桂为去芍药,如去芍药,则头项强痛,将何以镇静之乎,故以斥去芍药者,亦非也。

  编者按:此说,与《汉方新解》,不去桂,亦不去芍药,同意。近贤冷其林氏谓,此方大致用以救逆,云去桂枝者,是指出此条有“桂枝汤”之显著证,有非“桂枝汤”之隐约证,所以用桂枝去桂命名也。(中医药杂志 1958 年 1 月)。我谓此说,用於证之隐显而进退其药则可,用於确定方名则不可,果如是说,则所有一切方名,皆可随时改称,将何以为后人辩证用方之确据乎。

  东洞吉益:於此方加附子,名“桂枝加苓术附汤”,云包含“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苓术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六方,可应付多种病证。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胃内停水,胸满微痛,心悸,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胸腹动剧者,加蜀漆,牡蛎,龙骨。《伤寒论》名。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生姜、大枣、蜀漆各5.5,甘草5.5,牡蛎9.0,龙骨7.0。以水四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金匮》: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补充 :病由火迫(烧针,温灸之类)出汗惊狂,胸腹不安,(动悸)烦燥,起卧不安。胸满,多痰,恶寒,发热之证,脉象浮滑。

  立方意义 本方证由烧针引起神经兴奋,内脏被其感动而致烦躁,惊狂、不安等现象,兹仍以“桂枝去芍药汤”治其原有之证,更以龙骨牡蛎,镇纳浮阳,平定动悸,蜀漆,消痰解热,亢进食欲,则可以降低神经兴奋而不致有烦躁惊惕等证发作矣。

  治疗标的:以胸腹动悸,胸满多痰为主标的,其他惊狂、烦躁、多汗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编者按:本方病情,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重,且能治疗疟疾有多痰者,因蜀漆能催吐,生姜能祛痰,可使疟痰从吐而出也。

  诸家经验谈:《方函口诀》:此方,主火邪,故治汤火伤之烦闷疼痛者,及灸疮发热者,有效。

  方舆?:不寐之人,彻夜虽一目亦不得瞑,及於五六夜时,必发狂,可惧也。亟宜服此方。

  凭证使用:神经性痛,疟疾等之外,凡有动悸、多汗、多痰、惊惕之证,皆可适用。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脉微者,加附子。《伤寒论》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9.0,甘草6.0,附子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编者按:东洞说:此方,治“桂枝去芍药汤”证之微恶寒者,仅此而已。下方,加附子,桂枝量,则名“桂枝附子汤”。上方,因下后阳虚,下方,因粉丝相搏,内证,阳虚颇重,病因不同,故方名亦异。概述“桂枝附子汤”下。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甚,身体疼烦者,加重桂枝,附子量。《伤寒论》名。

桂枝附子汤

  桂枝9.5,附子、生姜各7.0,甘草5.0,大枣7.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粉丝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弱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补充 :该证有心下或脐下动悸,四肢掣痛,难以屈伸,恶寒,发热,及冲逆之状。

  立方意义:上方,加附子,以治误下后,阳气衰微,胸闷,恶寒,现阴证之观。下方,加重桂枝,附子,以振奋机能,促进体温,助强心力,使行血旺盛。生姜,散寒湿,除水气。大枣,甘草,缓和组织紧张。并调整桂、附、生姜辛烈之性,可以达到驱风解表,降冲、散寒、温经、止痛之目的。

  治疗标的:上方:以“桂枝去芍药汤证”,恶寒,肢冷,脉微为主标的。下方以恶寒甚,身体疼烦,脉浮虚为主标的,其他各证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中国儿科医鉴》:小儿脊椎性麻痹,前驱期已过,而麻痹不去,从证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又:脑溢血,四肢微急,用“桂枝加附子汤”。

  又:脚气痿缩性证,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

  凭证使用:上方,感冒、神经衰弱、心脏病之轻症,产后贫血衰弱症。下方,偻麻质斯、粉丝痛,产后失血过多而厥冷,及其他各病之有阳虚内寒者。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有脉结代,心动悸,烦热者,加人参,阿胶,地黄,麦冬,麻子仁,酒。《伤寒论》名。

灸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甘草5.5,生姜、桂枝、大枣各2.5,人参、阿胶各1.8,生地黄12.0,麦门冬8.5,麻仁子5.5。以酒一合八勺,水一合,煎成一合,去滓,入阿胶溶,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不用酒,亦可。

  证状表现: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灸甘草汤”主之。

  补充:虚痨,脉结代,汗出而闷,烦热,脐下不仁,腹部软弱无力,自心下至少腹两肋腹部之一边,悸动强,气急迫,喉中感燥,并有咳血。及喘咳,自汗,盗汗,不眠,寒热交发,极度衰弱,贫血,目涩,舌如常而少津液,或舌尖少苔,或舌质淡而萎,皮肤枯燥,大便难,或粪便中夹有血液。

  立方意义:脉结代之证,系由心脏房室,受有障碍性**,失其收缩规律而起(采用阎德润说)。其有心房感震荡者为瓣膜病,不感震荡者为栓塞病,大都由神经与血之变动。惟一原因,努力、忧郁、惊怖、与药力皆能见之,(采用恽铁樵氏说)。本方证之结代,虽不知为何种原因所引起,而要为神经与血之变动,则无可疑。兹用桂枝通血脉;地黄,强心背;阿胶,润血燥;麦冬,滋阴液;林仁,润燥通肠;生姜,健胃消痰;甘草,大枣 缓急补虚;人参,强心健胃,加酒,以发挥各药效能,用为滋补血液之大剂。

  治疗标的:以贫血衰弱,虚热,心动悸,脉结代,兼见身体枯燥之状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唐宗海:此方,生血之源,道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易加减也。拟方:参二钱,地黄二两六钱,麦冬八钱,胶二钱,芝麻五钱,灸甘草四钱,大枣三枚,桂枝三钱,姜三钱,清酒一两。

  《橘窗书影》:肺痿,消渴,口舌糜烂,本方加桔梗,治愈有二例。

  《方函口诀》:此方,滋养心脏之血,润流脉路,不仅治动悸,即人?边之血脉凝滞,气急促迫者,亦有效,是余数十年来之经验也。

  《治病法轨》:久咳,痰中带血,无论何脉,均宜用之。

  张子英:“复脉汤”,可为现**的代替品。一、伤寒病者,形瘦削如柴,饮食粒米不进,大便结闭十天,神昏谵语,脉微细欲绝,舌苔红燥无津,用此方,合”承气汤“治之,得黑粪便,脉稍起,神清,谵妄亦微,用“复脉汤”加减调理而愈。

  一、黄疸病者,发热,粒米不进,大便闭结一星期,形体瘦削,脉结如无,舌苔,红燥无津,身面俱黄。此种贫血性黄疸,已呈现危险阶段,拟“复脉汤”,加芒硝、大黄,桃仁次之,次日,得极黑硬粪数条,证状转好,用“复脉汤”咖减,得获全愈 。

  二、胸痛病者,高年,贫血衰弱,胸痛发作,牵引心背,服药痛减大半,但脉多为四至一止,有时三至一止,问之,果有心动而悸之证状,仲景所谓脉结代,心动悸之证也。因予“灸甘草汤”,更两数为钱数,一剂而愈(节录现代医学杂志新19—20期)。

  诸家绪论:柯琴: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可用麻子仁。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又:酒,久煎,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

  徐灵胎:麻仁一味,当是枣仁,盖枣仁,能养心宁神,益血荣肝,若麻仁,第润肠燥,以通虚闭,岂能入心主,以操养血安神之任乎。

  《汤本求真医话》:本方有“桂枝去芍药汤”之腹状,属虚证之脉结代心动悸者,又谓本方为脉结代之特效药。

  《千金翼方》:灸甘草汤,治虚实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死,危急者十一日死。

  《皇汉医学要诀》:本方,宜用於虚弱有热而卧病之人。又:此方之意,乃凉补元气,并非温补,为平补冷补间之药。又:本方,宜用於肺结核,及其他慢性热性病,而致身体衰弱枯燥者,若有下痢之倾向,则宜去麻子仁。

  凭证使用:心脏病,贫血证,神经衰弱,肺结核,黄疸及其他慢性热病而致身体衰弱枯燥者。

  “桂枝去芍药汤证”,有心下痞满,坚痛,上冲头痛,喘咳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名。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简称“桂姜枣草黄辛附子汤”,《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三因方》名“桂附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7.0,甘草、麻黄、细辛各5.0,附子2.0。以水二合五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当汗出如虫行则愈。

  证状表现:原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编者按:《金鉴》:略谓,此方上十六字,是“枳术汤”证。本方,当在上条气分之下。《类聚方广义》,亦同此说,宜从之。为节上条大意,寸口,脉迟而?,趺阳,脉迟而微,手足逆冷,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阴阳之气不通,骨疼、恶寒,痹而不仁。

  立方意义 本方证,由阴阳不相得而致元气衰沉者,为用麻黄通卫气而发汗。桂枝,通营气而降冲;附子,温经散寒而除痹;细辛,搜风散寒而通窍;生姜,祛寒发表而开胃。更有甘草,大枣 ,调停辛温,缓和急迫,阳气获得通行,寒气从此消退,营卫相和,阴阳相得,大气一转,诸证俱失矣。

  治疗标的:以手足逆冷,身体不仁,恶寒,骨痛,腹满胁鸣,脉迟?或微,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方函口诀》:凡阴阳不相得,而为痨咳,咳血,吐血,颜面枯槁,若不可为者,与此汤,每得起死回生。

  工藤球卿:昔年治一妇人患痨咳,咳血,气急,肌热烙手,大肉尽削,脉甚细数,余以为死证,而一医以为可治,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竟得全愈,余大敬服。

  编者按:该证,患者机能已屈销沈,阳虽微而阴气尚强,故毅然采用桂,麻,姜,辛附等一派温热之药,以促进身体机能之振奋,而孕育其新生力量,使将死者得以回生。此其辩证之精,用心之细,胆量之大,非寻常医家所能及。若更他医,只有用甘寒养阴之品。以图敷衍,其死也必矣,痨咳与虚痨不异,此以“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痨咳,而从以“小建中汤”治虚痨 ,亦温性药也,稍一误用,则生死随之,渊乎其微矣。

  《汉方治疗各论》:“桂姜枣草辛附汤”,於肺结核用附子剂,呈元气大衰证样,脉沈微,四肢厥冷,颜面苍白等,为用此汤之目标。此方治肺结核末期,呈剧烈之消耗热用之,其热逐日减退,有良效。

  《中国内科医鉴》:老人在秋冬之交,咳嗽、胸背、胁腹,挛急恶寒,“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之。汤本氏亦云,治老人气管支炎,有效。

  诸家绪论:《中医诊疗要览》:肝硬化,有腹水,用各方无效时,应一试此有价值之药方。

  按:工藤球卿用此方,得治乳癌,舌疽,及诸翻花疮等,浅田宗伯用此方治乳癌、结核,得效。

  凭证使用:慢性气管支炎,喘息,胃弛缓,胃下垂,并可用於乳癌结核等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无干呕,拘挛,去生姜,大枣。有上冲急迫之状,加桂枝量。《伤寒论》名。

桂枝甘草汤

  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补充 :汗多后,心虚悸,(汗为心液之故)脉亲现促急之象(系心虚之故)头痛,(心脑相应)身热,(心阳虚而生热)脉则或起或落(亦与心脏有关)之证。

  立方意义 本方证只因发汗过多,心液损失所致,故但用桂枝强心镇静。(桂枝合有油脂护膜粘液汁糖质等)。甘草,以舒缓神经,(甘草含有甘草糖,葡萄糖和木蜜醇等)则可以补心液,定惊悸,除虚热,降上冲而愈矣。

  治疗标的:以过汗,脉促,虚里跳动为主标的,头痛,身热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 《证治大还》:“桂枝汤”(即本方)治生产不快,或胎死腹中,桂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服。

  诸家绪论:汤本求真:本方自身实用虽少,然由此变化而成之要方,如“苓桂术甘汤”、“桃核承气汤”等方义之解释上,甚紧要也。

  凭证使用:由多汗后,心阳?虚,引起心悸亢进,及腹部动悸有不安之状者,以下系桂枝甘草汤加方。

  “桂枝甘草汤”证而有咽喉肿痛者,加半夏,《伤寒论》名。

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各4.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方: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补充 :有痰涎缠?咽喉中,不得息而发肿痛,呈暗红色,声音嘶嗄。吞咽食物均感痛,恶寒,发热,舌薄白苔,脉见弦紧微弱。

  立方意义 风寒侵袭少阴经所循行之喉咙,有表证,似伤寒状。(太阳病之伤寒)。以桂枝,温散表邪,通达血脉(本草亦主结气喉痹),半夏,稀释粘液,开通雍塞,(能治咽喉疼痛肿胀诸证)。甘草,缓急祛痰,降火止痛(亦有开闭塞,治咽喉诸病之能),合力以驱风祛痰,消肿止痛,其病即已。

  治疗标的:以少阴病咽痛,多痰涎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唐宗海:外感客於会厥,干少阴经而咽痛,喉间兼发红色,开有痰涎,声音嘶破,咽喉颇痛,四川此病多有,皆告知用“人参败毒散”即愈。盖即仲景“半夏散及汤”之意也。

  《伤寒论方解》:本方对於喉痺初期,出现上述证候者,实有很好疗效,如红肿甚者,加射干一味取效。

  《活人书》:“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中略)始不觉满,旬月乃发,脉便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咽痺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入生姜四片,煎服,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差,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凭证使用:喉结核轻证,与急性喉炎等咽喉肿痛,而有本方证者。

  “桂枝甘草汤证”经数下后,表里皆虚(表热里虚),心下痞,下利者,加人参,干姜,白术。《伤寒论》名。

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各9.5,术、人参、干姜各7.0,煎法,用法,同“桂枝甘草汤”。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村人参汤主之。

  补充:有头痛,发热,出汗,小便不利,恶寒,胃部膨满,按之有一种抵抗之状。

  立方意义 患者经屡次误下后,身汗而热不退,胃肠虚而利下不止,虚性之痞,结於心下,为用桂枝以通阳解表,甘草和中缓急,姜术,散寒健胃,除湿利尿,更有人参,以振奋新陈代谢之机能而除胃部衰弱之痞鞭,同时肠部吸收之力,亦得恢得正常,外证内虚,一时皆解。

  治疗标的:经表热里寒,下利,心下痞鞭,上冲急迫等为主标的,头眩,小便不利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肢体倦怠心下支撑,水泻如倾者,多於夏秋间见之,宜此方。

  诸家绪论:《汉方治疗各论》:“桂枝人参汤”治下利,胃部有痞塞感,食欲不进,腹部驰缓性者,微恶寒,或有发热情形者,均宜之。

  《类聚方广义》:按“人参汤:(一名理中汤)主吐利。此方,主下利,有表证者。

  凭证使用:慢性肠炎,及胃驰缓等而有头痛身热之证者。

  “桂枝甘草汤“证,有心下悸,上冲、头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术,《伤寒论》、《金匮》名。

苓桂术甘汤

  茯苓14.5,桂枝11.0,术、甘草各7.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沈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心下有痰饮,胸肋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补充:有咳嗽,寒热,背冷痛,或腰痛,头部眩晕等证。

  立方意义 本方证由吐下后,心肠虚浮,不能下交於肾,肾肠上虚,以致水气蓄积上焦,不能下从小便排泄,而酿成以上证状,故用桂枝主通阳降冲。茯苓,主心悸得尿;白术,主温中利尿;甘草,主缓急迫而利气血。为上焦停饮而致头晕之要方。

日本医家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类方的研究(摘桂枝汤类方部分)
读江布洋一郎的《经方医学》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0032)

4楼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2:33 | 只看该作者

  拙文《经方理论研究的新说》(发表在《上海 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1年第 3、4期)曾介绍了江布氏《经方医学》的部分内容 ,江布氏对经方的思考和理解引 起了读者的关注。现将其有关麻黄汤和桂枝汤类方的内容 ,加以整理和归纳 ,补充于下 :

1 桂枝汤类方
1.1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两方之用 ,皆因误下而损伤了胃气 ,风邪从肌部经下膈 、心下内陷至小肠 。由于胃气损伤 ,正气不足 ,所以基本没有化热 ;但小肠气机紊乱 ,故见“腹满”;小肠之络受阻不通而“时痛”,严重时为“大实痛”。由于邪已内陷入里,故基本脉象为“沉”。本方以芍药 六两通小肠 之络 ,降心下 、胃、小肠 、大肠之气 ,如由“满”进而变为“大实痛”时 ,仅用芍药六两力量不够 ,须加大黄二两 ,以增下降之力 。小肠的运动减弱则产生腹满,运动亢进则引起下利。以上两方,也可以看作太阴病的代表方。一般认为太阴属脾,治疗当用人参汤(理中丸),实际上人参汤应为阳明
寒证之治 ,四逆辈所治已非典型的太阴病。

1.2 小建中汤证
  其方之用 ,针对①正气不足;②气机紊乱 ;③ 血络不通。小建中汤所对应的脏腑为胃和肾,用胶饴 、大枣、生姜、甘草以生胃之气津,通过桂枝、芍药的作用输送到全身。芍药加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输胃气入肾,所以,小建中汤补益的对象主要是肾。悸 、衄 、烦 、咽干 口燥等是由于胃气不能内守而上越至心下 、胸及头面部所致 。胃气不守 ,过多地留于肌部而为湿热 ,肌部之气回流恶化而致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手足烦热与肾阴虚也有关。肾的气阴不足,固摄失调,故“失精”。本方证所治虚劳病 ,原来有全身气血津液的不足,此也可影响血脉运行,本方证胃气过多地向上、向外,使胃气生血 、行血的作用失调 ,血络不通 ,造成腹中痛 ,里急 。本方用多量的胶饴补助胃的气津 ,因为血是由胃津变化而生。

1.3 黄芪建中汤证
  方中黄芪之量应该加倍,以黄芪、桂枝对应芍药的内向、下降之性,使气血流通全身,其力量强于桂枝汤。本方是十分有效且常用的补剂 ,江布氏的常用剂量为黄芪30g、桂枝15g、芍药30g、大枣15g、生姜15g、炙干草10g、胶饴2块。临床上可分别加用活血 、滋阴、止血 、利水 、固肾、助阳、化饮、化痰 、清热之品。《千金方》当归建中汤主治也是腹痛 ,加当归以助桂枝、芍药的通络作用。在选用活血药物时,有三点必须 考虑 :① 推动血的去路 ,如当归、川芎 、丹皮;②促进血的回路,如芍药 ;③改变血的性状,如桃仁、虫类药。

1.4 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两方皆从由误下伤正着眼。脉促为表未解 ,胸满为气已虚,由于芍药有下降正气的作用,所以对上焦气虚之证原则上不能用 。本方主要用于祛除残存于肌部的风邪,加附子为了鼓舞肾气,振奋后通路上的卫气。

1.5 炙甘草汤证
  该方也是桂枝汤的加减方。桂枝汤去芍药 ,强化了桂枝汤趋上的作用 ,这一点与桂枝去芍药汤相
同;不同的是为了补助胃津 、胃阴 ,较多使用生地黄 、阿胶 、麦门冬、麻仁等,又加大了甘草、大枣的用量 ,桂枝将阴津上输至肺 、心、心包 ,改善了心包 、心和肺的病证 。炙甘草汤去桂枝加芍药就有补肾作用,再加附子又有了补 阳作用 。所谓动悸可以在胃气过量上升 ,肾气上冲、脉律不齐时感觉到 ,本方证属后者。全身气血津液不足 (气阴不足 )者 ,若心包的阴阳失调 ,可见出冷汗 ,胸或心下苦闷 ,脉律不齐和心动悸等证 ,这类患者未发作时如常人 ,发作严重时10天或 3、4个月内会死亡。本方证可看作心绞痛、心 肌梗死或重证心律不齐

1.6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由太阳伤寒误用桂枝汤所致,外束于皮部的寒邪化热 ,内滞于肌部到心下的范围。心下的升降出
入失调 ,故 “心下满微痛”。同时,水湿广泛地存在于肌部 、心下 、小肠 、膀胱 ,故“小便不利”。皮部已无外邪,故无恶寒。由于肌部肉部的湿热存在,使气津不能营养头项部的筋脉和肌肉,故见“头项强痛”。本方用芍药 、茯苓 、白术将皮部 、肌部 、肉部的湿通过皮部 、腠理 、肌部 、心下 、小肠通导到膀胱 ,同时,将心下之邪也通过利水而排出。此与真武汤、附子汤的用药相似。茯苓提高膀胱之气化,芍药不仅推动从肌部至心下、膀胱的回流,而且与茯苓相配能肃降血中之津,茯苓与杏仁相配 ,能下降肺与胸中之湿 。

1.7 桂枝加桂汤证
  由误下造成皮部的邪气内陷肌部,皮腠闭塞,胃气也下陷,胃气不能向上、向外,只能过多地流向肾,此时后通的卫气因皮腠闭塞而不能外出,所以气只能从肾往上冲。此证的关键是腠理闭塞,故一般无汗 。升降出入(特别是心下)失调 ,故气从肾向心上冲,这在原文被阐述为从少腹上至心 。气在心下、胸的通路并非只有一条,一部分的通路有了障碍,只能走其他通路。沿生理之路往上为上冲,沿生理之路逆行为上逆 。

1.8 桂枝甘草汤证
  因发汗过多耗损了脉外之气,由于脉外之气是经胃、肺、心包供给的,故此时心包之气亦亏虚 ,出现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升降失调而见“心下悸”。本方与桂枝去芍药汤相近 ,不用大枣、生姜是为了迅速将胃气上输心包 ,所以本方桂枝、甘草一次的用量分别是桂枝去芍药汤的4倍和3倍 。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由火逆引起,以气阴不足特别是阴不足为主,所以一次性大量地用桂枝无异于火上加油。本方用二两甘草守胃气,桂枝仅用一两,将胃气送往心包 。对于阴虚、心神不宁所致的烦躁 ,先用龙骨、牡蛎安神,以后可进一步用炙甘草汤等补气养阴。

1.10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由于胃气的供给不足,造成所有的脏腑、器官、组织的气血津液均不足,特别是肾阴不足,因而阳气过亢,表现为失精、梦交。本方以桂枝汤将胃气全方
位地输出,以龙骨、牡蛎安神,并增强肾的固摄作用 。

1.1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为火逆发汗 ,导致心包的气阴不足,外邪残存于肌部 ,一部分内陷于膈 。对此病理变化 ,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龙骨 、牡蛎 ,对内陷于膈间之邪选用蜀漆 ,如不用 ,有可能引起疟病 。膈有上中下三层 ,上层对应皮部 ,中层对应??下层对应肌部 。上层用麻黄 ,中层用柴胡 ,下层用桂枝 ,本方证为邪在于下。

1.1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主要是体表的气血不足,在脏腑中为胃肾气虚。由于皮部之气不足 ,故肺气亏虚。一般风邪从腠理 侵入肌部,但本方证是从卫气的后通路逆行人肾,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相同。方中以生姜六两鼓舞胃气, 桂枝与黄芪相配推进前通卫气 、脉中之血和脉外之气 ,生姜、芍药供胃气于肾 ,推进后通之卫气,驱散后通路上的风邪。这一点与真武汤、小建中汤的方意相同。本方能迅速地将胃气输送到所需之处,胃气本身的不足尚不十分明显,临床上常用于倦怠乏力及部分麻痹性或痉挛性疾患 。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据说以此为基础,王氏对桂枝 、大枣 、生姜的重要性实在有欠理解。当然 ,本方也可加用当归 、川芎 、地龙 。

1.13 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证
  适用于黄汗病。引起黄汗的原因,内由于肺胃气虚,外由于“汗出入水中浴”,水湿直接入侵腠理。在治疗上着眼于改善腠理的宣泄,清除存在于肌部和肉部的湿及郁热 ,为此 ,要用发汗和祛湿的方法 。方中以黄芪增强肺的宣散 ,黄芪与桂枝相合推进脉外之气 、皮部之气 、肌部之气的循行 ,并有利于发汗 。黄芪与芍药相配加强肌部的回流 ,消除肌部和肉部之湿。苦酒能“散水气”(《名医别录》),可以看作是一味祛湿药。显然 ,芪芍桂酒汤利湿强于发汗 ,桂枝加黄芪汤发汗强于利湿。如此看来 ,黄芪与桂枝、黄芪与芍药的配合 ,相似于麻黄与桂枝、麻黄与芍药的配合,简单地可以将本方看作用于虚证的麻黄汤。

1.14 当归四逆汤证
  该方由桂枝汤加当归、通草、细辛组合而成。方中无生姜,但是,从“手足厥寒”来看,按《伤寒论》的惯例当用生姜。《伤寒论》中一般无特殊情况,大枣、生姜、甘草三者是同用的。本方作为桂枝汤的加减看不出除去生姜的理由,而且作为本方加味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生姜用至八两 。本方证为受寒以后 ,脉中之血 、脉外之气以及前通 、后通 的卫气均减少 ,故“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 ”。对此 ,用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通草 、生姜促进脉中之血 、脉外之气的运行,用桂枝、生姜、细辛推进前通卫气,用芍药、生姜 、细辛推进后通卫气。用大枣 、甘草固守胃的气津。本方中细辛用至三两,为防其辛温走窜耗伤胃津 ,大枣从12枚加至25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