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创技术,嫦娥5号提供农业契机,如何实现千亿直接收益?
近期,嫦娥5号探月挖土一事,在整个地球村传得沸沸扬扬,眼看就要成为不世佳话。在这样一片“挖土”声中,间或夹杂着几声,我辈探月人挖土,实则是看上了月球的“荒芜”,想研究研究土质,登月“开荒”,并有人将其称为,华夏儿女特有的“种族天赋”。这话是从何说起呢?并非空穴来风,嫦娥5号在挖土之余,还顺便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
嫦娥5号”挖土“之余,做了些什么?
在嫦娥5号计划奔月的道路上,身处太空的时间大约有个23天,其实“挖土”这一动作本身仅仅占据了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此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去挖土的路上,就是处于挖土完毕“开溜”的状态,如何利用好这宝贵的外太空时间,也是嫦娥5号出发前需要“考虑”的一点。而外太空对生物而言,不仅缺乏空气,而且充满各种太空射线,属于条件恶劣的极端环境。此次嫦娥5号就搭载了40克水稻种子,也就是带着这些自身性征优良的种子,在太空射线中遨游了20来天的时间,能够被改造成什么样就看它们的“造化”。
太空环境如何改造水稻种子?
正如地球上的宜居自然环境对生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太空里的极端环境,对生物也就有着十分显著的内在改变。主要体现在,受到太空射线的影响,生物基因链断裂重组,生物遗传性状发生突变概率,将从在地球上能达到的20万分之1最高值,直接提升到千分之一甚至百分之几。但基因链的破坏,始终是违背生物自然规律的,所以一旦破坏发生,基因重组(突变)后,表现出优良性状的可能性,仅为万分之一至千分之一。
太空育种的重要意义?
我国首先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很早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饭自然是越多越好,越好吃越好。粮食种子,就成了农业发展中的“芯片”般的存在。这不仅是我国首次深空空间诱变实验,也是我国在农科发展中百分百原创的独立思考,因为美俄虽然很早就注意到太空对基因的巨大影响,但是他们都执着于在太空空间站种点什么,却未将种子带回地球大规模种植,可能因为他们对种庄稼终归是没有我们这样的执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球育种技术上,我们相比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也因此,从太空育种到嫦娥深空诱变实验,均为我国首创,诱变所得成果也将是独一份。这项措施,对我国突破种业壁障、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意义极大。
太空育种的现实影响?
报道称,航天育种计划所培育出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辣椒等作物新品种,覆盖面积超过240万公顷,粮食产量增幅约13亿公斤,其中直接经济规模估计超过2000亿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9年的试验以来,累计有5000多份种子、植物被用于深空诱变实验,并接受多年的地面栽培、研究,目前为止,其中200余种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国家过审标准。在这样的技术优势创造之下,我国的饭碗优势得到巩固,食品安全得到加强,距离全面实现小康的建设目标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