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回锅肉

再聊回锅肉

作者 ▏平叔

有肉吃肉,无肉聊天。聊来聊去,最后还是聊到回锅肉。

回锅肉有聊头。回锅肉是川菜头牌,也是川人嘴巴的常客,吃多了,认识也复杂了,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于是对回锅肉的探讨就成了食客之间的优质话题。

子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具体到回锅肉,我理解的就是嘴巴一张,就意味着开吃。很符合老饕的思维逻辑。

回锅肉吃多了,渐渐就吃成了专家,倘若遇到厨房出品不符合口味,也就难免冲进厨房自己亲自动手。这就进入了一个食客的高级境界。

包括我在内,全中国敢进厨房做回锅肉的人不知有多少,但真正能做得让人闻之钟情、视之动情、食之迷情、思之煽情的回锅肉,天下能有几人?

即便是当今江湖上名声显赫的某些回锅肉,经我吃起来也不过如此,有时反倒不如乡野村妇或街边陋店做得好吃。如这般结果相信广大回锅肉爱好者皆有体会。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曾在绿皮火车上我遇到过一个老者,他说是厨师,炒了一辈子菜,但最被食客认可的就是回锅肉。

这位老者讲,做回锅肉,关键在认真二字,越简单的事情,就要越用心去做。这句话我听进去了,也牢牢记住了。

一是要认真选肉:要当天宰杀的鲜猪肉,后腿二刀,肥四瘦六宽三指,太肥则腻,太瘦则焦,太宽太窄都难成型。

至于有些人五花肉肥瘦相间更适合做回锅肉的问题,我觉得民主社会当然是可以的,但做事认真的人肯定不会用,道理很简单,五花肉思维不敏捷,呆板。人呆板尚且无趣,何况肚腩五花?

二是煮肉汤水一定要调味:清水煮肉,难出肉香,因此,水滚开以后,要先放入生姜(用刀使劲一拍)、大葱节、大蒜、花椒吊汤,等汤气香浓,再放入洗净的猪肉,六七成熟就捞起备用,不能煮得太软太火巴。一个被踩扁的生物断然是没有斗志的,没有斗志如何辉煌出灵动的灯盏窝?

三是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断,热的时候又烫手,下刀难以均匀,懂行的厨师,会把捞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趁外冷内热时下刀。现在有了冰箱,也可以把刚煮好的肉放到急冻室里两三分钟,这就更好切了。俗话说“与天斗无乐,与地斗无乐”,与滚烫的猪肉斗,同样不会快乐。

四是配料要正当:豆瓣一定要用认真做出来的郫县豆瓣(剁细),至于鹃不鹃的,倒真的不重要了。甜面酱要选色泽黑亮,甜香纯正的。至于酱油,一定是能够挂瓶的太和或黄豆酱油,生抽老抽不来。

五是煎熬要拿准火候:应该待锅热后,放入已经熬熟的油作油引子,菜油与肉中的猪油融合,更有煎熬才有的香味。

有人怕油太重,干脆不放油,直接将切好的猪肉放入锅中煎熬,这样做,油是不重了,但肉也干焦了,入口难以化渣,全无了回锅肉干香中徐徐而来的细软。其实,嫌油太重,下配料和作料前,倒出一些就是,并不难处理。

热锅中油到四成温烫,就可放肉煎熬,切好的肉一定得有些的水分,这样可以保持肉的嫩软。

四川人把回锅肉又叫做熬锅肉,烹饪技艺中,没有具体的“熬”法,所谓“熬”是将炒、爆、煸、炸四法融为一体,使烹制的菜同时兼有炒、爆、煸、炸四法而得的风味特点。

另外,掌握火候也是熬肉的关键。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后,即下剁细的郫县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泽和味道深入肉中。火候油温拿捏得当的师傅,能把肉片熬制成一个一个的卷窝形状,俗称“灯盏窝”。

肉片成窝时,立即放入甜面酱、酱油少许(我不喜欢放),也可适当放几滴料酒,放一点鸡精,以增加香味和鲜味。然后,马上加入配料,改为大火,翻炒致熟就可起锅。

我前几天突然馋回锅肉了,赶紧弄块二刀肉做了一盘,其它按上述方法做了,只是没放甜面酱,而是最后起锅时点了几滴复制酱油进去,口感还可以(如下图)。

这里特别要鸣谢@“流水席”的王建先生,复制酱油是他熬制后送我的。

正宗的回锅肉,应该用香蒜苗作配料,若季节不凑巧找不到红头燕尾香蒜苗,我就用二荆条或其它来代替。倘若是葱蒜苗我是绝对不用的,这种蒜苗闻起来臭烘烘的,亵渎鼻腔。

回锅肉的文章写了不少了,之所以再写这篇,乃是整理一下我做回锅肉的心得体会,也算是与身边的回锅肉爱好者一个交流。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