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陕而治:成康时代的权位之争与妥协
导读:
西周灭商是从周太王时代就开始谋划的事情,但真正完成灭商大业的周武王姬发却没能够长久的享有天命,在刚刚建立西周的第二年便因为疾病去世了,在当时的西周形成了一种王权真空状态。这种真空指的是周武王即位之人无法从能力方面追及先王,当时的周成王才不过几岁,无论是从哪个方面都无法把西周的国统传承下去,而此时的周公旦作为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他决定摄行天子政,以此来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从根本上防止天下诸侯反叛与制定国家秩序。
但周公旦的强硬做法遭到的不仅是远方诸侯的反对,就连周室宗亲也对他的摄行天子之政产生了怀疑,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是来自同等地位的召公奭。
武王骤崩:周公旦行天子之事当仁不让
武王灭商之战图
灭掉殷商之后如何处置天下诸侯与殷商遗民成为了西周传承国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的周武王清楚的知道小邑周取代大邑商的过程虽说是数代人的努力,但很大程度之上也充满着侥幸。西周的宗室亲戚经过商量之后决定将殷商故地一分为三,一部分由帝辛之子武庚继续统治,一部分由自己的弟弟蔡叔度管理,还有一部分由管叔鲜掌管。这是周武王对殷商遗民的管理措施,
这种分而治之的智慧成为了后世借鉴的榜样,从多个方面散发着西周统治者的智慧,
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宣扬了自己仁义立国的口号,把
灭殷商国家而不灭殷商社稷作为天下诸侯的样式
,让他们知道周人能够轻易的击败自己的敌人,以此来达到巩固统治,防止反叛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周武王设置自己的兄弟为诸侯对殷商遗民进行监视,从根本上杜绝了殷商复国的可能性。周武王对于政治协调的设计可以说是至精至妙,但他对人心的贪婪之处却没有料及。
周初统治范围图
武王之死是殷商遗民的机会,而武庚之乱则是周公旦的机会。
姬诵作为姬发的儿子,从王位传承上面来说应该是他继承周天子之位,而当年的历史也的确是这样,但灭商建周不过两年的西周国家秩序并不稳固,而四方的诸侯也在蠢蠢欲动,大家都在看着西周自武王以后的宗室如何处理这场叛乱,如果西周真的是力不能及,
他们是不会介意重新推选一位天下共主,把西周当作殷商一样对待。
这种局面对周室宗亲来说可以是外患已经到了危及国家传承的地步了,而周人对外战争一般都是由天子行征伐之权,年仅几岁的周成王姬诵根本无法完成率领天子六师平定叛乱的局面,而此时的周公旦因为血缘亲近关系得以获得周成王的信任,以至于在当时形成了一种
二元君主政治,即周公旦是文武军政方面的实际统治者,而周成王则是负责西周历代先君的血亲祭祀,在统治天下,制定礼仪方面,周公旦是他一生的目标。
分陕而治:成王时代的政治格局是西周传承百年的道统
后世所绘周公旦图
周公旦是一个能人,可是越有能力的人便会使得周围的人越发不安,这种担忧心理即使在血缘亲戚方面也是一样的。
当年对二元君主局面最先发起反对的便是召公奭,他不是担心西周会覆灭在殷商遗民手中,而是担心西周的内斗会把天下共主的位置丢失,要知道当时西周宗室所铭记的一个道理就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此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把持天子之政,无论是从任何方面都洗脱不了嫌疑。
面对兄弟亲戚的谣言,周公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辟谣。
真正有野心的人不是周公旦,而是周武王的孽弟管叔和蔡叔他们,
这里的孽弟是因为这些人虽然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但他们却是一种微妙的关系,处于一种同父异母的状态,这些庶出子弟也是对周武王江山最为眼红的一批人,他们才是真正想要废除成王,自己取而代之的奸臣,周公旦虽然行天子之事,但他从心里底还是忠心于周文王,周武王的遗志的,周初的政治格局又远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周武王姬发为了巩固西周统治,早早的就进行了分封子弟,以藩屏周。
这种分封其实是一种开辟事业,真正参与西周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都在西周国都之内,他们清楚的知道,西周的京都才是天下的政治中心,一旦天下有变,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传回自己的诸侯国进行处理,而他们名义上面的分封之国则是由自己的子孙继承,这就是周初的政治格局,所以周公旦摄政行天子之权第一时间受到了西周开国权臣的质疑,当时的周公采取了分而化之的战略手段,他用传承天下的道理告诉太公望等人,自己只不过是为了继承周朝的事业,并非有取代之心,
周人实行的还是父死子替,而不是殷商的兄弟相继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混乱继位方式,
一个国家的传承要想稳定长久,必须采用单一且严格的继位方式,太公望很快就被说服了,而召公奭却始终存有遗心,比竟血缘亲疏使得他能够在每日的朝政当中看见周公用天子规格接待四方诸侯。
周公教授成王治理天下图
召公奭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他和周公旦在当时同为周武王之弟,在血缘关系上同为周成王之叔父,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享有同等政治地位才对,但周公旦摄政行天子之事后却在地位上压了他一头,这使得召公奭心中十分不满,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周公旦和召公奭还专门为这件事情进行了面谈,而具体谈论的什么内容我们早已调查不清楚,这在当时是周人最高的政治机密,
他们或许想着千年之后再解密,为两位公侯澄清误会,但后世的战乱纷争却使得周人典籍之不存,连天下象征九鼎也被诸侯夺去,更没有人关心这数百年前的周召对话了。
但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历史反推前人,周公旦成为了周成王一朝最重要的政治人物,而召公奭则是成为了周康王一朝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此之前,
周公旦与召公奭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延续周人设计,而妥协的是陕地分治。
陕地以东:召公奭和周康王的权力分配与利益交割
周召二公分陕所立界石图
陕地从一直被后人认为是秦人的祖地,但最早的时候却是周人的故地,在东出获取天下之后缺乏管理而已。
当年周武王死后的政治格局十分奇妙,从他以后两代天子宛如约定俗成一般与亲戚大臣分割关于天子权力之中的具体部分,在成王时代,周公旦成为了西周实际统治者长达七年之久,而在康王时代,召公奭也重复了周公旦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康王治理天下几十年。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盛世成康之治出现,而后人所记住的也并非这两代天子,大家所熟悉的还是奠定中国礼仪文化制度的周公旦和召公奭。
当年的周公旦和召公奭达成协议之后,周人的陕地被分割为了两部分,其中陕东归周公旦管辖,而陕西则是归召公奭管辖,这是召公奭的谋划,他虽然相信自己的兄长周公旦不会取代周成王,但事情难免有个万一,而
天下人污蔑周公的谣言也需要他这个至亲去帮着澄清,
还有一个隐晦的好处则是年幼的天子大权可以由他们两兄弟来瓜分,虽然后世道德礼仪并不是这样说的,但从人心利益方面出发,成康时代的周人政权确实受他们俩影响至深,而当时诸侯心中所认可的实际统治者也是他们俩位。
召公奭摄政图
召公奭的实际封地在辽东燕地,而他实际统治区域却又在陕西。这是周初政治格局的特点,一直持续到西周灭亡,即封地开创之君在周为臣,而后世子孙在封地为地方诸侯,在他们有生之年退位以后又可以继续到周都为臣,以辅佐年幼天子治理天下,这种模式是从周公旦和召公奭手里开创的,放在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尊王攘夷并宣布他们自己为周天子臣民,历史渊源就是来源于此。来到陕西的召公实行的是和周公旦殊途同归的治理方式,因为陕西地广人稀,他能够亲自决断民间及官府的各种纠纷与利益分割。
在陕西长期的政治生涯成为了召公奭辅佐下一任天子的资本,而历史的奇怪之处在于周初三代天子寿命普遍不长,这才给了周公旦和召公奭轮番执政的机会。
周成王在位二十一年,逝世的时候还正当壮年。而他身边的开国重臣则是普遍的长寿。其中像召公奭就从周文王活到了周康王时代,可以说的上是经历了四代天子。当年周成王将死的时候,因为担心自己的儿子姬钊过于年幼,无法统领天下大事,而此时的周公旦又逝世多年,所以他只能把执政之权交给自己的叔父召公奭,让他效防当年周公旦之事以辅佐周康王,虽然说当时周成王是出于自愿,但谁又能保证没有当年周公旦离开时对他的嘱咐,从分陕而治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来,至少在当时,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地位是对等的,而辅佐周康王时候的召公奭又何尝不是如当年的周公旦一样摄政行天子事。他们两个的目标都达到了,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殷商遗民被彻底肃清,
而强大的敌人与周人交战尝到失败之后也选择了蛰伏。周初的成王和康王这两代天子却是默默无闻的,历史之中关于他们的记载,最辉煌的怕就是在周公旦和召公奭这两人影响之下的成康之治罢了。
结语:
无论后世怎么说,当初的周公旦和召公奭都是周朝能够传承八百年的重要人物,
他们从周武王突然去世之后的王权衰微时期突然崛起,担负起了稳定周室,外和诸邦的责任
,虽然说摄政行天子之事与分割陕地而治有失天子权威,但和整天下比起来,这些都微不足道,
周人以独到的目光和政治布局完成了从商亡以后诸夏秩序的重建,
把周人对于礼仪,尊卑方面的政治制度与文化观念传播到四方,
而这个过程的开创者周公旦和召公奭应当被我们所铭记,他们超前的政治观念和遗留下来的普世价值将成为中国人永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