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化管理:“将不同的人对接到一起的能力”

请做好 5 年内随时失业的准备,新的时代即将来临,珍惜你所拥有的工作

2021-08-11

当潮水退去,

所有没能回到大海的鱼,

都会死。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从事着什么工作呢?

也许,你是一名白领,坐在冷气强劲的5A级写字楼,拿着一万出头的工资,每天朝九晚八,带着一身疲惫回家。

虽然积蓄不多,却也在一直慢慢增长。

又或许,你是一名应届生,刚刚进入心仪的大公司,虽然奔波在最劳累的第一线岗位。

但一想到未来的晋升路径和可能性,就踌躇满志。

也许,你们都在这座城市扎根不久,但都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一步步在公司里站稳脚跟,向上晋升,当上高管,买房,成家,立业。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或许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内,完全改变?

十几年前,我们会去追求“稳定的职位”。

而现在,稳定性正在不断遭到质疑 —— 薪酬倒挂越来越明显,职业经理人空降越来越频繁,企业倾向于招聘新人、年轻人,员工不再谈“忠诚”、“安定”,一两年跳槽比比皆是。

但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连“职位”本身,都会成为过去。

未来的社会形态可能是什么样的呢?

“企业只保留核心团队,将绝大多数工作以合作的形式分配出去;

绝大多数的个人,将以自由职业者或小型工作室的身份,借由不同的“平台”,跟客户取得联系,并独立为客户提供服务;

大多数的“职位”将彻底消失……”

当然,到那时,很可能已经没有“职位”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任务”。

如果你不想失业,要么想办法进入企业决策层,要么,就得学会为自己工作。

这并不是想象。

这样的趋势,正在以锐不可挡的速度,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因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平台化。

什么是平台化呢?

传统的企业,是自己把控整个生产链条,将产品打包好,销售给客户。

因此,传统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是劳动力,或者说是设备。

但这个模式,在三种阻力的作用下,越来越趋于衰退。

第一种阻力,是高昂的人力成本。

企业渐渐发现,买断人力和生产资本,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一方面,这会造成现金流的干涸;

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所带来的外部性,是臃肿的结构和管理模式,也就是俗称的大公司病。这会造成规模不经济。

第二种阻力,是飞速扩大的市场。

基于一个地区市场,很容易把企业做大。

但如果把市场扩大到全国,全球,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反效果:企业规模越大,每走一步的难度也就越高。

原因很简单。

一个大企业,每进行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经过层层的管理和流程,协调内部的角力、矛盾冲突、利益分配,等等。这就很容易使企业在市场面前止步不前。

坚持直营模式的某快递公司,近几年在二三线城乡的扩张,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因此,这家快递公司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呢?

是变相加盟。它们鼓励业务员回乡创业,承包乡镇物流点,并与顺丰建立同盟关系。

唯有这样,才能赶上四通一达的步伐。

第三种阻力,是快速变化的业界。

这是一个追求“精益创业”的时代。为什么要精益?因为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太高了。

没有人知道,一个成熟的模式,能维持多久。

五年,三年,还是一年?也没有人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出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尽可能让自己变得轻盈,保持能够随时随地、随机而动的能力。

那么,“平台化”的企业是什么样的呢?

企业不再是生产者,而成为一个连接点。

借由企业,各种需求关系人连接到一起,实现价值的交换,并从中获取报酬。

企业的核心资产,不再是设备和人员,而是信息和知识。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打车软件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出租车,民宿预定平台没有一间房,培训机构签了一堆老师来讲课,电商把工厂和顾客连接到一起,外卖公司也没有买下任何一家餐厅。

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是架构,流程,管理体系,以及有效连接的信息。

简而言之,就是“将不同的人对接到一起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

苹果是全球化生产的典范:来自美国的核心设计,来自英国的ARM处理器,来自日本的闪存,来自韩国的CPU和显示屏,来自台湾的摄像头,来自中国的流水线,被有机整合在一起,再邮寄到阿拉斯加,分发到全球接近500家零售店,与嗷嗷待哺的消费者见面。

但这里面,使苹果成为全球第一生态系统的,是什么呢?

并不仅仅是这些硬件,而是APP Store里面超过300万个 APP,以及它们背后的开发团队。

这些开发团队,借由 APP Store 这个平台,与上亿消费者实现了连接。

你能想象由苹果自己研发 APP 吗?这是不可能的。

对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一条最可行的路:

不是自己去创造产品,而是做一个平台,一个生态系统,将合适的人连接起来,让他们自己产生价值交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