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德械师”,实际只是按照德国军事思想训练的“德式师”

网络上关于德械师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不少人戏称德械师为“德盔师”。而实际上德械师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德式师”,即“德国式的陆军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德军事合作的结晶—德械师的诞生始末。

我国进口德国武器的历史由来已久,晚清时期李鸿章等人就大量进口德制武器,包括军舰、火炮、步枪等。进入民国以后,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得武器需求量大增,根据统计的数据,在1911年至1913年间,德国的军火进口数量占中国购买军火总量的60.8%;1924年至1928年间,中国从德国购买的军火数量占同期世界军火输出国卖给中国军火总量的41.87%;到1938年,中国进口的军火装备80%都来自德国。德国军械的质量保证、返厂维修服务给中国的各种军队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领导者之后,他希望效仿俾斯麦的铁血政策,通过武力统一全国,就以为模板德国军队改造国民革命军。

从1928年蒋介石开始组织德国军事顾问团,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爆发全面冲突,作为日本盟友的德国与中国的合作也必然受到了影响,德国顾问团也因此于1938年被迫离开了中国,中德之间长达十年的军事合作到此终结。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代表团赴德考察,11月,顾问团在德国组建完毕并启程返华。在首任顾问团团长鲍尔的建议之下,教导队应运而生:全员配发德式装备,并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作为国军的示范单位,训练成功之后推广全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总队成立于1931年1月,最初的编制是两个步兵营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及通信部队组成的团级部队。在国军的档案之中记载,这个团级部队主要用于德式步兵团编装之试验以及新武器的研究。

这个团列装全套德国装备、接受德国军事训练思想、按照德国军制编练而成,可以说是确确实实的“德械团”。

1933年,塞克特向蒋介石提出《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计划,准备装备和训练60个德械国防师,预计于1938年完成。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

但局限于中国的工业能力、军队素质、财力等等状况,全套列装德械装备不现实,因此法肯豪森对整军计划进行了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采纳,因而在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武汉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次军政军令系统的大改造工程。

为了装备这些部队,中国从德国购买了大批武器装备。1936年德国运交中国2300万马克军火,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8200万马克军火。但军火不能总是依赖进口,为了满足对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国民政府计划自己生产仿制德国武器。在这一计划之下,1935年仿制德国毛瑟1924步枪的中正式步枪开始大量生产、列装国军部队。

截止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军共调整和装备了20个师的部队,另有10个师的部队正在训练之中。实际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其装备德式武器和接受德国顾问训练的程度并不相同,进口毛瑟、中正式、汉阳造、捷克式比比皆是,鱼龙混杂。而装备较为齐整且系统接受过德国顾问的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这20个师采用了德国的训练方法、编制体制、装备体系、作战思想进行整编、训练。他们并没有全套使用德国装备,只是按照德军的装备体系,对应地调整了装备。所以他们的称呼应该是“德式师”,而非“德械师”。

在这些部队的编练过程中,德国顾问要将先进的军事观念如纵深部署、内外线态势、机动作战、攻击防御重点等理论带入国军的训练之中,这要比单纯的列装全套德国装备就成为的“德械师”重要的多。可以说这些“德式师”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