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今犹在,当年书家继几人?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5月23日上午,到达杭州,吃罢午饭,第一件事就是游西湖。这个季节的西湖,也没有什么可看。著名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已经过了时间,断桥残雪还不到季节,曲院风荷也只有绿叶,其他的就是观景不如听景了。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所谓的“十景”,大都因名凑景,没有十景也要凑够十景,而很多景致,通常在摄影师的镜头中才能欣赏到了。所以,此去西湖,主要想看的不是西湖,而是坐落孤山的西泠印社。这里,主要谈谈参观西泠的几点攻略和感受吧:
1、为西泠而来西湖的游客,想必寥寥无几。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这真是“买椟还珠”了。印社这种地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无聊。
2、游西泠要注意好时间。我确乎携诚而往,却屡未成行。第一次,到门口4:30多分,社门只出不进,一看门口牌子写着“开放时间上午8:30分至下午4:30分”,于是只能站在门口望望。第二次,办完正事,立马飞奔而来,到门口刚好4:30,这次社门已经关了,上网一查,4点之后就不再接待游客了。第三次,把一切事都提前安排妥当,上午就赶到印社,转了3个小时,走遍印社的每一个角落,结结实实过了把瘾。
3、通往孤山的石坊,也是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物。两侧有叶舟隶书联:“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叶舟,就是叶铭(1867—1948), 今天很多研习书法的人都已不知道他了,但他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善篆隶、能镌碑、工治印、精考据,其著《广印人传》《金石家传略》值得研读。
4、汉三老石室,堪称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可惜现在只能透过铁栅勉强一观。里面立着东汉建武年间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书体介于篆隶之间。1921年,陈渭亭得到此碑后,准备高价卖给日本商人,所幸,被西泠印社人闻知,募集8000银元买回。有人会疑惑,这碑上的字水平一般,有什么价值、值得那么多人花那么大的代价赎买吗?对此,吴昌硕有一句诗“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他是从金石学者对古物的重视角度来讲的,而在我看来,岂止是碑上“犹留汉土斑”,社人的壮举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对中华璀璨文明无比珍视的伟大象征。
5、这是位于三老石室下方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此来西泠,对印有两点比较突出的感受:一是汉印原来那么小,过去只是在书本或电脑上看照片,没有参照物,就以为很大,结果完全不是,多数印只有纽扣大小;二是只有把某一家的印章放在多家印丛中,才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其印风价值,比如把齐白石的印放在邓石如、吴昌硕、王福庵、来楚生等一众名家印丛中,就更能感受到齐印那种直来直去的粗狂。
齐白石篆刻上石
沙孟海先生所题的西泠印社社名。在杭州街头,沙老的手笔很多,就像启功、刘炳森的手笔在北京街头很多见一样……
6、中书协的主席容易找,西泠印社的社长却太难找了。百余年间,西泠印社共经历7任社长,分别是: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自从启功先生于2005年逝世之后,想在全中国找到一位德高望重、学养深厚、众所公认的学界泰斗担任西泠印社社长一职,那实在太难了。于是,社长一位长达5年空缺,直到2011年12月,94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在香港被推选为第七任社长。饶先生去年2月逝世,社长一职又空缺了……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值得深思啊!
阅读更多👇
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历任社长等等名家,都已经陆续离开我们了。百年西泠,郁郁葱葱,犹在孤山;当年书家,能继之者,还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