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背后藏着哪些秘密?

都城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一个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控制其统治区域,就必须有一个发号施令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政权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称为都或者京师。一个政权建立之初,选择首都是头等大事,每个统治者都很自觉地依据当时特定的形势来选择其都城的位置。几千年王朝史,各路政权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我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都城不可胜数,那么这些王朝都城位置的背后折射出哪些秘密呢?

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一般原则

都城的作用是王朝用来控制全国的疆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王朝才能够说得上是长治久安。历代王朝选择政治中心——首都的位置主要根据四方面的条件。

一、经济条件。王朝的政治中心附近是一片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地区,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者只需少量仰仗于远方的供给。自殷商到隋唐,黄河中下游就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同时这里又接近王朝版图的中心。一个政权如果能够控制这个地区,就能够控制全国,因此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王朝首都都离不开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秦修建千里的栈道,通到巴蜀,就是为了方便运输巴蜀的粮食;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在关中修凿六国渠,引泾河水灌田,增加粮食的收成,这都是通过人为的方法满足首都的物资需求。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由于此时的经济重心在江淮地区,不得不为转运粮食开凿运河,同时开辟海上运粮通道,由此可见经济条件对于都城的重要性。

二、山川形胜条件。历代王朝都希望自己的都城具有形胜之便,有利于制内和御外,进可攻,退可守。如何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能运用地理的优势。古人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这里说的险,就是指地险。

西汉初年,刘邦决定建都于洛阳,娄敬就问:“陛下建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高祖回答说不错。娄敬接着说:“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室积善累德十余世,才有历年久远,陛下之得天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而欲比隆周室,臣窃以为不侔也”。随之娄敬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并指出了关中巨大的地理优势:

“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关中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等关;南山及武关、晓关;西有大陇山及陇山关;北有黄河南塞,此为四塞之国”。

娄敬主张建都关中,是因为抓住了当时汉朝建立初期的主要矛盾,即中央与各分封诸侯之间的矛盾,而关中的地理位置也为汉朝以后东平关东诸侯,南击北部匈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交通条件。就是都城所在的位置处在王朝全境的位置适中,距离全国各地都不算太远,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线传达四方,方便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就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说的就是西周时期交通网络的构建。秦朝时期,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达全国的驰道,就是为了利用交通要道达到对其国土疆域的控制。

我国封建王朝的都城最能体现交通条件的,当属北宋的都城开封。开封为什么能够成为北宋的都城呢?就是因为它处于“四达之会”。开封是北宋四河漕运的集中点,虽说黄河的船运距开封稍远,但依然可以通过汴河转运至开封,因此开封是通过水道向外辐射的。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都城的各种物资所需都需要从江淮地区转运,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将都城定在水路通达的开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统治者的地域背景条件。这一条件指的是统治集团发轫或者是依靠的地域势力,当该集团取得政权后,出于一定的乡土情怀,统治集团内部都不希望都城距离这个位置太远。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以及东汉的都城洛阳。

北周之后,隋朝建立,直至唐初,关陇豪族始终都是这些王朝的主要支柱,在王朝内部占据着主要职位。而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河北,得渔阳、上谷两郡豪族的突骑支持,再加上其妻郭圣通的娘家河北郭氏的鼎立相助,才能据一隅而雄天下,翦灭群雄。刘秀定都洛阳,固然有长安经受战乱难以维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对河北群雄的控制,毕竟手下大多功臣勋将的故地都在河北。

古代都城的选址大概需要以上条件,那么我国古代王朝都城的位置分布有着什么规律呢?

一、空间择优

古代都城的选址中,都以有效控制疆域作为选择范围,因而将王朝的疆域看成一个区域,历代统治集团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区域地理的角度审时度势做出最佳抉择。早在西汉时期贾谊就曾经上书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而这也反映出了都城空间择优的观念。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军事中心,经济中心以及疆域中心,而都城的选择往往是这三者之间的进行空间择优的结果。长城是农耕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中国古代的军事重心基本在北方流域沿长城一线附近,所以都城尽量向军事中心靠拢以防备强大的敌人,汉唐主要敌人是西北少数民族因此定都西安,而明清主要敌人是北部以及东北少数民族所以定都北京。都城靠近军事中心,便于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及时应对潜在的威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移动,起初在三河地区,因此夏商发祥于此。而后随着中原地区战火纷飞,连年战乱,再加上秦国的崛起以及对关中的经营,经济中心前往关中。随后经济中心在江淮地区,元明清虽然定都在北方,但是能够依靠大运河进行南粮北运,此时军事对抗为主要矛盾。

二、位于古代核心区的边缘地带

王明德先生在《略论中国古代核心区的形成》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即为北京、西安、南京三座城市所构成的大三角地区,“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该三角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亦曾经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都位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处。

北京、西安、南京并不位于中原地区,而是在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这三个都城的位置均对中原地区有很好的战略优势,能够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西安地区有崤函之固,有“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北京背靠燕山山脉,南可俯瞰华北大平原;南京有长江天堑,向北可以挥师北伐。实际上,都城的位置一般在核心区边缘地带,一方面可以与核心区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能够对其构成监督之势。

此外,都城所处的位置具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往往是在各个经济区的枢纽地区。西安地处西北草原、巴蜀盆地以及中原地区的枢纽地区;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枢纽地区;南京位于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界之处。这说明,古代王朝的都城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其实,透过我国古代都城的位置变化,也能从中窥探出人文地理变化的特点

一、我国古代都城前期主要在西安,后期主要在北京,都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在全国统一时期,建都南方的时间很短,极大部分时间建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因为中国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式的大陆国家,唐宋以前对外关系主要通过西北陆路,唐宋以后海上交通有所发展,虽然一度有过繁荣的海外贸易,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近代以前海上也没有强大的劲敌。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外患主要来自北方。所以虽然宋代以后,南方经济已发展在全国据有重心地位,但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仍离不开北方黄河流域。

二、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政治中心从西安、洛阳、开封到北京,这种从西向东的推移,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由西向东的迁移。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差异是东西对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宋代以后东南地区经济上升为全国的重心地区,由于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北京便成为最理想的都城选择。

三、封建时代帝王所居都城要在统治区的上游,能以高屋建瓴之势统治全国。所谓“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因此前期以黄河中游西安为上游。西汉初年,有人提出建都关中,便是因为“地势便利,以其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金元以后又以北京为上游。金代开始选都北京,是因“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明人也说“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从中国历史上都城位置的变化,也反映中国整个人文地理形势的变化。

小结

古代都城选址是一个全局视野的考量,是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稍微疏忽的。从我国历史上的都城来看,每个城市都各有特色,或以险要见称,或者以富庶延誉,或地处交通要冲,或临迩当前敌国。古代都城位置的变化,和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能够反映出朝代更迭以及王朝兴衰,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形势。

参考文献:

《史记》,作者:司马迁

《略论中国古代核心区的形成》,作者:王明德

《中国古代都城》,作者:吴松弟

《区位择优律之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特征浅析》:作者:胡智行

《环境对古代都城选择的影响》,作者:芦佳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