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认可的方子!三板斧,治胸闷、心悸、心绞痛,我特意背诵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金匮要略》、《中医治法与方剂》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总有人问我,文老师,我该如何学中医?看什么书最好?

我说,只要你有一个好记性,就好办。

因为啊,中医的很多东西,就得靠背。

我最初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就靠背。老师们,以及后来我的师傅,要求我背诵大量的配伍、方剂、药对。他们说,你脑子里存的东西越多,将来“开窍”的那一天,就越早。

在这方面,我做的还算可以吧。

现在,我想跟你说的,是我早年背诵过的一张配伍。它最初源于中医研究院,在业界有一定影响。陈潮祖老中医在《中医治法与方剂》里头,还特别收载了这个配伍。

你看一下吧——

瓜蒌壳24克,薤白15克,香附12克,郁金、桂枝、红花、桃仁各9克。所有这些,加白酒适量,和水一起煎服。

背的时候怎么背?就分三步,即化痰、行气、解瘀。化痰的,瓜蒌壳和薤白。行气的,香附和郁金。化瘀的,桃仁和红花。最后,来一个桂枝和白酒来温通心阳。我就是这么背的。

这个配伍,说实话,我还真就用过。

我记得,那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在我家附近住。有一天,她特意找到我,说:昨天晚上,可给我吓坏了。

怎么了?原来,是睡到半夜,她忽然觉得胸痛胸闷,十分难受。她赶紧让老伴儿给取药来舌下含服,过了好一阵,缓解了。

她告诉我,她有心绞痛的毛病,白天的时候有时候还心慌。她的这个病,早就有,到医院看,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开的也就是那么多药,她都快背下来了。她寻思,能不能有中医的办法,更好地缓解一下,只要能减少发作就可以。

当时的我,初学中医,只是对其中的道理有粗浅的了解,不是很有信心。我看到,此人舌面发紫暗,脉象细涩,苔微腻,于是给她写了上头那个配伍。我记得,当时我只是刚刚背下来。

我跟老太太讲,这配伍啊,我知道它差不多会好用,但是你呢,最好多找一些中医师,广泛征求一下意见,看这个配伍是否适合你。咱们确定没问题了,再用。

老太太回去照做。后来,她告诉我,她去找了一个老大夫,人家说了,这配伍周正得很,他开方子,也就是这些东西。这玩意儿是可以用的。

就这样,患者用了几剂,心痛、心慌、胸闷之感大大减轻,晚上再没有被痛醒的时候了,而且感觉到身体有力、精神愉快。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患者的问题非常典型和常见,就是气滞、痰浊、血瘀三者互结,使得胸阳不展。

你看,这个人舌黯,说明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脉细涩,更是血瘀之象。苔微腻,说明略有痰湿。所有这些,提示我们,她的胸痛、心绞痛、胸闷,背后有三个因素在。

第一,血瘀。这毫无疑问。不通则痛,此乃定理。

第二,血瘀的原因,是气滞。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不畅。

第三,痰浊。气滞血瘀,必生痰浊。这就好似一潭死水,会生出垃圾一样。

因此,要想化解的,必须化瘀、行气、除痰浊。这三者缺一不可。

这样一来,你就明白了,咱们用瓜蒌皮和薤白来涤痰,用香附和郁金来行气,用桃仁和红花来活血。在这个基础上,用点白酒和桂枝来行阳气,心脏肯定就好受多了啊。

所以说,这个配伍,是行气涤痰、活血通络的配伍,实用价值是很大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呢?

眼下,已经几乎入冬了。心血管疾病,到了高发季节。心绞痛患者,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多加小心。

我上头这个配伍写出来,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但是肯定对其中一部分人是合适的。具体辨证要点,我前面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了。我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能将其记忆下来,有机会的话,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它所体现出来的治法治则,是业界认可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我不断把我自己脑海中的东西拿出来,写给读者。目的,就是让您在阅读的同时,有所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