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调味的日子,笑中带泪的控诉——读《猎人笔记》有感 丨缪 静

【俄】屠格涅夫著

.

以苦调味的日子,笑中带泪的控诉

——读《猎人笔记》有感

作者  缪  静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作品,书名叫《猎人笔记》。作者屠格列夫,是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是列宁口中“卓越的俄罗斯作家。”高尔基说他“是俄罗斯的语言巨匠。”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更是盛赞道,“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很难遇到比他更加委婉细腻的心里描写,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刻画。”

这部作品是屠格列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猎人笔记》里的猎人就是作者本人,这是一部以打猎为线索的散文式小说集。他为我们勾勒出俄国广袤大地上秀丽的自然风光,生动刻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地主、奴仆、流浪人、医生、贵族知识分子、主妇、孩子等等众多人物形象。

然而,在这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风光中,却难以体现太多与自然同乐的诗意;在这晨光暮霭、情味无穷的环境里,展现的大多不是与亲人共度、邻里同欢的美好。

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临内忧外患,一方是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病无所医的广大劳动者;一方是贪婪虚伪、挥霍无度、残暴狠毒的贵族统治者。当时的俄国,社会发展严重障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作者高明的地方并不是赤裸裸地对农奴制度的痛斥,而是不露声色,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打猎和游玩中,将山河日月、众生百态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展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在细腻的刻画中产生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关切,对制度时局的隐形思考。

甚至很多时候作者将自己隐藏起来,对所有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即使是对冷酷狠毒的地主佩诺奇金,作者也只说了一句“不大乐意去登他家的门。”

作者手中的笔如一台摄影机,使整部作品看起来如同一部纪录片。

春天是打猎的好季节。“春天里,当日落前的一刻钟光景……夕阳下去了,可林子里还是亮堂的。空气清洁而明澈;鸟儿在饶舌地鸣啾着;嫩草闪着绿宝石般的欢快亮泽……”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天里,作者和叶尔莫莱一道去树林里打猎。

叶尔莫莱四十多岁,是地主家的下人,每月要为主人供应两对松鸡和山鹑,可是,主人却不供应给他火药和散弹。

叶尔莫莱贫穷落魄,连最卑贱的奴仆都看不起他。叶尔莫莱还有妻子,一只猎狗。

像他的主人对待他一样,他从来不喂狗;任由他的妻子住在一间歪歪斜斜、破烂不堪的小屋里苦苦挣扎、艰难度日。偶尔回家,还要对可怜的女人吹胡子瞪眼睛,女人吓得瑟瑟发抖,把最后一分钱都给他打酒喝。

最扎心的是作者对那只叫瓦列特卡的狗的描写。瓦列特卡骨瘦如柴,境况可怜,可是它跟随主人打猎尽心尽责,不知疲倦。偶尔在主人看不见的时候追到一只兔子,才躲到树林里,美餐一顿,连骨头都不剩。

闲来无事,仆人们以嘲笑和殴打瓦列特卡为乐,可是这只狗竟然都以惊人的冷静态度忍受下来。它常独自坐着,尾巴蜷在身底,双眉紧蹙,不时哆嗦几下。

那完全不是一只狗的模样,而是一个人,一个对全世界“悲观失望”的人。它似乎明白,主人是世上最低贱的人,任人宰割、无力还击,而它,不过是一只狗,也命该如此,任人蹂躏、忍辱偷生。

奴性,不以为意也不知反抗,连狗都如此,可悲!可叹!

“雾霭沉沉的夏日也是别有情趣的,虽然猎人不喜欢这样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打不了猎:有时候鸟儿就是从您的脚边轻轻地飞起,顷刻间便消失在白茫茫的凝滞的雾气中,周围是何等的宁静呀……”

就在这样一个别有情趣的夏日里,猎人来到一个大村庄,这里有颇负盛名的泉水“莓泉”,周围是峡谷、树林、青翠的草地,清凉优美,多么诗趣盎然的景致。

在出猎的路上,猎人看见了这样一幕:

外号叫“雾”的人,见到一个形色匆匆的庄稼人,问他干什么去了。

庄稼人答到:“我儿子病死了,欠下一大笔债,我去城里求老爷减轻租役。可是老爷生气了,将我赶出来了,还叫我把欠的租交清了。”

庄稼人带着微笑,好像是谈别人的事情,可是他那双小小的眯拢的眼睛里却是泪水盈眶,嘴唇抽搐着。接着说“我得回家了,我那可怜的老婆一定还在饿着肚皮呢。”

作者以旁观者冷静的姿态为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幅特写,丝毫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揭露这样的黑暗,可是那庄稼人笑中带泪的诉说让你读到内心抽搐、如鲠在喉、伤痛不已。

这位庄稼人的境遇恐怕还不算最惨,至少他有身份,有亲人,有一个虽然破旧却仍能遮风挡雨的家。村子里还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叫斯捷普什卡,“不,这个斯捷普什卡一般不能算作人。”

在任何社会,任何人不管地位高低,总是有一个身份的,即使他是一个奴隶,他也有安身之处,也会获得一份口粮。

然而,斯捷普什卡没有来历,没有户口,无亲无故,更不会拿到任何补贴,浪迹在村庄的菜园里,干草棚里。没有人跟他说话,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给他一拳或踢他一脚,他本人好像从来没张过嘴一样,默默无语。每天奔波,捡拾残茶剩羹,像只蚂蚁,只为糊口。

作者就这样白描一般地诉说着,可是那悲天悯人情怀溢满在文字间,既而冠盖全章,虽风轻云淡,却知微见著。

作为奴隶,最大的愿望难道不是获得“自由”吗?磨坊老板娘阿丽娜是个勇敢的女人,当初为了能结婚、能获得自由,遭到主人百般刁难和蹂躏,可是她坚持与命运抗争。最终获得了自由,尽管已被折磨得疾病缠身。

可是,《猎人笔记》的第一篇《霍里和卡利内奇》却为我们带来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农奴霍里聪明勤劳且极有经营头脑,日子红火,子孙满堂。他的主人多次鼓励霍里赎身,然而霍里却再三推脱。

猎人就非常好奇,问霍里为什么不赎身,霍里仍以没有钱为借口,转脸就自言自语地说道:“要是霍里成了自由人,那种不留胡子的人,就会来向霍里发号施令了。”

不留胡子的人是指官吏、士绅。在这里,奴隶主竟然成了奴隶的庇护伞!不赎身的话,自己只有一位主人,一旦赎了身,所有的绅士和官吏都能管到自己了。摆脱了一位老爷,却换来了更多的老爷,当然不划算。作为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哪里会有安居乐业之所?

读着《猎人笔记》,我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本是一种美好、一种幸福。可是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是一家四代人在日本人的铁蹄下,皆为亡国奴,是屈辱、饥饿、是丧失做人的尊严。像屠格列夫一样,老舍先生也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完全隐藏了自己,柔和地将这些故事细细讲来。故事进行的场景很小,人物也都是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最底层的人民。通过细致刻画国破家亡时各种各样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照见整个国家的兴衰沉浮。

屠格列夫淡淡地,通过一位悠闲贵族的眼睛,将人生百态侧面表现,以河流般的文字,以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的状态,将浪漫和现实诗意地结合。

作者用干净的笔触和充满洞察力的心灵,发现和了解人性。展现了劳动人民以苦调味的生活。

可是具有贵族身份的作者本人,同样也有悲痛的记忆。屠格列夫年轻的时候和女仆相恋,残暴的母亲得知后大发雷霆,立即把“犯了过失的女人”打发走,并抢回恋人所生的女儿。

屠格列夫对女儿倍加宠爱,终身未再娶。

《猎人笔记》出版不久,因为书中地主多半被描写成滑稽可笑或者极不体面的形象,屠格列夫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遣返故里监管一年。

屠格列夫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文字语言清晰、优美,读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深秋。没有风、没有太阳、没有亮光、没有阴影、没有动作、没有喧闹;柔和的空气中洋溢着像葡萄酒气味的秋天气息;远处发黄的田野上罩着一层薄雾。”

“冬日里,踩着高高的雪去追野兔,呼吸着凛冽的空气,柔软的白雪放射着细小刺眼的光芒,树林是一片淡红……”

跟随着猎人的脚步,走过森林、草原、村庄河流;走过春夏秋冬、昼夜轮换;转眼,冰雪消融,云雀歌唱,又是最美好的春天了。

“扛着猎枪带着狗出发吧,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即使你不爱打猎,难道你不喜欢这大自然的悠然和自在吗?”

……

他笔下的俄罗斯大自然风光贯穿全书始终,为整部书平添了诗情画意。

编辑 董祖芹

文化明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