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规范注射日:必须知道的3件事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岛素注射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提出:如果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HbA1c仍大于等于7.0%,即可起始胰岛素治疗,而胰岛素治疗方案也被前置到二联疗法[1]。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中国患者胰岛素注射存在哪些问题?
关于胰岛素注射,注射药物、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是糖尿病注射治疗获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三要素 [2]。
今天是第11个糖尿病规范注射日,而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规范注射依然需要进一步指导:注射剂量不准确使得许多患者血糖控制不能达到最佳水平[3],而对注射疼痛的恐惧和注射时的推注阻力又使得患者对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大大降低[4]。
因此,兼顾有效性、便利性、安全性的胰岛素产品,以及精准、简便的注射装置,成为改善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必需品。那具体该怎么选呢?
通过药物的选择,
提升疗效与安全性,使方案简便
胰岛素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从最早的动物胰岛素,到后来的人胰岛素,再到胰岛素类似物,接连解决了注射后的胰岛素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增生、胰岛素稳定性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外源性胰岛素能够最大程度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5]。面对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时产生的问题,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基础餐时方案,需要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这种方案注射频繁,患者注射负担较高,依从性欠佳[6]。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IDegAsp)一针注射可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该胰岛素是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由70%的德谷胰岛素(基础胰岛素)和30%的门冬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组成[7]。既能发挥新一代基础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平稳长效、全天控制空腹血糖的作用,也有门冬胰岛素快速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7],实现优势互补。
研究发现,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日一次/两次(OD/BID)注射与甘精胰岛素OD 门冬胰岛素 OD/BID/TID(每日三次)有相似的控糖效果,但夜间确证性低血糖风险、胰岛素剂量、以及注射次数等方面,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方案略胜一筹[8]。尤其对于不愿或无法执行一天多次注射胰岛素和不能严格控制注射时间的患者,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显著减轻注射负担,减少注射对患者社交活动的影响[9]。
通过装置的选择,提升注射的准确性与舒适度
而在注射装置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偏好和需求,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比如视力不佳、手部灵活性不佳等,争取同时保证注射准确性及舒适度。
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注射装置有胰岛素注射器、无针注射器、胰岛素泵、胰岛素笔等, 通过对比几种装置(见表1),从准确度、便利性、痛感等多方面衡量,不难发现,胰岛素笔属于较优的选择[10]。
表1. 四种胰岛素注射装置详细对比
近年来,胰岛素笔也在不断升级,目前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耐用型胰岛素注射笔,由注射笔和胰岛素笔芯构成,用完后更换笔芯即可继续使用,但是患者在使用该类注射笔时仍易出现操作不到位;另一种是预填充注射笔,无需安装笔芯,每次通过旋钮调好用量即可注射,全部用完即可丢弃,相比之下便利性好。目前德谷门冬双胰岛素配套的就是畅充笔,且经试验表明,在低、中、高剂量下注射都能保证准确性[11](见图1)。
图1. 三种胰岛素注射笔注射准确性对比
畅充笔具有独特的内部注射加压机制,在任意剂量下,注射旋钮都不会外延,且注射阻力小[12](见图2),这样患者可以轻松完成注射动作。较其他预填充笔,畅充笔注射痛感小、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高[12],进一步提升了患者注射的便利性。
图2. 两种注射笔注射阻力对比
注射技术——“畅充”三步走 轻松操作
这种预填充胰岛素注射笔操作非常的便利,安装针头即可直接注射。剂量的控制也非常方便,通过旋钮调整后可直接按压注射。整个操作流程仅需要三个步骤,以诺和佳畅充为例(见图3):
首先通过旋钮调好剂量;
然后将针头刺于皮下,按下注射推键,直到剂量显示窗显示为0;
最后,针头应保留在皮下至少6秒,再拔出胰岛素注射笔,防止漏液。
图3. 使用诺和佳畅充笔注射胰岛素的三个步骤
提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畅充详细操作指南请见《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说明书》
小结
注射药物、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是糖尿病注射治疗获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三要素。随着人们对胰岛素研发的不断深入,临床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比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又能减小患者注射负担;其配套的新一代的预填充注射笔畅充笔可以为患者提供便利、准确的注射体验,注射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对临床上提升患者依从性提供了帮助。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能因此获益!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2. 罗樱樱,纪立农.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1;3(3):267-270.
3. 曹小萍. 护理与康复. 2010;9(8)657-658.
4. 马维芳,等. 现代护理. 2013;13:131-132.
5. 王芳,等. 中华医史杂志. 2014;4:218-222.
6. Kalra S. Diabetes Ther. 2014;5:65-72.
7. 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14:859–864.
8. Novo Nordisk A/S. Ryzodeg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2019.
9. Rodbard H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6;18:274-280.
10. 缪珩.糖尿病天地. 2009; 3(8):370.
11. Rajeev Chawla, et al. Clin Diabetol. 2019;8,3:176-194.
12. Hemmingsen H,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1;13(12):1207–1211.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责编:徐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