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南】长街新南村有两所令人穿越的小院
长街新南村濒临三门湾,由新明与南关二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落。这里的乡民自三门、台州等地穿过三门湾摇橹而来,在这片广阔的塘地上拈草搭舍,围垦种植,他们以不同于宁海的乡音默默流传着百年艰难创业史。
如今他们的后代远离家乡闯荡更为广阔的天地,历经艰辛有所获后,又回到这故乡的停泊之所,安置自己的一份脉脉温情。
新南
郑家小院
那是去年十一月,文化宁海团队前去青珠采风,顺道去了邻近的新南村,该村挂职的第一书记胡世敏带着我们一拨人穿过一片农田,来到一幢农舍前。“郑家小院”四字色呈黛绿,低调地镶嵌于石条门楣之上,环顾四周,幢幢农舍,簇簇新居,唯有此屋与别处不同,白墙黑瓦蕴含园林风范,简约而灵秀,令来访者身未入院已心生欢喜。
轻扣门扉,一位老人含笑打开木门。小院启处,迎面一棵迎客松栽于青砖砌成的盆景之中。两间屋面,单层建筑,狭长穿深,一眼望去,小院被老人打理得一尘不染,舒适宜居。
郑家小院
庭院之内,淡红条石铺地,秀竹数竿依墙。中轴处一木质游廊与相邻的女儿家门户相通,廊下花草,风怀其间。游廊之侧一个小巧的盆景甚为玲珑,睡莲卧槽,绿藤周垂,细流入池,红鱼漫游,与矮墙漏窗合为胜景。
听闻有客来访,在县城任教的郑士飞老师匆匆赶来。我们盛赞这小院的雅致舒适,郑老师笑吟吟地说,他家原本有四间祖居,东首两间拆除后由二姐造起了二层小洋房,考虑到另两间老屋独木难支,经家人商议后,索性也推倒重建。期间按照自己对农家小院的美好设想,脱离固有建筑模式的桎梏,一手打造成了如今这般模样。这院子里每一个玄关的设置,每一块地砖的铺设,都蕴含了自己对宜居之所的独特构思。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小院入门左手依次是茶室、厨房。最里端,两间卧室与厨房的过道处,一个大大的福字悬于照壁之上,在质朴沉静中,日子一步步退回岁月的最深处,为居于此处的老人平添了一份安康祥宁。
午时将近,饭香四溢,郑老师的母亲已在厨房炒就从自家百果园里采摘的时令蔬菜,青葱碧绿,充盈着家的味道。相邻的女儿家,忙于为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添鱼加肉,平时郑老师不在家的日子里,这门户相通处,一墙之隔的女儿想必为母亲尽了不少孝心。
初春的日光暖暖洒落在郑家小院,品着主人亲手泡制的枨皮茶,看门前农田四季更迭,不觉澄怀味象,陶然忘返。
砚琴书屋
此去不远,这个村子还有一栋颇具古风的宅子掩映在绿树丛中,“砚琴书屋”四字门楣题额古朴典雅。
第一次看到绿荫树下随意散放的“甲科第”“进士第”“崇正第”石刻匾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随行的胡世敏急忙解释这些都是收藏品。
宅子的主人叫陈日勇,现为宁海古建筑收藏协会副会长,惜叹二次造访,均未得以与主人相遇面聊。第一次接待我们的是陈父,在征得老人同意后,我们深入内院观赏拍摄。
庭院不大,亭台小巧,回廊曲折,藏风纳气,意趣古雅。不经意间闲放的石雕,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层小楼均是木质雕栏,镂空花格,一把把木椅,一只只红板箱,无不蕴含旧时的精致光华。
近日再度造访砚琴书屋,偶遇回乡的女主人梅女士,她跟随丈夫创业日久,但这些年更多的心思放在一子一女身上,对丈夫近年的发展轨迹难以一一描述,为此笑表歉意。之后她从桌上抽出一本《视尚》杂志,里面有《陈日勇的收藏三步曲》的大篇幅介绍,从中我们得知陈日勇从餐饮业跨界到古旧家俱的收购批发,乃至今日的古建筑工程,是一位颇有情怀的真汉子。
砚琴书屋
这栋小楼是主人在收购古家俱时,撷取精华,匠心独运,构建而成。精巧的女儿红妆,精美的千工床,得以在雕梁画栋中完美糅合。
莲步轻移二楼,但见薄纱作帘,垂挂的绸布纱灯撇下暖暖的灯光,渲染了整间寝楼。一长裙温婉女子安然端坐于木椅之中,我乃一身着休闲粗服女子,悄然止步,不忍扰了这闺中女子千年雅梦。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梅女士打开旧木家俱的收藏室,让我们一睹藏品容颜,这些造型各异的旧木家俱虽积尘甚厚,仍掩不住其昔日华贵,山水云霞、花鸟鱼虫、农桑耕作,无不细雕入微。桌上摆放的一对旧时竹制提篮周身描绘了西厢记、红楼梦等戏文场景,细瞧落款乃是近百年宝物。
从砚琴书屋中穿越而回,才想起向梅女士索要一张主人陈日勇的照片。打开微信细细一瞧,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风雅的儒商,竟是一位络腮胡子、方头圆脸的粗犷男,手挽他的年轻红衣女子则是他的宝贝女儿,承其衣钵,所学也是古建筑专业。
若干年后,当推土机将一栋栋古宅化为尘烟,深怀恋旧情结的我们或许可以在这砚琴书屋借座品茗,聊以慰怀。
屋
作者:葱丛
图片:怡心亭
(摄影师宏源、米胖堂、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