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居民动员及自组织培育?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曾源

    单位 | 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

相信大多数做社区发展的同工可能有一个意识,以前我也一样,那就是:社区发展项目与项目所在地经济基础和居民公共意识有关,相对来说经济基础比较差、公共意识薄弱的地区,居民动员和自组织培育会很难。

2018年,我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一个村镇项目的社区发展工作,改变了我的上述看法。

简单介绍一下项目背景情况:2017年12月,我所在的机构接下了成都市“天府新区某街道社区发展与文化建设综合治理”项目。2018年3月底,项目人员终于落实一部分,资方给我们的工作场馆也修葺完毕,我们开始正式进驻。

项目街道是2015年由成都市双流区划归天府新区,距成都市区和双流县城均为40公里,距成都卫星城市华阳镇23.5公里。下辖六村一社,只有一个场镇社区,辖1.1平方公里,两条主干道,总住户875户,常住人口2184人,其中居民户不到1/3 ,只有400多人。

年轻人基本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老年人居多,综合素质和自治能力相对不高。

反映在可以看到的实际层面,就是社区没有公共空间,唯一一个可以健身的小广场,在距离社区25分钟步行路程的通往成都的主干道旁;只有一个还时兴赶场的菜市场,逢单号赶集,只有半天;街道内总共只有四家饭店,其中两家晚上会营业,8点关门;街道只有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和一所只有初中的中学。

在看不到的意识层面上,这里是完全的熟人社会,社工不经意的帮助或忽略了某个居民或某件事,很快就会大家都知道了;居民除了少量辖区内事业单位的工作和退休人员外,几乎都是从周围山上搬迁下来集中居住的村民。

用资方谈到他们以往组织居民活动的话来说,以前组织活动都是工作人员“自娱自乐”,居民没有参与性。

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社区,在项目期规定的短短一年内,在这样一个总人口都只有2000多,并且大部分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农转居社区,发动居民并成立有数量要求的自组织?

最开始,这是一个看似比较艰难的任务。进驻社工只能依靠以往城市社区工作的经验,初步拟定“活动带领-发现社区领袖-引导培育”的大致思路来开展这一方面工作。

预想项目进行到中期,肯定会发现一些社区领袖,到时候再引导培育。事实证明,这一思路基本正确,保证了前期居民领袖挖掘中的多样性和数量需求;但是起更大作用的,是项目进行到中期时候的灵活操作,包括自组织队伍的架构搭建、队伍稳定、活动开展等等。

现在,该项目在距离结项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已经超额完成了资方建立五个自组织的要求,并且在自组织功能性、多样性方面,也大大超出了资方原来的预期。

我们在社区正式备案的自组织已经达到了九个,除了一般的“三关爱”,即关爱老年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妈妈的三个自组织:情寄夕阳志愿者服务队、爱洒朝阳志愿者服务队、青春活力舞团以外,我们还有满足社区秩序维护需求的“文明卫士”、满足留守亲子进一步需求的“非凡户外拓展社”等不同人员结构和不同层次的自组织,呈现出以点带面、百花齐放的格局。

自组织的成员除了普通居民,还有学校、医院、村委等当地事业单位人员;自组织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得到居民的喜爱和资方的肯定。在街道党工委中期评审中,我们得到了96.2分的高分。

下面,我就从居民动员和自组织培育两个方面来给大家做一个总结梳理。

一、方法

对于做社区发展的社工来说,居民动员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所有工作开展的第一步。针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居民动员办法:

1、通过刚需链接居民。

刚需是最好入手,也是最能够链接居民的。我们通过走访发现,这边的留守儿童特别多,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单亲家庭,照顾小孩的80%都是爷爷奶奶辈,很多爷爷奶奶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辅导作业几乎谈不上。

社工立刻抓住这一刚需,经过10多天的筹备,在入驻后的第一个月就开设了5:00公益托管课堂。托管课堂供不应求,为我们打响了来到这里的第一炮,给周围居民留下了美誉,也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批家长居民资源。

2、通过小孩链接家长。

开展几乎每周一次的各类儿童主题活动,逐步积累了年轻家长资源。后来引导开展有志愿服务记录的亲子活动,要求必须是提供过志愿服务的家庭才能参加,有效地发掘出了一部分热心家长。

3、通过友邻学院发掘社区骨干。

从2014年开始,我们机构在社区发展项目中,就探索了一个培养社区骨干的方法,严格来说应该叫小组工作方法吧,名字叫做友邻学院。

旨在通过一系列赋能的培训和活动,达到培养社区骨干、进而培养社区自组织的目的。在三星友邻学院的学员招募阶段,我们同时运用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招募方法和在现有人员中发现可用资源的方法。

举例来说,我们了解到有两个特色文化项目叫幺妹灯和牛儿灯,我们希望把这两个特色文化项目传承并发扬出去,在前期专门拜访这些人的基础上,邀请他们来参加友邻学院,希望他们在这里得到能力提升也组建新的传承团队。

但由于主创人员年事已高,而且现在大环境也不适合这两个特色娱乐节目发扬,所以他们婉拒了我们的邀请;另一方面,我们社工根据前期接触,了解到当地骑游队负责人、小学退休老师高某明会打快板,也希望有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于是主动打电话邀请其加入友邻学院,该居民欣然答应。

另一个例子就是在举办朗诵艺术大赛时候吸引到的家长参赛者,感受到她的活力和热情,邀请其参加友邻学院,然后这位妈妈现在是我们九个自组织里面最活跃的队伍的负责人。

以上三个方法,我们最先运用的是第一个,一直在用的是第二个,第三个方法是项目进行到三分之一时间时,自然想到的。回过头来看,这三个方法非常有效,一步一步帮助我们站位脚跟、获得美誉、扩大影响、产生向心力、吸引居民领袖。

二、指导思想

以上总结了我们在居民动员方面的具体工作办法,这里明确下指导思想:

1、积极作为

项目开始初期,积极争取资方的支持。对于一个完全陌生并且几乎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农村社区,积极争取资方对当地各路资源的引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比较小的村镇社区,又是熟人社会,行政方面最初的牵线搭桥有利于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和各方在地资源建立联系,对我们铺开工作是事半功倍的。

社工团队在这个方面非常注意,在以社区大党建名义召开的几次辖区内党员、学校、文艺骨干、企业界工作协调会上很好地配合了资方、介绍了自己,并且和所有参会各方建立了联系。

还有就是在资方牵头的书香大型项目启动仪式中,主动挑起大梁,承担了启动仪式总统筹的角色和工作。让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第一次经过了盛大检验,得到各方的赞誉。

项目开展中期,我们不光在资方要求的两个活动中心开展活动,为了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居民知道我们并参与志愿服务,我们主动走出,设计了社会工作进校园、全街道范围的象棋棋王争霸赛、老年婚纱活动、也广泛发动社区、社区企业、居民骨干做了收获不菲的义集。

2、尊重差异

这是指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资方在对待社会组织和社区自组织、以及社会工作政策方面,理念确实比不上城市社区;另外就是社区居民的组成结构,几乎全是熟人,不管好的印象,还是不好的印象,在熟人社会都会被放大,所以社工在开展日常工作,尤其是居民动员方面,这点必须尤其注意。

我们在社工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方面都做了一些规定,而且对于当地一些习俗,比如丧葬的时候过分隆重、对小孩不是过分宠溺就是打骂等这些,都在内部做过一些讨论,然后告诫了大家一些注意事项。

总之我们在这个方面的践行理念是:正视各种差距,尊重当地习俗;尊重居民,柔和改变。

接下来,项目进行到中期,培育自组织的工作开始提上工作日程。但由于这里确实地处偏远,经济水平欠佳和生活环境闭塞引起的居民意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为发掘社区领袖为主要目的的友邻学院虽然已经上了几次课,班级里面也有活跃者,但并没有出现能够比较有雏形的队伍,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无限接近那个门,却还是没有找到那个具体的入口。

9月初的一天,我们在开展一勺米活动的时候,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通过朗诵艺术大赛发现、后来加入我们友邻学院的妈妈,给孩子报名了活动,还给自己报名为志愿者;在后来给她联系需要她来做准备的时候,她提到当晚她要给读书会孩子上课,没有时间。

社工对此很惊讶,问她在办读书会吗?她说是的,她有感于围绕当地孩子周围都是手机游戏和麻将馆、很多孩子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她觉得很焦虑,为了她自己女儿的学习,也为了帮助周围孩子,她在自己家里办读书会。

社工听闻此消息的第二周,也就是她下次读书会的时候,社工就去了她家。看到孩子们读书会的简陋条件和上课时的欢乐,社工当即萌发了要扶持她的想法。

随后,社工联系社区,让他们可以使用社区党群服务设备齐全的活动室;给她本人谈话,启发和鼓励她把读书会办成一个正式组织。在社工的帮助和启发下,她很受振奋,加上这位妈妈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学习的人,她的读书会很快就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长。

我们顺势推舟,让5:00课堂的孩子也尽量参加她每周一次的读书会,然后帮她召开读书会骨干成员会议,最后带着她一起到社区正式备案。到这里,我们似乎找到那个入口,第一个自组织悄然落地......

更大的突破来自于我们对刚举办的户外亲子徒步游活动的总结会上。那次总结会,妈妈们克服一大早开会的睡意,对未来开展更多的亲子户外活动兴趣满满,跃跃欲试。社工当机立断,既然户外亲子活动对妈妈们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何不就此成立一个组织呢?

于是,就在会上引导大家选出了队长、副队长、活动策划人、安全负责人、后勤负责人等等......一个有着明确目标、有着初步架构的组织就出来了。后来,这个组织有了一个最炫的名字—非凡拓展社,同时它也派生出了最多其它的自组织。

事后,我们分析原因:喜欢户外活动、也能够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的,大多数是年轻妈妈,这部分妈妈最有活力,时间也相对灵活。抓住了这一批人,就抓住了在当地形成在地组织的中坚力量。

这两个自组织成立过程的回顾,也是总结我们在发现和搭建自组织架构灵活性方面的举例。

以上两个组织,属于居民自己自主,我们只是顺势推动的一类;还有一些是半推半就的,就是居民有意愿,但是领导人是在社工的推举和拉动下产生的,比如全是未成年志愿者的爱心小小志愿者团队、剪纸协会、墨学促进会。

有些是社工引导的,比如管理第二个5:00课堂的爱洒朝阳团队、文化传承团队;有些是社区要求的,比如文明卫士团队,成立基本是由社区行政干预派生的......

三、如何带动发展?

既然有这几种不同的组织成立背景,那么他们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就是不一样的,如何保证我们项目期满,留给社区和当地居民的是能够持续存在并开展活动的组织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拉动。

1、培养骨干。

自组织的骨干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对于社工离开之后,自组织能否一直存在并继续开展活动非常重要。开展需要做活动,我们会尽量找自组织,让他们来满足社区的需求;自组织内部有什么需求,我们鼓励成员去找组织负责人,而不是我们直接给予解决。一方面有效地锻炼了组织负责人,也帮助他们树立威信。

2、真情陪伴。

对自组织在活动开展、经费申请、档案留存、队伍稳定等等各个方面,都给予细心、周到的指导,自组织临时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得到帮助。

比如晚上解决不了场地问题、比如不会转换某个文件格式、比如一起商量某个活动的方案;社工们从政策、从日常工作、从活动后勤、从心理关爱等方面,都给予自组织成员们随时的支持。我们甚至帮他们准备了全套的办公文具。

3、能力建设。

友邻学院上课,也让自组织负责人参加,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同时鼓励和安排他们去成都参加各种公益培训,让他们了解公益政策,看到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这里举个小例子,自组织爱阅读的负责人去成都参加民政局举行的当前社会工作报告会,回来之后无比振奋,反复向我们求证会上提到的成都市去年购买社会服务90亿规模这个数据;接着就召开她自组织内部会议,给大家讲她的感想和体会,给其他成员提发展组织需要哪些人来承担哪些工作等等。见到其他自组织负责人时,也大力宣传。

等于帮我们做了一次大大的政府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相关政策的义务讲解。

4、创投激发

设计出了18个微创投项目,以发布会的形式让各个自组织竞投;然后再是推进、验收,让他们现在就走规范的项目流程。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激发他们选择并实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提升价值感;二是让他们现在就接触了解社区和街道采购的流程,消除对自组织将来如何与政府对接的担忧和紧张感,让他们心里有了底,也有了一步步开展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5、机制保证。

一是所有总共9个自组织都在社区完成了正式的备案手续,让他们有合法的法律地位;二是去和街道明确了以后这些自组织的归口管理部门,让他们以后遇到问题有确定的政府对接口子。

这是解决程序问题;三是争取利用我们前期义集募集的钱,正式成立社区基金,让这些自组织开展活动有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只要找到方法,居民组织、社区培育都不是难事。只要找到方法,社工客周边产品受大家喜爱也不是难事

欢迎扫码进店了解更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如何培育社区自组织?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