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翰骨——潘天寿亲授学生缅怀大师

在雪月初降时,一个轰动杭城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各方观众、专家、学子、纷至沓来,拜读大师的恢宏遗作和艺术业绩。今天,我有幸的见到潘天寿大师在当年亲授过的学生:叶尚青、毕彰、马其宽、徐家昌、王炳初和他们的学生,还有美院的好几位老师和青年学生。他们聚集一起,谈论、研讨潘老的艺术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回顾自己的师生情结和学习情况,他们边看边议,于是我就首先访问了马其宽老师,他说:今天我们缅怀大师,也是为继承发扬潘先生的艺术成就,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用心创新,坚持不懈。潘先生画展今年五月与十二月在北京和杭州展出,有幸再详细拜读潘先生大作,思念先生教诲时,思绪万千。

我是1960年入浙美国画系学习,院长潘天寿先生亲自教授书法课,当时还没有助教,潘先生教一年后,陆维钊先生继续教。潘先生教学非常认真、详细、有讲义。有许多基础知识是潘先生教我们的。他说,吴昌硕先生圈墨梅,是逆时针画的,这样用笔不易滑。潘先生磨墨也是逆时针,也要求我们这样做,所以我磨墨也是照潘先生要求做了。先生要我们学画外功夫。在讲授隶书时,先生谈到汉隶竖心旁忄

很美,几根线条有长有短,也很有篆意,用在花鸟画的枝干上很别致。

潘天寿作品局部

在拜读先生大作时,大家可注意研究一下,以前许多人没注意到。吴茀之先生讲潘先生造险破险,以方套方是潘先生构图的一大特点,我研究潘先生的大幅画的布局,总觉得开合变化多端,有长线支撑整幅画面。潘先生和中国美院许多老先生,有很多宝贵艺术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继承,发扬光大。

潘天寿 雨霁图卷 1962年

马其宽老师讲述潘老作品学术性

今天,到场的叶尚青老师,他是潘老的入室弟子,我就请他先谈谈怎样拜师和传承发扬“四全”等方面的内容。他深深地感到今天在此拜读先生的大作,缅怀大师,使自己想起当年与潘天寿先生相处的情景,如他在潘老画室里临摹梅兰竹菊和练习书法,得到潘先生认真而耐心的辅导和点拨。都历历在目。

潘先生的一生,为继承发扬传统艺术的拼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博大情怀,坚持不渝、持之以恒。他这种高尚卓绝的民族翰骨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传承,发扬光大。他希望今天在场的几位老师多谈谈潘先生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因他们也都是得到亲授的科班出身的花鸟画名家,最有发言权。叶老回忆起1960年时,国家提倡继承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传统艺术,要求各艺术院校挑选优秀青年教师向老先生传承接班。浙江美院领导研究决定,口头通知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老先生分别带陈贯时、叶尚青、丁茂鲁三位青年教师。后又在同年冬天院领导与老先生重新研究决定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四位老先生分别带叶尚青、朱颖人、刘江、孔仲起。并于1961年初春在潘老画室里举行拜师会,由院党委副书记高培明主持,会上清茶一杯,仪式朴素隆重,参加者除了四对师生,还有潘师母、刘苇、黄文津。潘先生首先代表导师讲话,接着老先生也都讲了话,最后,叶尚青代表学生讲话。这样的拜师会,在美院校史上是唯一的一次重大历史纪实。从此后,叶尚青随潘老学习,协助教学,在潘老先生的画室临习梅、兰、竹、菊和书法,得到潘老的精心辅导和点拨,同时处理潘老的日常事务。既是潘老的研究生又是秘书。同年(61年)五月,应湖州地委领导人陈冰(挂职第一书记)之邀,高培明带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及青年教师叶尚青、朱颖人五人赴湖州、太湖、宜兴等地写生、纪游、作画,历时二十天左右。1962年暑期,应温州地委书记李铁峰之邀,高培明带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及其学生叶尚青、朱颖人等赴雁荡山、温州江心寺、以及金华双龙洞纪游、写生、作画,历时一个月左右。1962年秋冬之交,潘先生以人大代表身份去宁海故乡视察,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村建设新面貌等,叶尚青陪侍潘先生历时十五天左右。1963年暑期,因山东省委谭启龙、山东美协之邀,叶尚青陪侍潘天寿、吴茀之两先生赴山东青岛、蓬莱、烟台、济南、泰安、泰山、曲阜等地讲学、办画展、纪游、写生、作画,历时一个多月,他回忆以上种种活动,使自己有更多机会学习到老先生在人品、画品方面的涵养与艺术业绩,这是课堂里无法学到的。

接着毕彰老师谈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他于1959年进美院,在国画系学习五年,曾得到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老先生亲授。从二年级开始分科,他选学花鸟课,最幸运的是潘天寿先生向全系师生讲构图课时得到了亲授。毕老师说:后来我买到了潘先生的《关于中国画构图》一书,拜读后感到十分亲切,印象很深。回忆潘老当年为我们讲构图的盛况,教室里坐满了人,鸦雀无声,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今天,又在这里亲眼目睹潘先生的大作,对照当时讲授的情景,我深深的体会到潘天寿先生的论画主张、构图论述、以及笔墨技法的运用,都很精深、高超、深奥、博大,让我们学习一辈子。

潘天寿 光华旦旦

叶尚青老师讲述潘老作品创作过程

下面,大家要求叶尚青老师讲讲这幅巨幀《光华旦旦》的创作过程。叶老则谈了画外的小故事。他记得在1964年,正值国庆15周年之际,潘老一方面为国庆大典而作此大画,认真而热情的完成这一巨幀;另一方面西泠饭店即将对外开放,大厅里需要一幅大画,这是接待外国元首级的宾馆,规格高,要求高,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王黎夫等领导研究决定,邀请了潘老在西泠饭店创作,这幅大画有四张半一丈二宣纸(高度截去一米)拼接起来,这是潘老平生中画幅最大、画的山鹰也最多的一幅经典之作。在他下笔之前,起过草稿,后画正稿,先将旧报纸铺在地板上,再铺上宣纸,调好几盆不同的浓淡的墨汁,然后深思熟虑的下笔,他出笔爽朗利索、干脆有力,明快果断,速度稳健。到了后阶段,他总是认真深入的、细心谨慎的作调正收拾。最后为题款,对题和跋的书体、款式都很认真对待。这幅巨画的题款是根据《尚书·大传》卷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而题之,潘先生经一个月左右的精心制作,终于圆满完成。叶老还记得在1980年4月间,莫朴院长带领潘公凯、叶尚青、刘江、沈润棠等几位教师去北京中国美术馆安排潘天寿先生的书画大展时,这幅巨画第一次与大家见面,引起了轰动。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

潘天寿 雁荡山花

接着,再请王炳初老师谈谈,他是1962年进美院的,他们当时的花鸟,书法课,由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老师担任,但他也一直坚持学习潘老大写意一路的艺术风格,始终坚持不渝。近几年为培训班学生上课,也是指导他们画大写意花鸟,不论是基础课、写生、创作都是这一路画风。他认为我们学习潘先生的画风画格,主要是学习他的笔墨语言和创新精神,潘派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重笔力、重墨气、重意境、重气局等方面,要学到家,学深,学透,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要长期的磨练,坚持不懈,刻苦学习,才有收获。

谢谢各位老师,今天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高见和心得体悟。这是大家对潘老的缅怀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具体体现。我在这里也学习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大鼓舞。刚才大家在边看边议时,听到叶尚青老师和徐家昌老师为大家讲解潘老的另外几幅画,我也想在此后与大家分享。

徐家昌老师讲述潘老作品学术性

徐家昌老师说:潘先生的画为什么让人觉得新鲜、振奋,有一种强悍不屈之气,我想除了他特有的笔墨结构和形象塑造之外,在构图上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他从自己的独特审美视觉出发,往往在画面的安排上出人意料。明明可以布置画材的地方他却不着一笔,而在别人以为不可着笔的地方大做文章。等到画作完成,却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作于1962年的“记写少年的故乡山村所见”,一块巨石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没有相当的气魄是不可想象的。刚劲有力的笔线勾勒出石的形态,少量的勾皴及略多的苔点使石头昂然挺立,芭蕉与竹叶只能布置在巨石之内,此时的石头又显得十分空灵,这就是所谓的以实当虚。七只墨鸟在石头上栖息,又让人感到这确确实实是块巨石!下部点缀苔草,更增添了画面的份量感,还有蛛丝将芭蕉与竹叶牵连起意境,使人们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

潘天寿 指墨 新放

指墨画《新放》是60*53cm的小画,却给人以大幅的气势,右下方出枝的一片荷叶直达画面左边,横过了整个上部,最为新奇的是一朵盛开的红荷,但花中莲蓬却是整个显现,所以无裁切之感。右边的小草向右与叶柄相交起到了稳定画面的作用。潘先生此种构图在他作品中很多,真让人叫绝!

左起(徐家昌、马其宽、叶尚青、毕彰、王炳初)纪念留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