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学文化《道德经》第5讲
《道德经》第4讲,我们给大家说了老子的辩证法,什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什么“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还给各位举了不少的例子,像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类,毕竟辩证法这东西玄乎又难懂。我用“罗列法”、“排比法”,让大家巧学活用,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老子《道德经》智慧
大家都知道“以柔克刚“这个成语,那么一提到这个,我们能想起哪项运动呢?有的人可能会说,太极拳。这可是典型的”以柔克刚“。 仔细想想,在之前广场舞还没有盛行的时候,大清早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广场,最常看见的应该就是,许多老人在那里练习杨氏、陈氏太极拳了。穿件白褂,在广场空地,走一步,转圈云手,好不洒脱。 太极拳这项运动,讲究的就是一个“柔“,这”柔“呢,又不是那种小女孩儿轻轻弱弱的娇柔,而是带有突然性的强硬爆发力道的。”柔“和”硬“又是相互对立的,然而在太极拳中,二者却很好的完美融合,这可不就是老子的辩证法里想说的,矛盾统一融合。
那么这《道德经》里的“辩证法“,算是给大家絮絮叨叨的讲了不少。今天,咱们讲的是这《道德经》里说的,如何取长补短,如何虚心向别人请教,怎么样啊,来完善你自己。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这么说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几句的意思,那些特会悄无声息走路的人,他们走起路来,连痕迹都不会给你留下;那些会察言观色能言善道的人,和你聊天,都不会落人话柄的;古时候的人,算术算不清,还要借助什么柱子算盘之类的工具,而那些特会算术的人,根本就用不着。其实老子是想说,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急于证明自己能做的多厉害,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专心致志的去做这个事就行。
再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在唐朝的时候,佛教非常盛行,在全国各地就建立了许多寺庙。有个寺庙,住着一位著名的南泉禅师。他是马祖的大弟子之一。在唐代各大禅院中,他当老师给学生讲大道理,倒算是挺轻松又幽默风趣的。平常,他老爱称自己叫王老师,这听着满亲切的。他不喜欢什么大师、禅师、法师,师父的称呼。当时寺院有寺产,也就是预备粮食种子之类,很多。一般耕种前,都会放给老百姓,租给他们拿去耕种,到了固定的时间,才会有人去找他们收租。一年的秋天,南泉禅师亲自下山去收租。 谁知道,刚一到那个地头,那些个佃户人家都早已把素斋准备好,请他吃。他心中纳闷,我就难得来这么一回,而且还刚刚才到,怎么就被人知道了呢?南泉禅师觉得奇怪,就问:“我一年难得下山这么一回,你们就怎么晓得我今天要到,而且还把吃的都给我准备好了呢?” 佃户们就说,禅师,昨天土地公公给我们托梦,讲你明天下山,所以我们就起早,给你准备斋饭来欢迎你。南泉禅师听后,大惊失色,我修行不到位,做个好事还被人发现。
这则故事,主要想说南泉禅师的这段经历,体现老子在《道德经》里想提的“善行无辙迹”。
南泉禅师认为,自己想说什么,想做什么,都被鬼神们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干什么都被知道的清清楚楚,这还得了,那自己学佛修道不就是白费了吗?要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善人,那就等于是佛家的大善弟子、大菩萨们,那他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那鬼神怎么可能知道?更不用说那些一般的凡人,哪里能够估料的出来,他在做什么呢?
再说大学生支教这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大学生支教实践活动。其实这件事的本意出发点是好的。通过鼓励大学生好好做公益,始终保持一颗爱心,真心去帮助那些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 但是后来,又出一个规定,如果一个大学生去做支教,并且有了做支教活动的证明,那么他们可以借此获得学分,或者是证书等。把支教这件事,引入误区。很多大学生前往山区,支教几天,拿到支教证明,然后交差完事。请问,他们体验几天贫苦的山村生活的,身体磨练,心灵升华从何谈起?
《道德经》第27章的后半部分内容讲:“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些话则是老子想要教大家去做人,去当圣人的准则。老子认为,圣人,他们总是善于去救人,所以就很少有那些被遗弃的人;善于经常去物尽其用,所以,就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些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智慧。 所以说,从圣人的行为准则里面,老子推导出一个普世真理与定律。那些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那些不善人的行为呢,就是善人的借鉴,也就是善人的镜子。可以理解为“以善为鉴”。
想起那位获得过诺贝尔奖,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爱说的那句老话:“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像古时候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向案例。 说那韩信,从项羽那跳槽不干了,跑去刘邦那打工。一开始,事业不得意,就连夜当了逃兵。这是韩信的第一回不自信。得亏还有个萧何,连夜去追韩信,并且对他各种劝说,硬生生把他给劝动了。不然历史里谁记得住他呢。 韩信又有第二回不自信。在楚汉之争那段时间里,韩信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自立为王,鼎足六合,最后可以一统天下。但是他居然没有做帝王的勇气和信心,仅仅只满足当个诸侯,甘心依顺着刘邦。结果最后连诸侯也没混上,反倒落个“兔死狗烹”的结局。
说起美国总统尼克松,我们大多都很熟悉,但是他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自己的政治前程。我觉着他,可能就没听说韩信的例子。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太好,好的人人夸赞,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执政理国的大胜利。 然而,这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以前失败过几回,他就留下心理阴影,老觉得自己迟早还会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了件后悔终生的蠢事。气的让人想拍大腿惋惜。他究竟干了什么,落入窘境。他指派手下的人,偷偷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让他的手下,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窃听器。 这些大人物,怎能那么容易被窃听?尼克松这事东窗事发。他用各种手段直阻止调查,推卸责任。结果是在选举胜利后不久,尼克松就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就这么因他自己缺乏自信而以惨败告终。
不认真借鉴别人的过失,纵然天资聪明,也是会导致失败,这是重要而微妙的道理。如果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不善于向别人学习,也不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糊涂和障碍。
不过,也不要总是想着当别人的老师,也不要热衷于别人的天赋,要知道,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反而不是那么聪明,就是我们常常说得“大智若愚”,这才是聪明人的高明之处。
老子在怎么当一个优秀的人,提到不少。,做人一定要明事理,明白的是能够了解别人,也能够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
在《道德经》的第33章中,老子写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他的意思,老子解释为,善于了解自身的同时,也要知道如何去借鉴他人。
老子说,能知道别人的优缺点,那才叫智慧;如果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那则是叫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那叫有实力;而能战胜自己的人,那才叫做坚强。
★★★★★敲重点▲▲▲▲▲感悟:人活着,就要对自己能够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知,如果对自己的认知都不清楚,那就更不用说去借鉴别人的过失错误,或者是成就优秀品格了。 做人要知足,常年道“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不畏惧各种各样困难险阻的人,并且一直勇往直前,那样的人,才叫有志气,才可以称得上勇敢坚强。
不忘初心,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做事才能够长久,哪怕有日终老,但是你的精神还永存的,那才叫长寿。
为人父母,做老师,做领导上级,或是就做着大众化的工作,把自己的事做好,也能借鉴别人而少犯错,尽心尽力,认真负责,这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就是这样戏剧性。曾经认为自己了不起,可以纵横驰骋,可以不可一世,实际就是没有认清自己,自己什么都不是,连沙漠的一粒沙、大海的一滴水、粮仓中的一粟米都算不上,结果输的是一败涂地,一地鸡毛,跌入人生谷底。
人生谷底
曾经泪流过,颓废过,迷茫过,但是有用吗?
无用。只有自己清醒,自己战胜自己,不断暗示自己,“自己要坚强,自己要成功”,不断学习各种励志故事,不断丰富各种知识,不断磨砺自己,虽然有时让自己身心俱疲,但很充实。一夜醒来,还要继续战斗,努力奋斗。泪水、汗水,不能代表什么,只有脚踏实地,认清自己,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才能真正站起来,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自己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
我是天池小舟,欢迎关注并交流。让传统国学文化转化为前进的方向,让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