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积聚六法
积聚六法
积聚是指腹内有病块的疾病。根据病块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积与聚两类。积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聚乃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积为有形,渐积成块,病在血分,聚为无形,触之阵发,病在气分。聚病较轻,积病较重。笔者认为:积病,可能一部分是脏器本身的肿大,或者是脏器病变的现象;再一部分,可能是肿瘤一类的疾病,如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宫外孕、肠系膜淋巴结核、肾下垂,肠功能紊乱、机械性肠梗阻、幽门梗阻等。
聚病多是内部脏器痉挛,所以发则有形,移时又无形。其辨证治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疏调气机,以缓胀痛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不条达,横逆两胁,故两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聚时散,善太息,胸闷食少,其发作每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细且滑。治用疏调气机方法。
柴胡6克 苏梗9克 半夏10克 厚朴6克 茯苓9克 青、陈皮各10克 片姜黄6克
加减法:
若脉数心烦时,加川楝子6克、元胡粉0.5克(冲)。
若气郁明显者,加绿萼梅6克、橘子叶6克。
若肝郁化火,呕吐酸水,舌红苔黄,心烦口渴,于方中加左金丸(吴萸1克、黄连6克)。
(二)养血调气,缓痛散聚
素体血虚,肝失所养,络脉拘急,故两胁刺痛而少腹掣痛不舒,时而抽聚成块,舌瘦质红,脉弦细。治当养血调气方法,以缓其痛而散其聚。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木瓜10克 茯苓10克 川楝子10克 青、陈皮各10克 炙草3克 生牡蛎20克(先煎)
加减法:
若血少阴亏日久者,当加生地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丹参12克,料豆衣6克。
阴血虚而肝阳亢者,可加潜镇之品,如生石决明20克(先煎)、生蛤壳15克。
若肝阴虚而火旺者,可于方中加青、陈皮,少佐苦泄肝热之品,如黄芩3克、龙胆草3克。
(三)温寒拈痛以治其标,养血柔肝从本调理
素体肝郁血虚,筋脉失养,又感寒邪,以致寒凝肝脉,少腹阵阵拘急作痛,脉象沉紧弦细。法当温寒拈痛,养血柔肝,标本兼顾。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炒白芍12克 炙草6克 炒小茴香5克 炒官桂5克 炮姜5克 木香6克
加减法:
若寒又兼湿者,加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
(四)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肝气郁结日久,病入血络,胁下有块,既胀且痛,按之更甚,每于夜间病势增重,活动后痛势渐为缓解,大便棕黑色,小溲短黄,舌色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弦而略数。治当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法。
川楝子10克 元胡末3克(冲) 炒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0克 生香附10克 丝瓜络10克 苏木3克
加减法:
因其病日已久,宜用丸、散、膏剂缓缓调之,如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之类。
(五)益气补正,养血活络
素体虚弱,正气已衰,实邪尚在,腹中有积块(有形的肿物),过劳即重,得休息则病势即缓,一身乏力,舌淡苔润,舌边、尖有小瘀点,脉象虚弱,必从扶正入手,用益气补正,养血通络方法治疗,外贴化痞攻瘀膏药。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党参6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炙草10克 丝瓜络10克
外用阿魏化痞膏,贴于患处。
(六)益气补血,活络通疼,消散积聚,丸以缓治
积聚年深日久,实邪仍在,气血早衰,腹中有积块,硬痛不移,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萎黄黑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月事衰少,色深有块,经行腹痛,舌紫暗而胖,边有瘀斑,脉沉弱细涩。气虚血少,络脉瘀阻,虚实夹杂为患,纯攻则碍虚,纯补则敛邪,病非一日,不可急于求成,当用攻补兼施方法,以丸剂缓缓求之。
旋覆花15克 当归30克 赤、白芍各30克 肉桂15克 元胡9克 炙鳖甲90克 党参30克 茯苓30克 白术30克 枳实15克 黄连15克 莪术15克 三棱15克 独活15克 防风15克 焦楂炭60克 青、陈皮各30克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午、晚各服6克,或早晚各1次,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暂停。
这是一张丸药方,适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病人,表面看来药量比汤剂小,但长期服用,持之以恒,多能得满意疗效,这是本人在60余年临床实践中颇有体会的。在服丸药期间,应嘱患者节制饮食,逐渐增加体力活动,以配合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丸药的处方必须考虑全面,尤其应注意补正与祛邪两个方面。究竟是以补正为主,还是以祛邪为主,当视其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在邪实的时候以祛邪为主;在正虚的时候就必须重在补正。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若正气虽衰,气血瘀滞特别甚,邪不祛则正气不能复,则当先攻其邪,寓补于攻,使邪祛正安;也有时候,邪虽未祛,但正气不支,不扶正则无以祛邪,又须以扶正为先,寓攻于补。总之,要根据脉、舌、色、症全面分析,才能用药得当,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