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王茂荫与晩清封疆大吏吴棠(徽学研究)
王茂荫与晩清封疆大吏吴棠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9
如今,人们对王茂荫,算是比较熟悉了,而对吴棠则比较陌生。其实,晚清时期的吴棠,也非常有名,他由七品知县一直晋升至官届二品的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成为清代皖东唯一的封疆大吏,中国漕运史上的集权总督,安徽清史屈指可数的名人。
早在咸丰初年,吴棠就“有声江淮间”[1],后被誉为“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2],“天子知名淮海吏”[3]。在整个同治朝,他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彊臣齐名。吴棠仕途通达,主要是他本人坚持勤能为民,实心任事,清政廉明,老成练达,但与杨以增、王茂荫相继疏荐保举也有内在关系。本文谈谈王茂荫与吴棠的一些故实。
吴棠,字仲宣,一字仲仙,号棣华,清嘉庆十八年七月廿四日(1813年8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盱眙县三界市(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老三界行政村),光绪二年闰五月廿九日(1876年7月20日)病逝于滁州西大街吴公馆,享年六十四。
(晚清封疆大吏吴棠)
吴棠是左台吴氏少微公嫡裔。清同治十三年(1874),吴棠曾主持重修《盱眙吴氏族谱》,他在《重修吴氏族谱序》中说其祖籍原“宅于休宁之商山村,明代中叶四世祖吴万由徽迁滁,卜居于滁州、定远、盱眙之三界。”[4]吴氏孝敬堂从始迁祖吴万蕃衍至吴棠已有十二代。从其祖父吴釮起,辈份谱以“金水木火土”为偏旁取字,吴棠又拟十六字为后人命名所依,即: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吴棠少时家境贫苦,父亲吴洹,字圣基,号北山,课馆为业。母亲程氏,定远县武庠生程夔光之女。因家贫,吴棠与兄吴检从小由父母自教。吴洹原课馆于外戚胡氏,每月俸禄仅钱二三贯,妻程氏以制酒酱佐之。后吴洹授徒家中,同时教吴棠及其兄吴检读书,不足赡养,长子吴检从十三岁起以捻草为缗易钱补贴家用,妻程氏则又以水磨作豆腐,由吴检挑入集市易钱。吴检为养家供弟就读,曾置马磨一盘,以磨麦成面粉经营。常常是一灯挂壁,吴检磨面,吴棠则在磨旁就灯夜读,其兄日后言“漏下三鼓弟犹读”[5]。时人亦言吴棠“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6]吴棠早年还曾拜学于盱眙名儒钱坤门下。
吴棠十九岁中秀才,次岁参加江南乡试以第六十二名举人及第。随后,四次应礼部试均不售。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十二岁的吴棠再次赴京参加会试,仍未第。但在此年“大挑”中被评一等,作知县用。道光二十六年(1846)试用期满,入漕运总督杨殿邦幕学习吏事。次年,因防汛出力,奉旨免借补,以沿河知县补用而摄砀山知县。道光二十九年(1849),授桃源知县,筑滨卜家湖长堤保护县城,百姓称“吴公堤”。咸丰元年(1850)冬调清河县,任内严禁苛派,严禁赌博,严禁盗贼,因无积狱被百姓称“吴青天”。咸丰二年十月,署邳州知州,时值水患,岁荒盗炽,吴棠施行“首恶必惩,胁从解散”政策,亲勘灾情,兴修水利,收养弃婴,并卒勇击退山东捻众,地方暂靖,邳民称颂。咸丰三年先是奉旨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升用,旋回任清河知县。时值太平军、捻军风起云涌,吴棠带兵征战淮海间。早在太平天国起事的咸丰元年,因清河知县任上的吴常有实实在在的政绩,河道总督杨以增上疏保荐他,杨在奏疏中说:
咸丰三年五月,时任太常寺少卿官届正二品的王茂荫又向咸丰帝保举吴棠,《清史稿》吴棠本传中提到这件事:
《清史稿》记载比较简略,《清国史·王茂荫列传》记载则明确具体:
(咸丰三年)五月,(王茂荫)疏荐马兰镇总兵宗室庆锡、副都统德全、 前任福建布政使曾望颜请加察看。又先后疏荐江苏知州吴棠、陕西知县江开、 江苏教职陈之琦、湖南知府张实、候选知县黄国光、庶吉士傳寿彤。得旨:吴棠交杨以增察看,江开、陈之琦发往周天爵军营差委,张实、黄国光、傳寿彤发往河南军营差委。[9]
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中的《王茂荫传》还记载说:
(咸丰)四年,太常寺少卿王茂荫疏荐人才,称棠捕盗认真,士民称颂,上命杨以增察看。以增称棠实心任事,始终不懈。得旨免补知县,以直同知、直隶州即补,并赏戴花翎。[10]
(吴棠显祖左台御史唐代文学家吴少微画像)
王茂荫疏荐吴棠的同年十一月,咸丰皇帝给时任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许乃钊降旨垂询:清河知县吴棠团练乡勇,深得民心,若令其带勇击贼,必当得力。咸丰皇帝的嘉许很快使吴棠成为“天子知名淮海吏” 。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疆臣都看重吴棠。
二
吴棠办事勤能,加上王茂荫鼎力保举后咸丰皇帝亲下诏令,他便很快得到提拔,由清河知县升任邳州知州,并赏戴花翎,由正七品升为正五品,相当于从当今的正县升至正厅级。
咸丰四年(1854)正月,吴棠丁母忧去职,百姓相送,道途为之堵塞。因士民攀留,杨以增疏请夺情,咸丰帝诏命其治丧百日,以墨视事(即佩戴黑纱上班),仍署原职,一年半后才回籍终制。
咸丰六年二月,吴棠父亲去世,他按惯例回里守孝,在籍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捻军和地方义军。驻安徽凤阳临淮专事剿捻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帮办团练大臣袁甲三又奏请吴棠丁忧夺情,前往临淮大营参与剿捻事宜,这一次未获准允。这一年,李鸿章在老家庐州(合肥)被太平军李秀成部击败,祖坟被掘,曾逃到吴棠府上避难。
(吴棠故居纪念馆)
咸丰九年(1859),吴棠守制期满即被任用为徐州知府。此后,仕途一直通达,咸丰十年补淮徐道,受命帮办江北团练。咸丰十一年,擢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
同治二年(1863)实授漕运总督。三年,加头品顶带,署江苏巡抚。四年,调署两广总督,吴棠疏陈“江境尚未全平,请收回成命,专办清淮防剿。”诏嘉其不避难就易,仍留漕督任。后军事初定,即筹复河运。署两江总督未几又回任。五年(1866)调补闽浙总督,授钦差大臣。六年(1867)十二月调任四川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直至同治十年(1871)兼署成都大将军等职。从咸丰三年至同治六年首尾十五年内,吴棠由七品知县擢迁为官届二品的四川总督,仕途畅通,在大清一朝绝无仅有。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事后,捻军又掲竿而起,各地义军纷纷响应,风起云涌,再加上外患,大清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为国家社稷计,咸丰登极后一再号召当国大臣举荐贤明,广纳英才。王茂荫疏荐李鸿章之父李文安、疏荐马兰镇总兵庆锡、副都统德铨、福建布政使曾望颜,又疏荐吴棠等等,保举的人很多,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发生的。他前前后后给咸丰、同治上了一百多个奏折,所言皆国计民生大事,对用人理财两件事,念念不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上给咸丰的第一个奏折是主张改变币制的《条议钞法折》,第二个奏折就是《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他的用人理念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曾一再大声疾呼:“治平之道,在用人理财二端,而用人尤重。用非其人,财不可得理也。”[11]
(吴棠老家老三界十字街的“吴勤惠公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茂荫在保举吴棠之先,与吴棠并不相识,既无私交更无公谊,是在闻知其德能勤绩但未曾谋面,不认得的情况下疏荐的,纯属为大清江山社稷考虑,推荐贤能完全出于公心。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有此胸怀,有此伯乐之举,实在难能可贵。
同样,在较长时间里,受到提拔重用的吴棠也不认识王茂荫。吴棠虽然早闻王茂荫大名,获悉王氏保举的人员中有他吴棠,有不胜知遇之感,但在战事频仍、时局动荡的境况下,他没有机会去拜见王茂荫。直到王茂荫病逝的前一年即同治三年(1864)春,王茂荫奔继母吴太夫人丧事(同治二年,王茂荫继母吴太夫人及家人为避兵乱由王茂荫长子铭诏等侍奉在江西,同年三月十二日在南昌新建县樵舎舟中病逝。当时王茂荫正办案山西,六月接讣音即告假奔回京师,因兵乱道途不畅,不得不绕道奔丧。)由京城沿运河舟行南下,途经淮阴,才与已加头品顶戴、署江苏巡抚但因江淮未戢仍请留漕运总督任上的吴棠第一次见面,吴棠热情接待了他。王茂荫与吴棠在淮阴见面,是他们第一次谋面,也是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次年六月廿二日,王茂荫在新迁居的义成村病逝。吴棠离世前十年即同治五年(1866),为王氏遗著《王侍郎奏议》作序,他在序中回忆了与王氏在淮阴相见情景及感触:
棠之再宰南清河也,与公无一面交,首列荐剡,不胜知己之感。同治三年,公以奉讳返里,道出淮阴,始得一接奉颜色,蔼然深挚,语气呐呐,如不出诸其口,益信公之不欲仅以言见,而使世之人诵公之言,固非公之心也。棠识性浅陋,于公未能窥见万一,而即公之言以想公之行,公论所在,宇宙之广,必有非棠一人阿好所能掩饰者矣。[12]
慈禧太后闻吴棠去世,特撰祭文,评价吴棠“柱石勋高,栋梁望重”、“历始终而勤事,为中外所交推”。吴棠卒后,清廷谥号勤惠,并敕建“吴勤惠公祠”于原老三界十字街西北角,祠堂内原供有慈禧太后所书“福”字鎏金匾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一篇预告
《王茂荫抵制“奔竞”折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