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为啥这么难打?

白粉病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
对湿度要求不高
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
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
一旦发生很快爆发流行
用显微镜看看这些白色的东西是什么
白粉里面还有黑色的小颗粒装的东西
挑一个小颗粒在显微镜下看看是什么
原来是----闭囊壳,白粉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用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植
草莓器官表面的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时候是这样的
分生孢子萌发的时候先产生芽管和附着胞
在合适的位点上侵入进植物的表皮层
也就说白粉病是不需要伤口侵入的
这个侵染力非常强
防治的核心就是发病前控制田间病菌数量
注意,图中那个像手掌一样的东西就是吸器
肉眼不可见的时候是最佳的防治时期
肉眼不可见的时候是最佳的防治时期
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

所以发现了白粉病至少要7天打一次
好的药剂也做不到百分之百防治效果
而且还有你没有打到的地方
白粉病治疗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无机硫和其它广谱杀菌剂为代表,对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该类药剂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阶段

以三唑酮(粉锈宁)、戊唑醇、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为代表的三唑系列杀菌剂,比第一代杀菌剂对白粉病的活性有较大提高。但该类化合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同时该类化合物对植物有刺激性,花期和膨大期用量稍大就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该类药剂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以进口醚菌酯为代表的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效果可达到90%以上;安全无公害,对草莓花、果实安全,没有抑制生长作用。这类药剂的主要品种包括嘧菌脂、烯肟菌脂、醚菌脂等。不过由于国内近几年来长期连续使用,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时进口药剂成本较高。

第四阶段

全球增长最快的全新SDHI类杀菌剂

通过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上复合体Ⅱ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抑菌活性高,尤其在病原菌孢子萌发和孢子形成阶段抑菌效果优异。该产品在大部分果蔬上应用采收间隔期为1天,非常适用于高品质要求的果蔬作物;对蜜蜂安全,对环境安全,对天敌友好。

代表产品  克必拿® 为20%吡噻菌胺悬浮剂,日本三井原创

克必拿®——最安全的白粉病、灰霉病预防专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