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经》第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本次学习《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以下书法为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原文

天之道[1],其[2]犹张弓[3]与[4]?高者抑之[5],下者举之[6];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1]天之道:自然运行的法则。

[2]其:副词,通“岂”,表示诘问。

[3]张弓:拉开弓。

[4]与:助词,在句末,表示疑问、反诘。

[5]高者抑之: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

[6]下者举之: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7]则不然,损不足以奉[8]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9],其不欲见(xiàn)[10]贤[11]。

[7]人之道:指社会的一般规律。

[8]奉:供给,供奉。

[9]处:占有,享有。

[10]见(xiàn):同“现”,表现。

[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三句意思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

译文

自然运行的法则,岂不是像张弓射箭吗?拉弓瞄准,如果高了,就降低一点;如果低了,就抬高一点。弓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点,拉得太松就拉紧一点。自然界的法则,减少那些有余的,补充那些不足的。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同,减损那些饥饿贫穷的百姓,以奉养过于富足的君王。哪个君王能把自己多余的财富分给贫苦的百姓呢?只有有道之君能做到。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以为是功劳,有所成就却不居功自傲。圣人不愿故意表现得很贤明,以做给别人看。

点评

自然界的法则,减少那些有余的,补充那些不足的。例如湖边有座土山,下雨时,山上的泥土随着雨水流入湖中。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年复一年,土被雨水冲到了湖里,小山越来越矮,湖泊越来越浅。高的变低,深的变浅。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这被称作“熵增”,事物总是向着平均化发展,由过多的地方流向不足的地方。这就是本章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名句,金庸先生在写《射雕英雄传》时,把这句话写在《九阴真经》里。

老子用自然界对比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反,财物从贫苦的民众流向富有的君王,“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可以称为人类社会的“熵减”。老子呼吁君王效法自然,让财物从富有者流向贫穷者,有道之君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一个朝代大多熬不过三百年。朝代建立时财富平均,之后财富从农民流向地主、官员、贵族、君王。之后皇室生活越来越奢靡,土地兼并,农民丧失土地,越来越贫困,最后爆发农民起义,建立新朝代,财富被均分,完成一个循环。有道之君明白“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积极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给王朝续命,推迟农民起义的到来。

老子讲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却没有讲人类个体。屋子不打扫,就会越来越脏乱,于是要经常打扫。如果没有约束,人会变得懒散,所以要自律,要修身。个人的“熵减”是好事。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讲:“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自律就是熵减,传统文化中称作“修身”,《大学》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通过努力,擦亮心灵的明灯,摆脱懒散懈怠,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进而影响家庭,造福社会。从这个角度讲,个人的“熵减”是件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