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古文不用“鸡”,照这四步走就够了
前段时间,我写了两篇关于孩子古诗词学习的文章,(中小学常见古代诗歌题材——这样的盘点,看不懂算我输、孩子怎样分年龄段学习古诗词?北大中文硕士妈妈这样说)大家反响很不错。今天我想谈一谈文言文启蒙的问题。
其实,对大部分爸妈来说,古诗词启蒙是相对比较好着手的,因为爸妈自己基本都会背一些,古诗词本身又很短小、有很强的韵律感,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教会不少,就当是玩亲子游戏了。
但是,说到文言文启蒙,相当一部分爸妈没有什么概念,可能自己连一篇完整的古文都背不下来,更别提教孩子了。
我们这一代,基本是从初中才接触到文言文的,老师一般是先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再讲解语法,一句一句地疏通,然后翻译全文,最后分析段落大意、概括全篇主旨,这几板斧抡下来,我们已经打起呵欠来了。再看到课后要求中“背诵全文”四个大字,更是叫苦连天。
而现在,对文言文掌握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开始学习的时间也更早,小学一年级的课后练习就有了古文名句,三年级就有了真正的文言文课文。
那么文言文学习到底从哪里开始?怎么让孩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四步走”的路线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阶段(学龄前-小学低年级)
闯关要诀:讲读故事,积累背景,塑造时空
其实,我觉得这时候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把现代文整明白,还不适合让他们接触文言文。所以我的建议是从用白话给孩子讲古代的故事开始。
比如那些经典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晏子使楚、司马光砸缸……经典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从古代文言文翻译过来的,等孩子以后遇到这些故事的原文时,会觉得特别熟悉。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你看古人多有才,这么长的故事,几十个字就讲完了!
比如在语文课本里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三年级的《司马光》,出自《宋史·司马光传》,有了听故事的积累,再看文言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孩子接受起来基本没什么难度,说不定还会觉得很好玩。
另外提醒一下,我们给孩子讲古代故事的时候,要尽量把时空背景交代清楚,比如讲“揠苗助长”的故事,不要直接说有个农夫如何如何,而是说,“有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宋国……这个故事是记录在《孟子》这本书里的……”
这一点,我非常看重:要在孩子从小的心灵里塑造过去的时空概念,让他知道,有这么一个朝代,有这么一个地方……从背景出发去理解作品,这是大语文学习的基本逻辑。
原典推荐:《三字经》《弟子规》
小五妈碎碎念:《三字经》和《弟子规》不算真正的文言文,让孩子小时候接触,一是因为短小、有音韵节奏,二是因为包含大量历史和文化典故。当然,里面也有很多简单的文言文基础,比如《三字经》里“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者”字的用法就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再比如《弟子规》里写到“必如何”“勿如何”,也是常见的文言文表达。最近几年舆论上对《弟子规》有一些非议,但我还是在这里推荐一下,具体理由在《我竟然支持让孩子学习这本“封建糟粕”?》里谈过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第二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
闯关要诀:基础入门,锻炼语感,培养兴趣
我身边很多爸妈是在这个阶段开始为孩子的文言文发愁的。我翻了一下,小学语文课本里一共有13篇文言文,都是很短的古文小片段,几十到上百字。
现在语文老师们都把这种文章叫“小古文”。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好,让人觉得轻松、有亲近感(叫“文言文”的话,有点老学究的味道,你觉得呢?)。
其实,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古文启蒙,有点像英语启蒙,先让孩子接触、开口朗读,锻炼语感,培养兴趣,不要让孩子觉得有很强的隔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他们知道“之乎者也”等常见表达,知道文言文里没有“的、着、了”,没有量词,知道一些常见实词的文言文用法(比如眼睛是“目”,嘴巴是“口”,“大腿”是“股”,胳膊是“臂”),就可以了。但注意这些基础知识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朗读、理解之余的副产品,培养兴趣才是最主要的!
现在市面上很多书,比如《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之类的都比较适合在这个阶段给孩子看,里边的文章浅近短小,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像上边提到的《小古文》这本书里,有的是选自民国老课本里的半文言文,比如第一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有的是像小学课本里的课文一样,是一些历史故事和典故的古文原文,比如小学课本里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这本书里就选了类似题材:出自《三国志》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朱文君老师的一个观点,大致意思是:文言文是一片大海,小古文是浅浅的海滩,虽然孩子还不会游泳,但咱们先让孩子上浅滩上扑腾扑腾,玩玩水、捡捡贝壳,等他熟悉了水性,就会自己到大海里遨游了。
原典推荐:《山海经》《西游记》
小五妈碎碎念:《山海经》构建了一个雄起瑰丽的世界,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有很多精灵怪兽、奇珍异宝,适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西游记》是半文言文,是孩子们从小听的故事,有电视剧、动画片、白话文等辅助作品,有情节有趣味。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初中)
闯关要诀:扎实语法,熏陶文化,欣赏美感
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呢?我记得,我自己的知识爆发,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这段时间。虽然学习任务很重,但是很容易产生成就感,经常会有“哇,我好厉害!”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古文的黄金时期,要把古诗文学习的重点从诗词转移到古文上来。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大量背诵经典篇目,系统地学习古文的语法、实词虚词用法、通假字等各种基础知识,完成入门。
在我看来,这个阶段最大的成就感,是语文学习从“语言”进阶到“文化”,能够真正理解中国人的审美了。
比如,当我们已经从古诗词里学到了山水田园诗,又从历史里学到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这时再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能理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文化美感了。
关于这一阶段阅读的古文,我推荐的是《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是一位跟杨绛、钱钟书同时代的老学者。念楼即“廿楼”,就是二十楼的意思,是作者的住处。“学短”,就是学习古人把文章写得短小。这本书是作者为自己的孙子孙女们编写的,选的都是一百字以内的经典国学文章。相当于啥?相当于洪七公这种武学宗师随手点播了黄蓉一套“逍遥掌”啊!
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美,那基本就完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塑造。
原典推荐:《世说新语》《论语》
小五妈碎碎念:《世说新语》,我之前已经介绍过(我决定了,就把女儿培养成这本书里的样子、在这本书里,牛娃都有怼人的本事),这里不用多说。《论语》,中国人都知道。之所以选择这两本典籍,一方面是因为篇幅都很短小,另一方面是都包含了无数熟悉的典故。当你翻开它们的时候,会感到惊喜不断:“原来我天天说的那个成语是从这里来的!”你以为高大上的古代典籍,原来早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的脑海了呀!
第四阶段(初中-高中)
闯关要诀:系统学习,思辨议论,内化于心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高中时被议论文支配的恐惧吧?好不容易初中把记事、写景的文章写得差不多了,一学议论文又回到了懵逼状态。
我认为,对于文言文学习,如果说小学时期的关键词是“认识”,中学时期的关键词是“欣赏”,那么高中时期的关键词就是“运用”。就是能把文言文的写作手法、思路逻辑、历史典故,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不要让文言文成为孩子在考场上的一个负担,而是成为一件趁手的武器。
这个时候,我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也不再是语法和词汇,而是官名、地名、人名等专有词汇,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专有知识了。
这时怎么学文言文?那就要祭出终极宝典《古文观止》了。这本书是清代人编选的,几乎把中国史上的古文名篇都囊括了,上自《左传》《国语》,下到晚明小品文,一网打尽。这本书影响特别深远,翻开目录,你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学课文。如果孩子能把这本书读完,那基本上在文言文方面是所向披靡了。
原典推荐:《史记》《孟子》《庄子》
小五妈碎碎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书人物传记,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题型,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素材来源(比如今年高考考的就是《宋史·苏轼传》);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散文,都是由完整的篇目构成,它们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逻辑思维,都是写议论文的参考宝典。
最后我想说的是,语文学习跟数学不一样,数学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学完一年级的内容,就没法搞懂二年级的内容,而语文呢,没有严格的阶段,一年级的孩子说不定也能读懂六年级的文章。
我这里梳理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趋势,供完全没有经验的爸妈参考。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顺势而为,灵活变通:如果孩子喜欢虚构故事,就从《西游记》入手;如果孩子喜欢散文,就先读晚明小品文;如果孩子很有个性,就先读《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