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3年,这块珍贵石碑重回百年穆源校园了!

▲ 穆源建校30周年纪念词碑文。 图/栾凡

“穆源建校30周年纪念词碑”,

这一段传奇,

将世人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特殊时代。

近两天,不断有人来到位于镇江宝盖山路的穆源民族学校,想参观一下“失踪”83年而复得的学校珍贵纪念词碑,对这些老校友来说,这块碑有着很特殊的意义。

横放在校厅的词碑,高87cm、宽38cm、厚17cm,碑体保存完整,碑身上“穆源吾校卅週纪念词”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这块“穆源建校30周年纪念词碑”建于1936年,次年因战乱消失,然后辗转多处,几经易手。当它的图片发给八十多岁穆源老校友、我国航空光学精密仪器及精密机械专家嵇钧生先生时,嵇老很激动,连说了好几声“实属幸事!实属幸事!!”

“穆源词碑”的再现,弥补了这座镇江百年名校的遗憾,也再度将世人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特殊时代。

▲ 范用先生亲手制作了三十年代校园模型,重现学校当年的风姿。图/薛龙和

▲ 嵇钧生先生非常关心穆源学校,每年都要回来看看。图为2016年,嵇钧生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题词。

词碑是在抗战的烽火狼烟中丢失

穆源小学创立于1906年(清光绪32年),当时镇江回族著名实业家金恒仁、杨白山等出资,利用杨家门金氏祖遗地产初名为“穆源两等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几年后,实行新学制,更名为“私立穆源小学”,回族、汉族等各族学生兼收。

因为各界人士的支持,三十年代初,这座学校扩建三层教学楼,校园环境幽雅,设施齐全,成为当时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虎视眈眈、不断欺凌的时代。当时穆源小学的爱国师生,组织过“镇江儿童剧社”,公开演出抗日剧目《我们来自绥东》、《最后一课》等,演出的全部收入,全部捐给了傅作义二十九军,支援绥远抗战。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秘密迁至镇江,并在镇江活动整整两年,一度在这座学校驻所及活动,大名鼎鼎的金九先生,曾受邀在穆源小学大礼堂做过抗日救亡演讲。

▲ 1937年春,镇江抗日宣传救亡演出队邀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负责人金九到穆源小学演讲。金九先生能用汉语演讲不用翻译,内容是“朝鲜亡国惨状”

1936年,是穆源学校建校三十周年。在这年的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时,五十一个毕业生,出钱在学校里建立了一座‘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算是留给母校的纪念。也是同学们对学校的感恩之作。后来非常有名的出版家范用先生,就是这五十一个毕业生之一,当时还叫“范鹤镛”的他把这段难忘的记忆,后来写进了散文集《我爱穆源》一书里。

学校的教师职员们都很感动,十三位在校教职员也筹资共同建立了一块“穆源建校30周年纪念词碑”。

纪念词碑上,留下了校教职员的殷切期望:“后先继志,贯澈始终!”。他们把民族复兴、让中国强起来的意愿,刻在塔和碑上,也寄托在了这些后辈身上。

然而第二年,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爆发,彻底破碎了镇江城的宁静。

1937年11月27日,日军飞机空袭镇江城。

因为穆源小学和大韩民国流亡政府的关系,穆源小学被精准定位轰炸,学校化为一片废墟。纪念塔被机枪扫中几处,纪念词碑却在轰炸中深埋废墟之下,难以寻找。

可以说,纪念塔和纪念词碑,既是穆源小学辉煌时期的缩影,也是日军侵华战争里累累血债的有力佐证。

▲ 穆源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塔  图/薛龙和

▲ 1939年申报记载镇江穆源学校被炸事件

美丽的校园被日寇炸毁了,但穆源师生没有屈服,1939年开始,学校的老师们借大西路上的清真寺上课,全靠镇江乡老的扶助,以捐助几间房屋租金在艰难时期勉力维持。

穆源师生在清真寺上学时,是什么样的呢?“书声琅琅,过者皆停步叹羡。”

镇江人,终究没有忘记那座伤痕累累却又不屈自强的穆源学校。

1956年学校改为公办,在老校址旁重新办学,一度叫过“大西路二小”、“东风路第三小学”、“燎原学校”、“杨家门小学”等校名。

1984年,恢复“穆源小学”校名。2001年被命名为“镇江市润州区民族学校”。2006年,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同年,在百年校庆之际,被确认为“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2008年,搬迁到原市旅游学校。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校舍。 图/穆源

▲ 宁静的校园里,孩子们在认真学习。 图/穆源

虽然隔了这么多年,变化也很大,但学校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这块纪念词碑,总期盼有一天能让塔和碑破镜重圆。

▲ 曾经的“穆源小学”,润州区民族学校,给当年的学子们留下多少回忆。

83年寻碑,重回之路,也很有故事

纪念词碑的回家之路,还是很有故事的。

1957年后,政府陆续拨款重建校舍,同时清理废墟地块。现在推测就在这段时期,沾满泥土苔痕的纪念词碑从地下翻出,随手放在了巷口。从碑身的擦迹来看,极有可能还做过寻常人家的阶石。

随着大西路、宝盖路等镇江老城区的拆迁,词碑也被当做旧时老物件,被有心人收走,最后流入古玩城一私人老板库房,封藏六年多。

关注我微信号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经常逛旧书店、古玩市场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有外地收藏者要建石刻馆,要来镇江收一批老物件。

我过去瞄了一眼,偶然看到这块石刻上有“穆源吾校”几个字后,就立即断定,这块碑和穆源民族学校的关系,在2019年12月13日辗转联系到学校的苗俊校长。

苗俊校长是个爽快人,听完立刻联系镇江市伊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龙和,一同前往辨真伪。

他们仔细辨认碑文,从时间、捐赠者姓名再到碑文中出现的词语,如“黉舍”、“弦歌传诵”等都和史料相吻合,确定了这块碑,就是学校当年遗失的纪念碑。

因为这块碑频频被询问,卖家觉得奇货可居,见风而涨,回购这块纪念碑一时遇到了瓶颈。然而苗校长没有放弃。

12月27日,苗俊校长在润州区第八届党代会讨论会上,与区政协副主席张春平、区城投总经理杨勇提到此事,竟然引发政协委员们的共鸣,全体通过商定筹款将纪念词碑买回来。

在多方努力下,大家商量还是由我出面和卖家沟通,我花了五、六天时间,跑了数次,和卖家做思想工作,最终卖家被窝软磨硬泡做通了工作

,纪念词碑以合理的价格买下,送回了穆源民族学校。

▲ 我与穆源学校的校友,和这块纪念词碑的合影。图/苗俊

1月2日,时隔83年,在润州区政协民营经济界别组、润州文体旅局及诸多爱心人士的见证下,穆源建校30周年纪念词碑重回母校。

我在送回这块碑到学校时,感谢前来慷慨解囊的政协委员们:这块碑丢失前,是列强吊打中国,国家积弱之时;发现时,正逢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前者是一种警示,国弱必挨打,国强民才安,有些往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后者体现了镇江人总能从苦难中走出,不屈和顽强的于风口浪尖上起舞,最终不动如松,挺拔傲人。

作为镇江人,真心希望能将这些遗留下来的珍贵史料保护好,传递下去。

苗俊校长也很激动:沧桑巨变沐风雨,民族情怀永不移。百年穆源,是一段自强不息,爱国精神薪火相承的厚重历史;更是一部力求发展,心系民族团结大业的恢弘篇章。穆源师生正心手相连,继续为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百年穆源:山水茫茫,江水泱泱,前途永无量

最近和学校接触很多,关于这座百年的穆源学校,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上世纪90年代,一位名叫丁存林先生尊母遗嘱来到穆源小学,捐赠30万元,为母校兴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丁法仁卿教学楼”。原来,他的母亲旅居香港的丁法仁卿女士,早年就读于穆源小学,儿时的记忆留给她对母校无限的眷念与关心。

▲ 丁存林先生遵母遗嘱,捐赠30万元助学穆源。

范用,原名范鹤镛,1936年毕业于穆源小学,即是穆源纪念塔上51名学生之一。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出版工作整整五十年,是中国著名出版家。历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三联书店总经理、是《读书》杂志创始人。出版界无人不晓的“范老板”。他编辑出版了太多的好书。《傅雷家书》、《随想录》、《干校六记》……1980年代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里,留有他深深的印记。

写过《我爱穆源》的“范老板”退休后,情系母校、心存穆源,有生之年经常回到母校看望师生。他向师生们讲穆源的历史,勉励同学珍惜自己的童年。

他不仅亲手制作了三十年代校园模型,重现学校当年的风姿,还精心修订了穆源校歌,使之通俗易懂,更加适合儿童传唱。

▲ 穆源学校,承载着范用先生至真至美的童年梦。

百年来,穆源精神薪火相承。学校崇德明礼,立德树人,培育代代学子成才。

每一个穆源学子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中,学礼、知礼、明礼,勤以养正,乐善尽美,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984届

1985届

2012届

2013届

2017届

▲ 这是穆源独特的校史陈列室,曾经的火星庙古戏台。
热心的苗校长和夏校长带我参观校园,穆源的厚重,处处可见。穆源的读书氛围,也十分浓郁。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并不刻意,所以也就更加自然,更加宁静,更有力量。

我一边逛,一边记下范用先生修订过的穆源小学校歌:熏风吹,钟声扬,莫负好时光。

细雨初歇。我走出校门,依旧是被雨水洒透的马路,依旧是泛着水光的砖墙。镇江的穆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一下子,我又想到了校歌的后几句——

山水茫茫,江水泱泱,前途永无量。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