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往事:一个镇江人的“黄埔军校旧址”寻访

去年年末为处理一段工作上的遗留老问题,我和同事去了广州处理善后。时间碰巧是圣诞节,交通工具是高铁,来回都要在武汉的武昌转车,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因为再迟一段时间就摊上大事了。

工作处理很顺利,在行程最后一天早上处理完毕后,留下大半天的空余时间,我决定去看一看“黄埔军校”,一来这是一座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旧址,不是景区;另一来是纪念一下书本里平日敬仰的革命人物,参观这样的地方会产生穿越时光的感觉。

同事是个年轻的小伙,嫌远不愿去。这个地方离广州市区确实非常远,我用百度地图选择了出行方式:

从广州南站出发乘坐地铁7号线——8站后到达大学城南站(A口),然后步行1公里到“中心南大街站”——转坐383路车,乘坐了15站(其中有段路在施工,颠簸得都要吐了)——在“长洲路口站”下,再步行1公里样子,到达军校路“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但是,这座钢筋水泥大门的“黄埔军校旧址”只是军校参观通道和现代军校培训场地的入口,再往里走1.5公里看到黄埔造船厂、纪念馆和“陆军军官学校”走马楼建筑,才是当年黄埔校本部。

黄埔军校本部是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

进入军校本部参观的入口。

通往纪念馆的码头附近是黄埔造船厂和军营,这一路都悬有谢绝摄影标识提示这儿仍是军事重地不能拍照,因此,这次寻访的图片大多在校本部内。

纪念馆凭身份证领票免费入内,不需要花钱。

旧址一边是热热闹闹的旧址,参观者接踵,一边是安安静静的军营,一切看上去整齐有序。

喜欢去历史旧址的人,一般都是凭吊过往、学习历史、反思历史的心理———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想了解黄埔军校,就得先说孙中山,中山先生是整个近代史的关键。

我对中山先生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小时候觉得这人非常牛逼,历史课本里是推翻满清,创立民国,坚持革命的人物。我所在的城市镇江有很多关于他的地名:中山路、中山桥、北固山上还有一座中山林纪念塔等等。

等到年龄稍微大点,读书的内容丰富了,才发现了解人物事情要多看资料和数据,他竟然有个“孙大炮”的外号,事业也是磕磕碰碰,行事作风也有很多不一般的地方,大清不是他推翻的。当时买他账的人很多,不买他账的人也很多,他经常被驱逐得很狼狈。总而言之,他一生坎坷,败多胜少,到死看见的也是个烂摊子,所以才很伤感的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其实革命何止没有成功,直到中山先生去世前也才建立了一个根据地,但黄埔军校,让孙中山的事业就跟天边出现的早霞一样,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边走边学,是为研学

。下文是我的分享:

孙总理纪念塔。

从孙中山谈起

孙中山出生在晚清。

这个时候的中国形势很微妙,政治把控在满族贵族手中,既要维护满族统治,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根基。

1840年那会的中国其实很是稳定的,但海外兴起的英国、法国等国家资本主义力量强了,硬是用坚船利炮把中国给搅了。

外部一乱,内部各种乱都起来了, 读整个近代史给人的感觉除了乱还是乱。

这时候,有一个人群就站出来了,他们是“士”。

士,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有着崇高的使命感,拯救占据人口绝大部分的底层人民是“士”最崇高的理想,为了这个拯救苍生的信仰,“士”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山先生就是这一人群的杰出代表。

我们知道,近一百多年中国被折腾得很厉害,极贫极弱,但能把大清的幅员大体维持到现在,而且还能重回世界第一梯队,这些都和中国“士”的爱国精神有关系。所以孙中山就是第一个寻找中国走出困境的人。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都是要走不少弯路的。中山先生最初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民族、民权、民生

他前期想学习朱元璋、洪秀全,说满清是外族,所以最早版本的三民主义说的是“驱逐鞑虏、复我中华”,但这个思路带来的问题是,“驱除鞑虏”后,东北怎么办?光喊汉族,蒙古、新疆、云南等等怎么办,领土不要了么,日本在一边穷凶极恶盯着,目光冷冷的。

而且大家对列强心知肚明,不再是道光时候那种夯货精神,打是打不过的。所以又不敢提“反帝”口号,指望列强支持。后期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要五族共和,蒙古新疆西藏都不能走。

民权主义学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搞了个“五权”,更加平衡更加相互制约。民生主义,搞平均地权,把大地主手里的土地分给老百姓,节制大资本。

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的创业方案书,创业者走的路线都是一样的,先写好策划书,然后找资金方,拉到资金后组建团队,启动项目。

中山先生前期就一直忙着找项目投资方的工作,从海外的“致公堂”开始,到内陆的哥老会,他的团队还联络了很多当时地下社会团体,还尝试过向南洋华侨发行债券,和军阀谈项目,支持他的革命计划。

可以说,中山先生真是个坚持的人,一腔热血。为了自己的信念不停努力,但不仅没成功,还越忙越陷入低迷。

比如二次革命之后,北洋军几乎没费什么力就灭掉了他的支持者,然后北洋政府越来越过分,什么约法、国会,都不要了,跟重回大清一样了,而且那时候越来越军阀分裂,大清好歹还是统一的。

然后他和军阀合作,军阀们利用完他,就一脚蹬了。最恶劣的是西南军阀和粤系军阀陈炯明,结果均被出卖,给赶了出来,彻底意识到南北军阀其实都是一丘之貉,根本靠不上。但是除了军阀,他又能依靠谁呢?

这时候的中山先生,有什么资源呢?

一是他搞革命早,名声太大,民族主义大旗就是他撑起的。当时只要提到革命,就会想到他。

二是他奔走时,聚拢了一批追随他的粉丝。比如张静江、陈其美、廖仲恺、蒋中正等等,都是忠心耿耿的。

缺点是他没资金、也没好的团队,粉丝里面有人才但文人、社会人较多;他名气大脾气也大,又缺乏技术支撑比如军事斗争,结果啥都干不出。大家都想借他的名声干点事,蹭完流量之后立刻就把他踢开了。

这样就很让人心灰意冷了,陈炯明叛变后,他一度感到过绝望。

这时,有一个人来联系他,让他的事业开始柳暗花明。

这个人是个荷兰人,叫马林,一直在为共产国际工作。

马林和越飞。(图片来自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的会议室

历史转折

1921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在浙江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开了成立会议,共产国际派人过来亲临现场并指导工作,顾问就是马林。

孙中山是很关注俄国动态的,他早就注意到俄国革命,对列宁充满钦佩:先后打败了十四国干涉,镇压了本国反对势力。

过去都是社团式的操作,他觉得找到了革命的新思路,也想搞个苏联式的党,然后以党为组织形式成立军队。

马林为什么来找孙中山呢?

因为苏联成立不久,西边打得热火朝天,东线不能出事,而中国当时英法日等等列强势力占据,苏联在中国要有合作者。并且,中国共产国际分部刚成立,能力非常强,但是名气太小,影响力小,没法迅速发展,成长缓慢,需要和声望高的团队合作,为自己积蓄能量。

双方一谈,觉得非常谈得来,气质相同的聚在一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就这么搞起来了。

年轻的分部组织,和中山先生的组织,组成联盟,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资金,还输出很多军事培训人员,支持创业。

有了大资金和技术,就可以升级项目了。北伐统一中国,建立民国政府就提上了日程。

大项目都是狂烧钱的,这两件事情需要军事人才和行政人才,这样的经费,不是张静江这样的土财主能支撑的。

养军队花的钱很恐怖,一把步枪36块大洋,一千发子弹81块大洋,一发炮弹30多块,还得给士兵发军饷。搞行政系统更是要花大钱。

这时,苏联人说武器我们来,还可以配套提供军事教官,而且全是苏联红军中的骨干。

经费、武器、教官都有了,新加入的团队都是宣传精英,孙中山就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前者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后者就是黄埔军校(因定址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而得名)。

孙中山在成立黄埔军校时题了一个词,是一副著名的对联:

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个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蒋介石是军校筹备委员长。

创立时,总理是孙中山,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改任蒋介石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校长玩“以退为进”的这招在军校就如火纯青了。

总理室

校长室

主任办公室

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它苛刻的入学标准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一是黄埔军校只招收革命者,所有学员必须根正苗红,必须是“本党党员”、“认同本党主张”或者由“本党推荐”。这里的“本党”自然是指国民党,由于当时国共合作,所以很多共产党员也经由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二是黄埔军校不招文盲,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复试、总试三关,内容涵盖极广,甚至包括了那个时代鲜有人知的代数和几何。所以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是不可能进入黄埔军校的,这就是黄埔军官大都文武兼备的原因。

三是黄埔军校培养的军官毕业后就是干部,而非一般士兵,他们必须胜任政治宣传工作。所以,录取前必须要经过面试,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合格者才有机会晋级。所以黄埔毕业生中不乏优秀的谈判人才与外交人才。

四是黄埔学生在入学前要进行外形筛选,只有相貌端正、目光有神的美少年才拿到最后的录取通知书。

所以我站在蒋校长办公室的门前,也有一些犹豫了,不知道像我这样英武有余却不够帅的会不会被拒之门外?

很有感触

黄埔军校的展陈,有很多都是军校毕业的军人后来捐赠的毕业证书、学习材料,所以非常真实。

毕业证书。

校服。

课本。

很多真实的人生经历。

有一些实物展陈,是要让参观者产生兴趣,自己寻找答案。

答案印在旁边的墙上。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 。

黄埔军校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用之打比方,如“宴春酒楼”是镇江饮食服务行业的黄埔军校,江苏科技大学是中国制船行业的黄埔军校,镇江是省领导的黄埔军校等等等等。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希望各位朋友看完觉得行的话,就点个在看分享一下吧。

跟着唐诗看镇江:

1300年前写在镇江北固山下的一首诗,让人触摸到了大唐盛世的温度!

很多人来镇江,只为寻找唐诗里的“小山楼”,张祜笔下的金陵渡!

镇江有个美女叫杜秋娘:我的传奇容颜,让你难忘千年!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