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迹名胜的传说多得很,但很少人知道焦山“十三房”的故事

有关焦山的古迹名胜的传说多得很,但很少人知道“十三房”的故事。

怎么叫十三房呢?原来焦山从前有不少小巧玲珑的庙宇,名字都起得蛮好听的,什么海若庵、水晶庵、自然庵、宝墨轩、观澜阁、松寥庵等,一共有十三座,最早的在明代就有了。这些小庙各房有各房的进项和开销,各房也有各房的看家宝贝。一家比一家好,一家比一家强。这十三房有十二房在山下,只有一房在山顶上。

在山顶上的这一房叫别峰庵。在山下的十二房家家香火旺盛,游客众多,进项大过开销,富足得很。在山上的别峰庵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游客很少,穷得都开不了锅。想不到后来这个别峰庵,倒是一步登天,成了十三房中最富的一房。

传说有一年来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身穿一件竹布大褂,足登一双破布鞋,进了山门,掏出两个小钱买了一根焦公拐。

就这么拄着,这里遛遛,那里逛逛;到这家玩玩,到那家看看。

山下的十二房,他都转遍了,没有一家留他喝杯茶,没有一家留他吃餐饭,也没有一家拿出自己的看家宝贝给他看。

这十二房的大小和尚,看他穿得平平常常,不值得巴结,大家都斜着一副势利眼看他进来,瞪着一副势利眼送他出去。

眼看过了中响,这个老头身边忘了带钱,还没有中饭吃。后来实在饿得难过,便绕到前山,看看还有没有有香火的地方。

他打鹤山脚下拐过去,就远远望到山上还有个小庙呢,心中一喜,劲就来了。哪晓得这个山着实难爬呢,又高、又陡、又滑,连条路都没有。他只好攀着树枝、茅草,拄着拐杖,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一阵歇一会儿。

上山的时候太阳还在正中,到了山顶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一脚跨进庙门,就有个老和尚迎着他走过来。

这个老和尚倒不因他穿得平常而冷淡他,笑嘻嘻地问:“请问老先生是烧香,还是用斋饭?”这个老头望着他点点头,又指指肚皮,饿得实在连话也怕说了。

老和尚赶快吩咐小和尚备饭,自己忙着去找香和蜡烛。找了半天,找了一对霉蜡烛,一根断了头的香。这个老头点上香、烛,拜过佛像,就坐下来和老和尚拉家常。

老头问:“山上风景比山下好,怎么游客这么少呀?”老和尚说:“唉!山太高了,上不来呀!”

“是呀,太难走了,要是有条路就好了。”

两人正谈着,饭也端上来了,一大碗青菜,一碗糙米饭。老和尚不好意思地说:“山上没有好吃的,请先生将就些。”

老头肚子里早就唱空城计了,连说:“蛮好蛮好。”

一刻儿工夫就吃完了。抬头看看,天快黑了,回是回不去了,就问老和尚:“有地方睡吗?”

老和尚说:“有是有啊,就是被子不干净。”

老头心想:我穿得这么平常,他倒怕我嫌他哩。便说:“不要紧,不要紧。”老和尚就到房里把自己的被子抱给老头睡,自己跟小和尚同榻去了。

第二天,天一亮,老头就起来了,对老和尚说:“我要走了,你派个人送我过江吧!”

老和尚满口答应,还亲自把他送到江边,看着他和小和尚上了船才上山去。

老头回到客栈里,从包里掏出一张钱票,交给小和尚,说:“你家师父没富贵眼,不看人对汤。这些你带回山去。告诉你家师父,再过个把月,有一条船从杭州运青石板来,靠在焦山脚下,是送给你家师父铺路的。”

过了个把月,果然不错,焦山脚下装来了一船青石板,又宽、又厚、又长,整整齐齐地堆得象一座小山。从船上下来一群人,七手八脚地把青石板一块一块地抬上山,一块一块地往上铺,不到几天,这条路就铺成了。

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游客都沿着新铺的青石板路,上山看别峰庵去了。从此,穷庵就变成了富庵。山下十二房的当家和尚个个干瞪眼。有什么办法呢?哪个叫你势利眼的!

这座别峰庵现在还在,只要拐过鹤山脚下,一抬头,老远地就看到那座黑瓦黄墙的小庙,精神抖擞地立在那里咧!

口述: 史源

搜集整理: 郭维庚

分享:

镇江的味道

镇江往事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