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锅贴
文/塞外胡胡 图/来自于网络
奶奶的锅贴
◎塞外胡胡
农村有农村的生活,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到时候,不知不觉就生成了,每当秋后打完场时,庄稼人都有一套定型的生活模式,加工米面储备过冬的粮食;洗衣拆被,为的是温温暖暖度过这个冬天;补门订窗为的是刮风下雪屋子里不会八面透风。但最终有一件事就是,前脚关好场院门子,后脚就先取出一点新鲜粮食,尝尝今年的味道。这就叫尝鲜儿。
在我家乡的小山村里,我记事的尝鲜儿是从奶奶那里学会的,她老人家惯常做的最简单的关场院门子新鲜美味就是锅贴,也就是用新鲜小米面加上新鲜大豆粉,加温水和面,在大铁锅的锅壁上,贴上一圈饼子。这饼子就叫锅贴。一面是噶扎,一面是松软的干粮包包。锅贴做起来有三省,即省水省火省事。
全过程是这样的:
面粉准备好了,稍微揉入一点苏打粉让面更加均匀,锅底加上少许的水烧开,根据面的多少决定锅贴的大小和个数,有时候在饼子上还要捎带零星切开的土豆和红薯。蒸的时候,锅上多加一层盖顶,四周用毛巾抹布之类蒙起来,为的是蒸汽均匀布散。要慢火轻煨,约莫半个小时以后锅底的水快没了,也就是锅里传出滋滋啦啦的响声,这时,锅贴的香味也就随着蒸汽弥散开来,锅贴也就快熟了。这就不用烧火了。但绝不能就此掀开锅盖放出蒸汽,那蒸汽的余温也就慢慢地将锅里的饼子蒸熟,使其松软。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随便哪时吃,哪时打开锅盖。香喷喷的锅贴饼子,香甜爽口,吃撑了肚皮也不觉得腻,因此这种饮食风格,从来没有减肥一说。如果再加上一碟咸菜,那简直香甜的没处说。
全家人吃上关场院门子锅贴,一年的粮食也就到口了,想想蒸蒸日上的日子,眼里看的,鼻子闻的,忍不住心花怒放,大多等不得围在桌前摆好姿势,拿起来就吃。
奶奶看着人吃锅贴的样子,从心里高兴。她希望人人都吃得可口,因为下地里干活的辛苦,谁都知道。
庄家人的粗鲁性格其实就是这样惯成的,好吃的好穿的所有的好事情都来不及等待。不像城里不是自己的就得拿钱买。庄稼人不用,一切都是自己的,不用多想,拿起来就吃。我奶奶的锅贴其实就是这样,令人惊喜,使人垂涎。
我奶奶做锅贴的手艺其实才是她饭食的一小部分,奶奶从十四岁嫁给爷爷,就是地道的火头军,从稀粥烂饭做起,随着年月增长,能把粗粮磨细,做出可口的花样美味食品,这其中有奶奶创造,也有传承经典。
农家饭真的很好吃,但是奶奶做的唯独到位,榆树皮面的哥哥逗,也就是把晾干的榆树皮压成面粉均匀地掺在玉米面里,用热水将面揉成团,在一个满是麻子眼的铁板面上搓(哥哥逗板子),将面团从铁板上搓下去,锅里就是蝌蚪一样的鱼条,就着鼎沸的开水煮熟了捞出来浇上汤料吃,哥哥逗就不愧虚名,谁吃谁欢喜。奶奶的哥哥逗主要靠的是榆树皮面的多少,和水的温度,再就是面团的硬度。这一切掌握好了,哥哥逗就不会不爽口化汤又生芯子。
我奶奶做的粉鱼和驴打滚都是数一数二的,粉鱼是桥面做的,因荞面有遇热成汤遇冷凝固的性质,做粉鱼的桥面粉要选最经典的桥面米,而且荞麦米要事先拿温水浸润,沁润之后放在石碾子上撵成粉,用凉水将面粉调成糊糊,用箩筛或笼布滤掉残渣,将滤好的糊糊放在锅里烧,直到成为晶状的,放着香气的,熟透了的荞面糊糊。稍冷一会,将哥哥逗板子放在一个盛着凉水的水盆上,一只手用勺子舀荞面糊糊放在哥哥逗板上,一只手用铲子压,压下去的蝌蚪掉在凉水里,就是一只只飘在水里的雪白的粉鱼,吃的时候浇上汤料,温度不凉不热,恰恰好。而且,这时的粉鱼即使放在开水里煮,也不会化汤了,就这么神奇。我奶奶做的粉鱼,最关键的是选上好的荞麦米,没有轻麸,没有碎渣滓;再就是打糊糊时要把握好粘稠度;压粉鱼的时候,把握好温度。
我奶奶会做驴打滚,也就是用黏黄米面掺小米面或玉米面,发酵放减,将面团擀成薄片,在薄片上均匀撒上一层炒熟的五香豆粉,然后卷起来切成段,放在锅里蒸,闻到香味就停火,过一会就熟了。这样做的驴打滚,既有发面的清香味,又有佐料的味道,而且吃起来不坏胃口。我奶奶的驴打滚最关键的是让面团发酵,然后配置五香豆面子,也就是炒黄豆的时候,就着热锅,炒点芝麻小麻籽等出味的东西掺在里面,这种食品主要就是照顾胃口不好的人,发面和五香豆粉都是为了降低硬度,因此,只要喜欢吃,你就放心食用。我奶奶的养生修养,也是无人可比。
我奶奶的个头小,身子瘦弱,相对来说脚小手也小,那时候大家大业,老少十多口人吃饭,一个小小的火头军总是忙忙碌碌的。但只为我奶奶有手小做大活的本事,她不但能纳大鞋底做大鞋,缝制大裤子大袄,做出来的大锅饭也总是人人爱吃。但说这锅贴,满满地一盆子面,奶奶一边拨弄灶膛里的火,一遍就把面团均匀贴在锅壁上。是大是小根本就不能看手,有的时候奶奶还得留意院子里跑着的孙子孙女。我回忆奶奶的锅贴,嘴里就有锅贴的味道,大概从小就是在这样的人间烟火味熏陶下长大的,因此奶奶的味道,就是香醇的农家日子的味道。
而今,以上奶奶做过的,也是人人爱吃的食品也只有在回忆中品尝了。我在城市胡同买过几次窝头锅贴和粉鱼,其味道都不理想,这绝不是吃饱撑的,绝对是缺了奶奶的味道。看来奶奶三十年前的去世,带走的绝非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老太婆的生命,还有好多好多民间传承经典。而今想来,后世子孙们,有烧烤油炸,有中餐西餐,但是就是没有一位会做大锅饭的奶奶。遗憾!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塞外胡胡简介
作者:塞外胡胡,原名:顾凤霞 ,内蒙古赤峰市人,1966年出生,文学编辑,自由撰稿人。处女作《出嫁》,发表于《峰华》。
此公众号致力打造一个文学爱好者平台,让你的文章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现面向社会各层征稿:
《三秦文学》公众号投稿须知:
1、原创且首发: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短篇小说、微小说、连载小说、书法作品、摄影作品、诗歌(古体、现代)、美食分享。
2、要求500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3、投稿邮箱:406073222@qq.com
4、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全部归作者本人所有。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三秦文学
顾问:白忠德
组稿:鱼 鸿
编辑:鱼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