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上市魔咒”【HRoot独家评论】

这两年,没拿个融资或者收到资本投资邀请的企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HR行业这个圈的;要说没有上市计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发展的还不错。

不争的事实是,现在业内很多人都在讲融资,谈上市,包括供应商、创业者、媒体、投资者……“上市”已然成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当下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呼“上市、上市”,其实这背后有主导、有跟随、有附和……

投资人为何附和“上市”

投资不外乎就是找机会,把握机会。

市场早已经散发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投资机会:人力社保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至202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体量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的目标,振奋人心但也需要找到切入口。于是,投资者寻寻觅觅找机会,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投资者都来附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企业“上市”的呼声。

理性分析,就已经上市的人力资源服务商的情况而言,81%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上市之前就已经有资方,上市前无资方的仅为19%。如此看来,不仅供应商融资需求十分强烈,投资方找对企业进行投资也十分有利,可谓双赢之局面,喊一喊上市自然在情理之中。

供应商为何异口同声喊“上市”

供应商盼上市原因至少包括三点:其一,较早布局这一领域的供应商与机构确实走到了上市这一时间窗口,公司各项业务尤其是核心业务发展稳健,企业需要实现质的飞跃式发展,而国家政策也不断地体现出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扶持,更是大力推进新三板,对于供应商而言上市之路不再遥不可及,不仅变得可能,而且相对更为容易。

其二,在公司业绩稳健与较好商业模式运营情况下,供应商呼唤上市可以吸引资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如此也是一个促进企业快速进入资本市场的捷径。

再则,已有上市企业上市后的效益的确具有说服力。无论是在海外上市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99无限、58同城还是在国内主板上市的用友、东软,以及在新三板上市的万泉河、智通人才等上市之后公司的盈利能力都较为可观,融资效应也非常乐观,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起到了快速拓展市场、强化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作用等。

创业者为何跟着喊“上市”?

原因很简单,迎合投资人。随着市场的越来越热,人力资源行业的创业者都涌向所谓万亿级企业级市场,这一市场突然显得十分拥挤,竞争加剧是好无疑问的,他们需要快速找到资金来让团队和项目走的更快,融资是一方面,圈钱上市还是上市圈钱,傻傻分不清楚,于是他们也跟着喊“上市”,美好的愿景和目标总是要有的,可其实更多是希望自己能在万亿市场里切到一块蛋糕或者捞到一杯羹。

媒体高呼“上市”又为何?

2015年开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上市潮,尤其是新三板上市潮真的热了起来。媒体向来是需要话题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度,才反应过来的媒体认为找到了行业热点,而且是一个可以持续经营的热点,可以做出很多内容,于是他们也高呼“上市”。好在,这种热潮对于市场的激活、催生行业活力与良性竞争的意义深远。

“上市”这条路走不走 

就市场角度而言,目前人力资源行业并未实现整合,谁能够最早利用资本的杠杆,就会获得资本的溢价,就可以成为行业的整合者。

正如测聘网创始人许锋先生说:“根据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体量,上市公司至少应该达到50家,而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未达到相应的成熟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服务‘价值洼地效应’开始凸显。”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成版块,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全球市场也备受关注,成长空间也较大,资本市场也呼唤一个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版块,进而形成一个生态圈。”智通人才副总裁项贤东先生解释道。

总之,“上市”这一步“走得”,也“得走”,至于怎么走,走这一步的动机那就全在企业了。

“上市”这条路怎么走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名企上市路径有两种:民企海外上市,与国内上市。就上市模式而言却大有不同。

对于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商而言,要跨越实现海外上市相对还存在一定难度,不过部分境外上市的门槛相对较低,可选择美国纳斯达克、新加坡Sesdaq以及香港创业板,目前诸如全美测评、智联招聘等已经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金蝶也于2001年成功挂牌香港联交所。

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纳斯达克电子市场及新加坡证券交易所

就目前上市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商而言,以在国内上市居多,相对而言,新三板较主板以及创业板、上股交等更具有吸引力,选择新三板挂牌企业日渐增多。

总之,选择在哪里上市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关键是要选择最合适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不同的资金需求也会决定着不同的作法。国内也不乏一些一开始瞄准海外上市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最终权衡选择回归内上市,不一定非得去境外上市,在国内上市也一样有着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