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9068--了解学生家庭学习生活情况

峨眉武术的孕育环境

  峨眉山是道家思想之祖李耳的“授道”之地,被称为道教的“第七洞天”;又是普贤道场,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正是因为这“洞天”、“福地”的灵山秀水,吸引了无数帝王将相、世外高人以及追随仙道、佛道思想的凡夫俗子,前来求道学艺,因而峨眉山被称为“天皇真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隐逸之乡”。正是由于有“仙”,有“佛”,有隐逸的“世外高人”,峨眉武术就变的丰富多彩,高深莫测,令人遐思、向往。峨眉山被称为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峨眉派武术的发源地。

  峨眉武术发源地峨眉山的大峨山、二峨山如美女之秀眉,古称为“娥媚”,峨眉山下嘉州古城如凤凰展翅;民间还有传说:峨眉武术是“九天玄女”所创,后有玄女剑法传世;再加上峨眉常用兵器中的“峨眉刺”如女人的发簪,使峨眉武术被许多人联想为是女人(尼姑)所创的拳术。其实,它是后人根据人们对女人没有防范心理的特点,创编了峨眉派其中的一种武术形式(现在四川峨眉、成都以及河南开封一带流传有此种拳术),这种技法体现了峨眉武术的一个多善“诱”、“变” 的特点,它区别与北方武术的大开大合,强攻硬打,它同时也是体现四川人身材矮小,必先“诱”后“打”,善出阴招的拳术风格。但峨眉武术决不是女人(尼姑)所创编的武术流派,据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峨眉山佛教协会主席、峨眉山高僧释永寿大师在峨眉山举办的三大武术精英赛时说:“峨眉山从来没有什么出名的道姑和尼姑,女人创峨眉武术,纯粹乱说”。

  峨眉武术起源于峨眉仙山,流传于巴蜀民间,并吸收各派之精华,扎根于巴蜀大地,流传于中外。

  峨眉武术经过峨眉山的道、儒、佛等宗教文化、武术的相互融合、渗入、斗争促进了峨眉武术的发展;同时受到了古代冷兵器时候的战争和四川独特的“湖广填四川”等等移民文化、武艺的影响,促进了四川武术融各派武术为一体;再加上巴、蜀各族人民在生存斗争中受到民俗、民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独创了内外兼修的峨眉武术。从广义上讲,巴渝武术统称为峨眉武术。峨眉武术是“峨眉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峨眉山,百十万年间,披风沐雨,岩变泥土,草生木长,清流奔泻,修竹繁盛,层峦叠嶂,奇峰高耸,绿荫滴翠,幽谷深邃,林木珍奇,大有秀甲天下之姿。优越、如此奇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和丰富出独特的峨眉武术文化。

  据史记载,《山海经》中所说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之峨眉三峰。《五苻经》载: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运用阴阳五行的学说修炼人体精、气、神的内功心法,据四川老拳师介绍,民间流传的“万法归宗”手抄本就讲的有该法),“三一者乃上皇首篇也,能得之者,万祸不能干矣。”各种文字记载“轩辕黄帝曾来峨眉山求道,故皇人所居之地为皇人山。皇人即道家思想之祖李耳(广成子又称李老君),老君渡轩辕成仙。”并传授轩辕长生不老的内功心法。正史人曰《魏书、释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王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禾文德……”,峨眉山有了仙家游历和居所后就有了道教的开发。现在峨眉山还留有当年轩辕黄帝接受李耳授道的之地,即“授道台”风景名胜地。

  由此可见雄、秀、奇、险,绝美天下的峨眉仙山,以其变幻殊异的云海、佛光、晚霞和迷离于山间奇涧的神水、怪石,早已自然的成了历代仙家、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骚人墨客修持习静与追踪访胜的理想境地,也成了一些不满现实的高人、怪才隐居的好地方。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因为峨眉山有“仙”、有“佛”、有隐居修炼的“高人”,也就演绎出峨眉武术内外兼修的神功。

  从五帝到三国,道教因其练丹、巫术,强身健体和与自然的斗争、集团利益的争斗需要,与时渐盛的发展起来。为此也引来历代众多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求仙问道,以求延长寿命。

  史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襄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促进了峨眉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富豪贵族为显示自己财富、身价与娱乐等的心理自尊要求,让其武士、下人和百姓等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搏斗、角力、手搏比赛,进而深化了峨眉武术的技击性。

  宫廷、贵府为满足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把技击动作进行了艺术加工,搬上了舞台。在民间,应民俗、民风的延习,劳动人民为消闲、娱乐的需求,把各种技击手段、方法、技巧,编织成流连生动的程序。比较典型的是集技击、艺术为一体,又广为流传巴蜀民间的,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渝舞”。由这诸多因素的促成,逐渐产生峨眉武术套路的雏形。

  峨眉山市出土的战国青铜兵器以及乐山各地出土的各种岩墓、陶俑中的武术舞蹈,可以窥见当时峨眉山习武之风。

  《乐山市市志》、《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的“峨眉通臂拳”是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现北京牛街流行的白猿通臂拳也系峨眉派这一分支),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称张天师。民间相传张道陵为养生功、纵欲生精的奠基者。

  奉晋代道教在峨眉山崛起,西晋佛教随至,到了唐代二教势力相当。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峨眉武术的发展。隋唐之际峨眉山高僧、道士云集,他们汲取仙山道教的动功和佛教禅修的静悟,逐步完善、发展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长短相应,刚柔相济的峨眉武功。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五段拳法教学参考视频)

  附:巴渝缠丝拳五段拳法动作名称

01、请手提气     02、退回奇门   

03、左挂挤手     04、右挂挤手   

05、沉气贯劲     06、左勾右兜掌  

07、右勾左兜掌    08、左鴛擒手   

09、顶膝侧踹     10、入步双砲锤  

11、右鴛擒手     12、顶膝侧踹   

13、入步双砲锤    14、右边缠顺捶  

15、回挂左推掌    16、双圈手蝶掌  

17、转挂右推掌    18、双圈手蝶掌  

19、右鴛擒手     20、顶膝侧踹   

21、入步双砲锤    22、双穿挂蹬腿  

23、双风贯耳     24、右缠左断肘  

25、管脚搭标手    26、缠手背折摔  

27、扣步双云手    28、缠手右滚断  

29、管脚弹抖手    30、震脚翻钻捶  

31、入步右横捶    32、摆步倒肘兜掌 

33、上步扁担肘    34、上步挑心肘  

35、乌云盖膝     36、提手蹬脚   

37、右顺步炮捶    38、退虚步赶肘  

39、追步右顺捶    40、侧跃步挂手  

41、跌跪步宰手    42、侧跃步挂手  

43、跌跪步宰手    44、左侧步云手  

45、右并步云手    46、左侧步云手  

47、右并步云手    48、左弓步拗捶  

49、右侧步云手    50、左并步云手  

51、右侧步云手    52、左并步云手  

53、右弓步拗捶    54、左回身倒肘  

55、右步搭手缠    56、左步顺肩肘  

57、右扣步顺捶    58、左步顶膝蹬  

59、回步右盖捶    60、右勾左兜掌  

61、左勾右兜掌    62、倒肘左兜掌  

63、收脚提气     64、导气归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