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有机反应机理系列36

1 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是指碳原子上带正电荷的一类常见有机活性中间体,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取sp2杂化,三个取代基与中心碳所成的三个共价键处于同一平面,有利于取代基之间尽量远离。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的研究证明简单的烷基正离子为平面结构。1962年,Olah把叔丁基氟溶于过量的超强酸介质SbF5中,用1H NMR检测到首次叔丁基正离子的存在。

三苯甲基正离子利用核磁共振证明是螺旋桨结构,苯环之间的夹角为58o,这主要是因为苯环邻位氢原子的相互排斥作用。

2 碳正离子稳定性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受电子效应(包括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诱导效应和场效应)、位阻效应、溶剂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使中心碳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的电子效应可使中心碳原子的正电荷分散,提高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1)电子效应

稳定碳正离子的三种电子效应:相邻原子上有孤对电子、相邻原子上有π键、相邻原子上有σ键。由下图可知这三种电子效应的稳定作用次序为:孤对电子>π键>σ键。

(i)相邻原子上有孤对电子

如下图所示的所有碳正离子中,相邻原子上有孤对电子的碳正离子都更加稳定。

其原因可以用共振理论(参见:共振论与共振结构—有机反应机理系列3)来解释,如下图所示碳正离子可以与带有孤对电子的杂原子形成π键,从而使孤对电子参与稳定正电荷,因而该碳正离子更稳定。稳定化作用顺序:周期表自左向右,自上而下降低,即N > O > F;O > S。

氮原子的稳定化作用最强,因此,亚胺正离子是一个较稳定的中间体。基于共振理论,下图中右边的共振式更加稳定(所有原子都是八隅体结构)。虽然N上带正电荷,但N上没有空轨道无法再接受电子,而基于左边的共振式碳上具有空轨道,因此碳的亲电性更强,所以亲核试剂一定进攻亚胺的碳原子。

许多缩合反应都是经由亚胺正离子中间体最终生成产物的,如Knoevenagel缩合、Mannich反应等

如果相邻原子上未共用电子对所在轨道与碳正离子的空p轨道不平行,则不能起到稳定化作用,如下图所示。

(ii)相邻原子上有π键

碳正离子与另一个碳-碳双键或三键相邻时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因为碳正离子的空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之间的重叠使得电荷可以在多个原子之间共享。这种效应称为“离域”,它可以通过绘制共振结构来说明,其中电荷从一个原子“移动”到另一个原子。因为这种“离域”效应,即使是通常非常不稳定的伯碳正离子也非常容易形成并参与SN1反应。

(iii)邻原子上有σ键

基于本科有机化学知识我们知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甲基正离子。当时我们是这么解释的:烷基是供电基团,其可以提供电子稳定碳正离子,所以烷基越多碳正离子越稳定。也就是说,与氢(电负性2.2)连接的碳(电负性2.5)富含电子,可以将其中一些电子提供给相邻的碳正离子。

其实对于这种电子效应,我们还有一个更为专业的解释,那就是超共轭。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指一个σ键里的电子(通常是C-H或C-C)和一个临近的半满或全空的非键p轨域或反键的π轨域或全满的π轨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能够使整个体系变得更稳定。而碳正离子具有空的p轨道因此可以与C-H键形成超共轭。因此,与碳正离子超共轭的σ键越多则碳正离子更稳定。

(2)位阻效应

对于上述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除了与电子效应有关,其实也与空间位阻效应相关。由于碳正离子的中心碳原子取sp2杂化,与sp3杂化相比,有利于取代基之间相互远离,降低张力,因此,碳正离子的中心碳原子上取代基越拥挤,则相应碳正离子越容易形成(离去基团越容易离去,亲电试剂不易进攻。)。

3 判断碳正离子稳定性的重要性

碳正离子的形成通常是反应机理中的决速步骤,因此通过了解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取代基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影响。比如氯化氢与烯烃的加成反应,由于反应A形成的是叔碳正离子相比于反应B的仲碳正离子更稳定,所以反应A的反应速率更快。

(0)

相关推荐

  • 碳负离子

    碳负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具有偶数价电子的粒子, 其负电荷(未共用电子对)定域在一个碳原子上.甲基负离子可看作是一切碳负离子的母体,各碳负离子可以烷基负离子来命名.由吸电子基共轭稳定化(-R 效应)的碳负离 ...

  • 【上岗证】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形式有:相干散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光核反应等. 诊断用X线能量范围,主要涉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相干散射: 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相干散射产生的概率只占5%. ...

  • Markovnikov规则(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又称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规则或Markownikoff规则),是一个基于扎伊采夫规则的区域选择性经验规则,是由俄国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在1870年提出的[Markown ...

  • 立体电子效应

    前言     1939 年,罗伯特∙S∙马利肯[1]首次提出超共轭这一概念.他观察到,随着烯烃上的烷基增多,吸收光谱移向长波方向.这种红移常见于丁二烯等一般的共轭化合物中.他首次提出这些取代烯烃的氢化 ...

  • 休克尔规则(Hückel规则)

    Hückel规则(休克尔规则)是有机化学的经验规则,它指当闭合环状平面型的共轭多烯(轮烯)π电子数为(4n+2)时(其中n为0或者正整数),具有芳香性. 从凯库勒(Kekule)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并发 ...

  •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静态诱导效应,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第3-4章课后答案(杨瑞成编)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四章材料的原子结构和原子结合键 1.材料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他们与性能的关系如何? 从材料学角度,材料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即按研究的尺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宏观组织结构.显微组织结构 ...

  • 碳正离子的形成—有机反应机理系列37

    碳正离子是强酸,碱性条件下不可能生成碳正离子.形成碳正离子的主要途径包括:(1) 在质子酸或Lewis酸的作用下使σ键发生异裂:(2)酸对不饱和键的加成:(3)其他正离子转化生成.碳正离子的形成条件是 ...

  • 碳正离子的反应性—有机反应机理系列38

    碳正离子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其参与的有机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种:(a) 与亲核试剂反应:(b)消除a质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c) 重排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 1 与亲核试剂反应  由于碳正离子具有空轨道 ...

  • 自由基及其稳定性—有机反应机理系列46

    "如果您很穷,那么有富有邻居会很有帮助!"自由基的稳定也是相同的道理. 1 自由基 自由基是指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大部分的自由基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因此寿命极短.自由基是 ...

  • 碳负离子及其稳定性—有机反应机理系列52

    碳负离子指的是含有一个连有三个基团,并且带有一对孤对电子的碳,其有两种杂化形式:sp2杂化和sp3杂化,但多数场合取sp3杂化. 1 碳负离子稳定性 影响碳负离子稳定因素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共振效应.杂 ...

  • 影响构象稳定性的因素—有机反应机理系列27

    影响构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扭张力.非键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立体电子效应.氢键.共轭效应.邻位交叉效应等. 1 扭张力 扭张力是指与分子二面角有关的一种影响构象稳定性的因素.例如,对于乙烷 ...

  • 卡宾的反应性—有机反应机理系列43

    卡宾参与的反应可归为以下几类:环加成反应.插入反应.重排反应等. 1 环加成反应 由于卡宾同时具有空轨道和孤对电子,因此其易与不饱和键发生环加成反应.主要是对碳碳双键的加成,制备环丙烷衍生物,但对C= ...

  • 什么是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反应机理系列1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而其中有机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也是有机合成的基础.那一个有机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呢,中间有经历了哪些复杂的变化? ...

  • 有机机理的书写规则—有机反应机理系列2

    对于某一特定的有机反应,如果我们知道其反应机理,那么我们该如何书写有机反应机理呢?为了便于理解和交流,化学家统一了反应机理的书写规则.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示有机反应机理:(1)用符号表示:(2)用 ...

  • 共振论与共振结构—有机反应机理系列3

    2016年,共享单车的兴起将共享的概念带入了人们的视野.2017年,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涉及行业不断增加,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同年,共享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