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沈道鸿(一位永不知疲倦的艺术大家)
时光匆匆逝去,沈道鸿离开我们不觉又三年了,每当回想与道鸿的结缘和交往,夜不能寝,心在痛。
早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正当我们大规模开展艺术人材发掘及推广工作之际。一位热心的香港画家诚意向我推介了沈道鸿并留下联络办法。那时没有互联网,我便主动写信给他,畅谈了云峰画苑的理念和目标,收到的是以秀丽毛笔字书写的热情扬溢的回信。我们经过一年书信往来,交流了彼此念想、追求的人生目标,继而是无所不谈,纵横天下。最后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并开始了良好的合作。
第一次我们为道鸿在香港云峰的展出是在1990年,尽管第一次展览没有卖出一幅作品,却获得不错口碑。次年1991年11月我们在香港文化中心再次策划举办沈道鸿的大型个人艺术展,除邀请了沈道鸿夫妇赴港出席展览,并在港台作了大量的宣传,出版了精装大型画集。这次展览在成都亦引起不少关注,因四川媒体报导了香港画廊出资数十万元邀请沈先生赴港展出的消息,当时数十万元在国内亦属很大数目,且赴港展出是须获得文化部的批准。道鸿说当时是带着十分良好的自我感觉来港赴展的。
然而,尽管展览反映良佳,作品亦销售了相当。他却心情沉重,他说当面对香港藏家观众的意见和提问,才发现自己仍有的不足,压力极大,自己就象被审判的感觉。我当时感到十分惊讶,亦初步了解道鸿对自己艺术上的严苛要求。这次香港展览之后,道鸿立即投入艰苦的创作,他总结经验,刻苦钻研,很快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后面更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深入交往中我知道了沈兄曾获得黄胄大师的高度赏识,除了邀请他前往北京中国画研究院进修,并让他在家中居住,黄先生有意把他纳为自己的入室弟子,继承他的艺术衣砵。对于这种天掉下来的大好机会,道鸿曾经有过思想斗争,最后毅然放弃,他以照顾年迈老母亲之由离开了黄胄。真正原因是他不想在大师影子下过着一帆风顺、无风无雨的好日子,他有自己更大的格局目标,要凭自己的努力闯出自已的一片天。
艺术推广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业,在推广过程中,除了没完没了的工作,尚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有时云峰因资金不足没法照顾众多艺术家的生活困难,道鸿曾不止一次主动提出暂时不必考虑自己的经济需求,把资金先照顾经济困难的画家,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亦看到其人格的光辉。
在旅居新加坡期间,道鸿在创作《大昭寺》作品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好友多次拜访见作品因追求完美仍在不断创作中,笑称亏本了。沈的回应是为画好一件作品,从未计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因为是在为自己的历史画画、为自己的事业努力。这种境界在当今现实社会的艺术圈里,实属极为罕有。
以上是我与道鸿数十年交往中之其中二、三事,已足以让人了解道鸿的高尚品格、思想境界和宏大胸襟。这亦正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最可贵质量。
"画家的心绩在作品中无法隐藏"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沈兄名句。道鸿的作品宜古宜今,他的古代人物以洒脱、幽默、典雅见称,十分出世,可能与他历经长期困苦磨难体验,炼就了淡薄名利的心态有关。现代人物则是以写实手法表现,作品充满激情、热烈、予人以充满阳光和力量的感受,这是他本性的表现-真诚加热情。他的古代人物往往落长款、赋诗词。独特的长锋羊毫书法配合笔墨流畅古代人物,格调高雅且体验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显示出道鸿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和书法功力。他的现代人物,则以造型准确、厚重而充满激情著称,不仅体现了他扎实的造型能力,且具有自己独创的表现技巧和风格。他的现代人物早期以刻划西藏人物为主,这与他曾经在西藏长期生活体验有关,他对西藏已产生深厚的感情。后来他曾到访印度,印度的古老文明一度深深震撼了他,他认为印度人在面部轮廓造型方面是世界上极为优秀的,加上印度的寺庙建筑亦具历史感,他想用自己的画笔创作一系列印度题材的史诗般大作,并以中国绘画手法比肩一下自己敬仰的西方艺术大师,这曾是他青年时已经有的梦想,他想趁尚有精力之时实现这个梦想。他计划完成印度风情系列后再画一批西藏风情作品,再画一批超大的人物头像等等。他其实已经完成相当一部分大型创作,可惜尚未全部完成自己的大计就离我们而去⋯⋯
欣赏道鸿作品,不论古今题材,必须切入一个重要视角是其笔墨的有效运用。中国绘画技艺中有一项最重大的成就是笔墨的运用,即毛笔落在宣纸上即会产生笔触轨迹,这笔触轨迹必须为表达物象所需,有效运用而无法修改,这属于中国绘画技法中的最高境界,当具备了这高难度的技巧,即到达无法被取代的高度。道鸿作品到达了这技法制高点即已站立于中国绘画领域的最前列。欣赏道鸿作品另外要注意的是他的设色手法,他的作品中在一个色系中往往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色调,这是巧妙的复合色运用的结果。作品在一个色系中十分统一却不显单调,相反令人有极为丰富多彩的感觉。这亦是他艺术处理上的高超之处。故作品受到万千观众喜爱是理所当然。
数十年来,与沈道鸿的合作历程其实就是云峰画苑艺术推广历程,亦是画廊与画家合作的最佳中国模式。由于我们同龄,有相近的历史背景,有梦想。彼此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同舟共济,就如亲兄弟般为中国艺术大业的繁荣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奋斗。
动人的故事实在太多,无法在此一一尽述。沈道鸿兄壮志未酬身先逝,令人极度婉惜及悲痛,中国损失了一位能攀登艺术高峯的实力派战将,一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家,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并成为无数中国艺术家的楷模而留芳百世。
作品欣赏:
沈道鸿,1947年生,中国四川省成都人。自认是中国一个不算糟糕的画家,业余思想者。兼有间歇性自找质疑和对文化现象反观的思维习惯,抽空刨弄一点文字,但不打算做半吊子撰稿人。曾在国内外举办过16次不无遗憾的个人画展;出版过八本留下懊恼的个人专集;刊发过许多半生半熟的画作和文章;凑合过各种提名展、邀请展、交流展、联展、观摩展、双年展、巡展,略见画坛烟雨浮云。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等收藏。即将完成的四大系列作品,想呈现自己创作的向度和对传统与西方绘画语境的解构。草原的表情;相约在恒河;历史的回望;漂泊的音符和其他肖像、人体等各种杂乱题材之画,不过是沉寂几年后的艺术告白,奢望稍为经得起打量。
沈道鸿的艺术人生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何红英
早在我到成都画院工作前就已经认识了沈道鸿先生,对他的艺术成就也略有了解,因为当时正分管武侯祠美术馆,对大部分艺术家都比较熟悉。记得一次在办公区遇到沈先生,谈话间全是关于艺术创作的话题,他翻出手机,展示他创作的作品,也聊到他正在为北京的大型展览作准备,随即又展示了一些素描和水墨稿的照片,言谈之间,他对艺术的执着和挚爱,溢于言表。后来我调到画院,沈先生早已退休,但依然在画院人口中了解到一个鲜活的艺术家形象:他非常爱美、爱美装、爱美人、更爱他执念的艺术,就如他自撰的简历中所说:“作品是画家唯一可信的名片”。他直到离开人世都一直践行这个理念,艺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真诚与执着,他的努力与造诣,在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上,精微写实与厚重恢弘并重,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绘画语言的艺术道路。
沈道鸿先生是成都画院成立后调入的第一批画家,33岁正式成为一位专职国画家。沈先生自学成才,在进入画院之前虽然他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美术教育,但是他对艺术的挚爱和他极强的自律学习精神,让他很快崭露头角。他17岁拿起画笔, 70年代末就已经成为成都绘画圈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人。进入画院后,画院平台的专业和画院人的支持为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他从此更加勤奋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
1982年他遇到了自己绘画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著名国画家、时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的黄胄访问成都画院时,看到沈道鸿的西藏写生作品大为赞赏,随即邀请他进入中国画研究院插班学习,这次学习是沈道鸿第一次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受到黄胄、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等大家的指导,绘画水平日益精进,而他的同班同学如今也大多是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的人物画家。一年多的学习经历,影响了沈道鸿先生在中国人物画领域持续进行探索的方向,也奠定了他“索中西古今之变以求从中国画后设语言,审美集体意念趋同性的告以文化中进行新的建构”的艺术思想。
20世纪80年代,沈道鸿迎来自己创作的丰收,屡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特别是1989年,他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有多件作品,其中《十八罗汉图》《折臂翁》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迎来了更多的社会关注。90年代开始,沈道鸿相继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伴随着中国书画市场的兴起,沈道鸿的市场价值一路走高,在国际国内的展览中也收获了很高的声誉。在风云变幻、各种鼓噪的画坛,沈先生无疑是其中淡泊超逸的一位。面对荣誉与财富,沈道鸿却开始更多的自省,他希望自己是为艺术而画画,因此他再次花大量时间回到西部写生,又前往印度采风,为自己的创作积蓄能量。沈道鸿在人物画领域继续探索,创作了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沈道鸿能创作鸿篇巨幅,也能画盈尺小品。他题材广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骚客、大儒高僧、樵夫渔父、思妇征夫、古人今人,国人洋人无所不能。这些作品诉说着沈道鸿在中与西、古与今、实与意等诸多艺术边界上的探索,特别是其中一些作品充分的展现出沈道鸿对宏大叙事与史诗场景的追求,体现出他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容量。如他的丈六巨制《喜马拉雅山祭》让人心灵震撼,正是为时代立传的宏大叙事作品。他是一个特别看重技术的人,通过绘画技法的不断精炼,加之写生的体悟和对中西文化艺术的深刻参悟,促使这位勤奋的艺术家创作出了诸多独具风格、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时代佳作。
要成为大艺术家必须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沈道鸿就是一位有着人民情怀的艺术家。1999年,他与成都画院艺术家何继笃、张幼矩、何多苓、周春芽、叶瑞琨等九人每人捐资人民币600元为浦江县松华乡的缺水乡镇打了深井一口,当地村民为此立了“双馨井”碑,以颂艺术家们的德艺双馨。我们在成都画院的历史资料中发现特别多他在采风途中与当地百姓的合影,他身上没有艺术家的傲娇与矜持、距离与隔阂,他总是与当地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思考,并将这些收获与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散发出一个真正艺术大家澄澈天趣的气象。
沈道鸿先生生前还列出了长长的艺术创作计划,他孜孜不倦的探索求进,大量的写生和草图为更大型、更系统的系列创作做着准备。他曾经表示,希望在75岁前能完成这些探索,为自己的艺术求索之路寻找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如今,沈道鸿先生的生命已经陨落,但他所留下的众多不朽的艺术佳作仍立于这个时代!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他在绘画领域拓荒不止,奋斗终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们学习。
再次缅怀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