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新开的一个专栏“理念与格局决定学习层次”(陆续更新中,直接点击打开阅读),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所行、所思、所想、所悟,以“大局”的理念对待教与学。
本系列文章宗旨是想在同学们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过程中,引导思路拓展,渗透字母意识(含参),动态意识,形成逆向思考、整体(换元)思维,体会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树立“站高看远”的大局意识,逐步形成完备的数学学习格局。
欢迎对数学教学“大局”观的形成有独到见解的有教育情怀的朋友们投稿,不限文稿形式,图片(拍摄)、音频、视频、自编例练(配上文字说明)均可;不限教师、家长、孩子;不限内容所涉及到的单个知识点或模块或整章或整册或一个科;也不限数学科…,但杜绝有关“模型套路”教与学方面的文稿。
(吐槽一下:沉迷于“模型”或热衷于貌似高效秒杀的“套路”,需担心被“模型套路”套入“绝路或死路”——靠强化或固化“文科化记忆式”的方式提升,而缺少“思维深度与广度”的适量有效性思维训练,往往是一时,而且很难深入到本质,很难有创新,见证了太多这样的鲜活案例:尤其是次优生,学习也记忆了一大堆的“模型套路”,到头来:生不生的、熟不熟的(看了答案、听了讲解似乎都懂都明白,可自己一试,似乎所有的“模型套路”都不像了,都用不上了……);而优生则自会融会贯通,绝不会死记硬背:心无套路,处处是路,自创套路又有何难?)
正文部分:
数学学习的格局八年级系列(1)
'站高看远'面对课本的例题和练习(1)
——人教八上P.40例3的教学思考与体会
【例题】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
(1)“证明线段(角)相等,可通过全等”.刚学几何证明对此要特别“敏感“,需第一反应——达到条件反射,充分发挥本例的“抛砖引玉”作用;(2)结合图形,逐字逐句理解题中的“文字语言”,同时展开想象,大胆“浮想联翩”——为今后的拓展延伸、变式,分类讨论埋下伏笔,也为图形的变换——平移、对称、旋转等打开基础(也本章第一节内容所必需、必备的).“如图”二字的理解:有了图形的模板,一些点、线的位置、顺序等已经确定,一些“天然”的条件已经明了等等.倘若不加“如图”又如何呢?在不给原图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尤其是优生)大胆尝试画图,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所画出的不符合本题的图实际上都是后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图,显然这样做,可达到画图、识图的思维发散效果,还能让学生“见多识广”,做到:心中有图,多图统一的效果.有了“如图“二字,在还没阅读其他条件的前提下,你对这个图有何感知?可以从图中直接得到什么结论(如对顶角相等)?直观上,从”全等“的角度你能否说出图中有可能全等的三角形有哪几对?又是如何全等(如何重合)?“点D在AB上,点E在AC上”——点D、E是在线段上吗?理解成“点D、E分别在相应的直线或射线上“可以吗?为什么?或者是特殊点(如中点、垂足点)呢?这个条件是否受”如图“二字的影响?“AB=AC,∠B=∠C“——在”全等“意识的前提下,是如何相等(即如何重合)?能否从中直接得出一些对应结论:如BD=CE吗?“求证AD=AE“——证什么?如何证?为什么不能直接从AB=AC得出AD=AE?基于现有基础可能通过什么办法?(全等)如何找到两个三角形?(3)做好标记——特别是隐藏条件“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平角相关”等,养成习惯;如下图示:
充分利用铅笔画出需要证的三角形(建议只画出一个),
(3)条件都具备了吗?在分析条件时,务必强调“隐藏条件(公共角)“说明:本例是在已经学完“SSS、SAS、AAS、ASA“后的一道例题.(1)若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呢?(显然可以直接证明,无需通过证明),(2)若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将原题中的∠B=∠C去掉吗?结论成立吗?为什么?(3)若点D、E分别是垂足点(即BE⊥AB于点E,CD⊥AB于点D),将原题中的∠B=∠C去掉吗?结论成立吗?为什么?(5)若将已知“∠B=∠C“或”AB=AC“与求证的”AD=AE“对调呢?即: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AD=AE,求证∠B=∠C.
或:如上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D=AE,∠B=∠C,求证AB=AC.(6)将原题中的“∠B=∠C”改为“∠AEB=∠ADC“或“∠CEB=∠BDC“呢?(7)若BE与CD交于点O,如下图示,还能得到哪些三角形全等?
(8)若连接BC,且BE与CD交于点O,如下图示,你又可得到哪些三角形全等?为什么?
(9)若点D、E分别在直线AB和AC上,上述的所有结论都成立吗?如何证明?
(10)在(7)的基础上,若连接OA,又可得到什么结论?
(11)对(10)的图形增减条件或改变条件?又可得到一连串的试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试后你会发现:本单元的相关试题也许都在其中,得到的何止是两三道试题.当然如果再将其平移、旋转、对称变换后,那就更丰富了!(1)试一试:将上述的图形与问题,在同一道题或同一个图中串联起来,对比思考,会发现了什么?如果从运动角度又如何理解?(2)模仿文中叙述,将画过的图形进行对比:与课本上本章中出现的图形,与相应的课外训练中见过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联系?“站高看远”对待课本中的每一道例题或练习,努力成为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习惯,树立“大局”意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本人独立编写的《尖子生之路》系列,与课本内容同步,每一课时或小单元均有适量的对应的例题提升与拓展、变式训练,并配有“逐题视频解析”,需详细了解的请点击打开”《尖子生之路》7册视频解析“了解与购买.
***数学科是练习的科目,适量的拓展延伸训练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