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12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见《论》.第212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也(见《太阳中篇》第3条);本伤寒既是太阳伤寒,也是阳明表证。
太阳伤寒本来是应该发汗解表的,本条的若吐是在太阳发热的时候,或不由自主的吐了或误吐了;若下后是在太阳伤寒或未发热的时候,自下利或者误下后导致太阳伤寒表未解,邪气趁虚入里了。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讲的是这个太阳伤寒转变成阳明病了,即太阳伤寒因转属阳明了。
其中的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是说这是一个阳明内实证;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病的特点。不恶寒是太阳伤寒的表邪已经入里了,即进入阳明了;独语如见鬼状是独自一个人说话就像见到鬼了似的,即是谵语。这里的不恶寒、发潮热,内实、谵语都是阳明病的特点,本条不厌其烦的表述阳明病的这些特点是说这个谵语是由太阳伤寒因转属阳明后,由阳明内热引起的。
这个太阳伤寒因转属阳明严重的时候,发作了连自己家里的人都认不得了,即若剧者,发者不识人。发者应该是日晡所发潮热的时候。不识人是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独语如见鬼状。发者不识人是阳明实热上冲于心,扰乱了心志;古人认为心主神灵。循衣摸床是心无所主,身不由己。
《少阳篇》第264条讲: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吐则伤气,气虚则悸;下则伤血,血虚则惊;可见,惕而不安是肝热。肝开窍于目,肝气虚,两眼才会直视。喘是肺热,微喘也是肺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阳明内热犯上的时候、气会上冲,会影响到心肝肺,即影响到上焦。用叶天士的话说就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逆转心包络(见叶天士的《温辨条》)。
本条文一开始就讲了这是一个太阳伤寒因转属阳明的病,其邪是从太阳之表到阳明之里在到心肝肺的,这里再一次说明了,太阳伤寒的传播途径与太阳中风的传播途径正好相反,即太阳中风因转属阳明是从太阳之表到肺到心的。
脉弦者生在第249条有一个解释说: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发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可见,本条的两眼直视是阳明实热逼的两眼直视;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脉涩是阳明内热把血液灼烧了,《辨脉篇》讲:脉涩主血少。这里的阳明脉涩是针对循衣摸床讲的。太阳伤寒因转属阳明内热极盛,循衣摸床,脉滑者生,即本条的大承气汤主之;脉涩则死,即本条的脉涩则死。太阳中风被火所劫是捻衣摸床,用猪苓汤利小便,小便利则生,不利则死(见《坏病篇.第111条》)。
《辨脉篇》讲:脉微者,亡阳也;《太阳篇》讲:阳浮者热自发。可见,本条的脉微发热是阳浮于外或者说是阳浮于上焦(很多中医书都是把上焦和表证拉到一起讲的)。假令是阳虚,阳虚则手足扰动无所倚,宜独参汤;汗出多者,宜参芪汤;厥冷者,宜参附汤;活人不少(见本【按】)。
本条的但发热有但发潮热的意思。阳明病内实,发热到极点就会出现谵语。所以,本条讲: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可见,本条的脉、证都是大承气汤所主的范围。
因为,大承气汤是一个峻下的药,本阳明病持续的时间长,恐不任攻伐,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以防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