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干货】换个角度看中医经典,五运六气告诉你什么叫恍然大悟?
01
写在前面
一直以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以及温病学说都是中医学习之人必定奉之为宝的经典。随着五运六气理论不断地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医开始认识、学习、运用、研究这一门学说。
很多人觉得五运六气理论是另辟蹊径的独特理论,其实不然。运气理论之所以得到古今众多医家的推崇,原因在于五运六气作为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与很多理论都是紧密联系又不可分割的。今天小编梳理前日在石家庄五运六气推广学习班所闻所想,将《伤寒论》、温病学说与五运六气的联系简要整理如下。
《伤寒论》与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
在《伤寒论》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都会提到“六经病”这一概念,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一篇都有其“提纲证”,也都按其病脉证治分述其后。在古今医家解释“六经病”的时候,总与十二经络相联系,于是便有了“经证、腑证”、标本中气理论以及其他诸多理论的支持和见解。对于任何一种解释六经本义的理论而言,只要逻辑清楚、临床可验,都应该值得被研究和探讨。正如五运六气与《伤寒论》之间的联系亦是如此。其实标本中气理论本身就与五运六气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标本中气与《伤寒论》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六微旨大论》
以太阴和少阴为例,由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太阴的提纲证也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与太阴本湿之证相符合。
而少阴则本热而标阴,标本异气,从本或从标,从本成少阴热化证,表现为“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咽痛,舌红,脉细数”;从标成少阴寒化证表现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渴喜热饮,脉微细等”,四逆汤证。余经仿此。
故张志聪曾云:“天之六气为本而在上,人身之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
《伤寒论》的六经顺序问题
《伤寒论》六经顺序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中医学者认为其与五运六气不同的原因之一。然从六气之顺序而言,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其排列井然有序。
许叔微也曾在《伤寒九十论》与《普济本事方》中提到“岐伯自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而推之。且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不得相失,则其序有授矣。不特此也,以六气在天而考之,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太阴为三之气,少阳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六之气,此顺也。逆而言之,则太阳而后阳明,阳明而后少阳,少阳而后太阴,太阴而后少阴,少阴而后厥阴。伤寒为病。在气则逆而非顺。自太阳而终厥阴”。由此可见,《伤寒论》与五运六气之间,着实存在着非同一般的联系。
卫气营血与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提到“卫气营血”辨证时总把这一辨证方法认为是叶天士所创立的全新理论体系。其实不然,顾植山教授在此次授课中再次向学员分析了卫气营血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顾师认为,叶天士在书中已经提到“论卫气营血与伤寒同”,从本源上讲两者应该是相通的。
图片版权归顾植山教授团队所有,转载请说明
顾师认为,叶天士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因为有伤寒从下受而“不上受”在前。在《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风寒为阴邪,当先犯阳经,《内经》曰:“风寒在下”,故从足太阳起,而温邪为阳邪,“燥热在上”,当从上侵袭手经为始,故侵犯手太阴肺经。而若风寒邪重则逆传阳明,其传顺序为阳开之太阳转向阳阖之阳明,故温邪则转向阴阖之厥阴,即手厥阴心包经。五运六气与温病学说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五运六气学说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瑰宝,更是我们解读《黄帝内经》,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学好五运六气之后再去看中医经典,有时候我们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