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不知道这些中风防治知识,等于少活几年!
有约君说
卒中(又称中风)发生后,越早进行治疗,越能保护大脑功能,而无论是预防卒中还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居家康复、预防再发,家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做到全家齐动员,为卒中防治加速?
10月29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邀请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潘速跃教授,主讲一堂“卒中急救,‘家’快一步”的卒中防治微课。
潘速跃教授强调,时间就是大脑,脑细胞一旦死亡无法再生,血管堵塞后,每拖延1分钟开通血管,按照脑细胞凋亡速度,相当于寿命减少21天。而拖延了一个小时才进行溶栓,则相当于少活几年。
卒中急救需要加速!
溶栓时间窗莫超过4.5小时
目前,我国的卒中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和控制是降低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潘速跃列举了一组数据:
卒中发生后,至2018年,我国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率只有2.6%;
我国卒中患者平均在发病22个小时内就诊,是国外先进国家的2倍;
赶在卒中3小时以内进行药物溶栓的比例,中国只有18.3%,国外先进国家则达到80%以上。
为推动更多人早期识别中风,给卒中治疗“加速”,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简称“国家脑防委”)正在大力推动“千县万镇中风识别行动”等宣教进基层活动。
“如果能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急性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终生残疾可以得到预防,且溶栓时间越早越好。”潘速跃强调,一旦超过“溶栓时间窗”,患者就会因为延误时间失去了治疗的最佳办法,从而导致过高的致死、致残率。
中风发生后别“忍一忍”
掌握“120口诀”可救命!
患者家属往往是卒中发作后的第一发现人。然而,很多患者及其家人不知道卒中发作的症状,或者即使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卒中,也不会立刻拨打120。
潘速跃希望家庭成员都能够熟知卒中发作的症状、牢记卒中识别方法,尤其是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等中风高危患者,做好知识储备,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他介绍了一套简单且形象的中风识别“120口诀”:
如出现上述三个症状之一,就应马上拿起电话拨打120,通过救护车将患者尽快送往医院。
潘速跃特别提醒,有些卒中患者会先出现“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表现为一过性的眩晕、偏瘫、失语等。患者多半在十几分钟到三十分钟内好转,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会反复发作,三分之一会进展为中风。对于TIA患者,出现可疑症状时千万不要“忍一忍”,应尽快就医。
120救护车到来之前,家属可让患者躺平放松,面部侧向一方,因为中风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引发呕吐,预防呕吐、窒息。“没必要喂患者喝水,万一诱发呕吐,比较麻烦。也不要掐人中或使劲摇晃他,意义不大。”他指出,家属关注患者的呼吸、脉搏,有条件的家庭可为患者测血压。如果患者有基础疾病,家人可将病情、常用药物以及病发前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告知急救医生。
卒中防治“家”加速
入院找熟人不如掌握“通关密语”
卒中救治最好到有资质的卒中中心进行。在广州,一些卒中治疗高水平医院联合周边医疗机构建立“黄金一小时”的卒中急救网络。例如南方医院与白云区的基层医院和医联体联合建立卒中急救网络,帮助有溶栓条件的医院提升自身卒中治疗能力,对于复杂病例则尽快从基层转送入南方医院救治。
潘速跃指出,拖慢卒中急救速度的一个环节,发生在进入医院后做体检,到签署溶栓知情同意书、开始溶栓治疗之前。
“到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就诊后,大家先别急着找熟人‘加速’,这样反而会拖慢治疗速度。”潘速跃建议家属可以直接告诉接诊医生“怀疑中风”。听到这个“通关密语”,医院会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先不收费,立即启动溶栓治疗。对于有重大外伤、胃肠道出血等出血病史的患者,医生会对照溶栓的适应症,评估患者的“风险获益比”,来决定是否启动溶栓治疗。
家庭是为卒中防治“加速提质”的推手,不仅仅体现在早期识别、入院治疗方面。
“家庭的鼓励安慰,对中风的治疗很重要。” 潘速跃指出,卒中患者中发生焦虑抑郁的比例不低,一方面因为病情和治疗的影响,另一方面,出现偏瘫的病人,往往对生活不便、对未来的人生有较重的担忧,这些压力都可能影响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念。
“卒中发生后,要警惕二次发作。一般患者不规范用药控制的话,再发作的风险会增加9倍。”他指出,家庭成员齐努力,有助于督促患者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降低二次发作的风险。此外,卒中患者需要坚持长期康复方面,除了住院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也是关键的一环。
预防卒中需科学运动
跨界合力提升公众认知度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中国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潘速跃指出,提倡有卒中风险的人士每周运动150分钟,运动强度的评估以“心率=170-年龄”为宜,也就是说6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110。
除了科学的运动,卒中防治还要重视“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
潘速跃特别提醒,要重视卒中的二级预防,遵医嘱服用他汀类等药物,重视血压、血脂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监测。尤其是被称为“第二种血脂”的HCY,跟动脉硬化的危险有关。“HCY指标如果升高到15,需要特别注意。卒中病人的HCY应控制在10以下。”他建议,控制HCY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B6、B12和叶酸。
为了提升大众对卒中的认知,近年来,除了医疗界在努力,有更多“跨界力量”也加入了支持行列。
今年卒中日前夕,中风120特别行动组联合上海纺织协会、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共同发起了“中风120潮健康·爱‘救’在我家”公益行动。日前在上海时装周举办的发布会上,五位潮牌设计师融合潮流与健康两大元素,以“中风120口诀”为创意原点进行T恤和卫衣的设计,强调黄金4.5小时抢救时间的概念,号召全家人共同关注卒中。
Q&A
1.问:本人71岁,男性,偶然发生轻飘飘的感觉,持续1-3秒,请问是脑缺血吗?该做什么项目的检查?
答:持续时间过短,不太吻合脑缺血的诊断。最好到医院里查体,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例如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2.问:脚底跟小腿会发麻,头顶感觉被人按住,似乎脑袋瓜转不动,反应迟钝容易忘事,请可能是什么问题?
答: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会有手脚发麻的表现;亚健康状态,疲劳过度、压力过大,也会出现神经功能失调。
3.问:睡醒时感到手指发胀、发木,请问是否有可能发生卒中?
答:有多种可能:睡姿不佳,压迫到手臂局部和手掌,血液循环不畅可出现上述表现;也可能跟动脉硬化有关,患者在血管受压时,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类似症状。
文/任珊珊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