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王佳俊访革命烈士李白故居 硕人

一九四〇年秋,经党组织批准,李白和裘慧英结为正式夫妇

按裘慧英的回忆,恢复的当年居室原貌

王佳俊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李侠 郭新洋 摄

李白来到上海时放发报机的皮箱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发报机

王佳俊在介绍李白当年穿过的夹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王凯摄

扫码看专题“与革命文物面对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别报道

◆硕 人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在美琪大戏院驻演,李侠(原型为烈士李白)坚定地端坐于发报机前,当他敲出最后的红色电波时,黑色幕布上滚烫的字熠熠生辉,那是来自英雄的道别,亦如同一束光打破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位于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里,一台和李白生前所用过的相似度极高的发报机就摆放在三楼,那个不足3平方米的小厨房的一角。纵然在舞台上和英雄李白隔空交汇了250余次,每一轮演出开启前,李侠的饰演者王佳俊都会不由自主地来到这里,看一眼那台由收音机巧妙改装、不露一丝痕迹的老发报机。当他的目光抚过锈迹斑斑的零件,当他举起手,自然地定格在发报的手势时,耳边仿佛又响起“滴、滴滴、滴滴滴……”的发报声,而窗外慢慢暗下来的城市夜空,亦盘旋着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电台重于生命

李白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或许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在成为隐蔽战线工作者之前,他也是一位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

1910年5月,李白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张家坊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原先靠着替纸棚贩运纸张补贴家用,后因军阀敲诈而破产,被迫以务农为生。李白自小在文公祠小学就读,后来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和启发,他幼小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迫于生计,13岁的李白离开学校,进“乾源裕”染坊当学徒,他每天要踩在几百斤重的砑光石上磨布,但一个月的劳动所得也只够他理一次发。

1925年,李白参加了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组织,并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也就是在这一年,1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白故居里,至今还保留着李白在张家坊区儿童团使用过的梭标、钩镰枪。1987年开馆时,张家坊当地有关部门还特地送来了那块砑光石。1927年,李白参加了秋收起义,并于1930年响应号召,参加了工农红军。次年6月,组织调他到红军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1934年12月李白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途,担任无线电队政委,并提出了“电台重于生命”的战斗口号。

要发报先制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党中央指派,李白化名李霞,从延安来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

“建立秘密电台”,这简单的六字任务背后却是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的尝试和实验。在那个物资贫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几乎是孤军奋战的李白,时常为易坏的发报机犯难。那时,每当发报机故障,他就不得不请同是地下党的无线电专家涂作潮来修理。涂作潮来得勤了,邻居难免会“关心”:“你家又来客人了?”警觉的李白觉得这不是办法,决心学习发报机制作修理技术。

发报收报属于报务专业,而制作维修属于机务范畴,虽有交集却是两个领域。李白和涂作潮,一个学、一个教,两人教学相长,还动手组装了全新的发报机。由于不能堂而皇之地去购买发报机或相关零件,李白就利用每次出门的机会,在各个五金小店或旧货店里收集零件。他把人家不要的破旧收音机壳子拆了,卸下其中电子管等零部件,重新组装搭建,再套上原来的收音机壳子,一台外壳似收音机的发报机便完成了。

旧时发报机普遍功率为15瓦,李白和邻居们合住一栋小楼,每当他发送电报时,楼下人家的电灯就会因电压不稳而跳动。为此,李白和涂作潮又着手改进发报机,加入特制电子管,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将发报机功率降为7.5瓦,避免因电灯跳动而暴露。就这样,每晚深夜至凌晨时分,大高个的李白就窝在小小厨房的一角,用自制发报机传送出无数重要的情报。

在李白烈士故居三楼的小厨房里,李白用过的四脚方凳、小板凳都还摆放在原来的位置,场景还原,王佳俊艰难地弓着腰试图猫进阁楼改造的小房间的一角,他感慨:“李白也是1.78米的大高个,难以想象,他每天是怎么窝在这么小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夜复一夜地艰苦发报的。”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在李白烈士故居的底楼,一方可触屏的地图上清晰地标识了李白在上海的足迹。为护卫电台安全,也为隐藏身份,李白前后换过六个居所,而这六个居所无一不是在闹市区,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然而,战斗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需要坚韧的内心和强大的抗压力。自舞剧创排之初就几度造访李白烈士故居的王佳俊,每次来这里,总爱在三楼客厅的窗前站一站。名誉馆长吴德胜曾告诉他,透过斑驳的梧桐树叶,不足200米的地方就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战斗在敌人心脏,共产党人无所畏惧。

熟门熟路地点击触屏,王佳俊这样介绍:“李白来到上海最初落脚点便是贝勒路,也就是现在的黄陂南路448号,同样是三楼一间十平方米的小阁楼。他潜伏一段时间后,在第二年春天就建立了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地下电台。从此,上海与延安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但却坚固的'空中桥梁’。”

在触屏旁放着一只旧皮箱,那是陪伴李白数次转移的革命伙伴。每一次,他都是用这只皮箱装着发报机搬家的。每次搬家,李白也会改换身份,为学发报机修理、安装技术,他也曾在地下党开办的福声无线电公司,以账房先生的身份工作和学习。为了配合李白工作,党组织派来裘慧英来协助他。他们以假夫妻的身份住进了长乐路蒲石村18号底楼。一开始,裘慧英对用假夫妻身份进行秘密工作很不习惯,经过李白的耐心开导,她认识到了电台工作的重要性。除了担任警戒任务,她还主动关心李白的生活。

长期工作和生活、共同的革命理想让爱情悄然发生,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为正式夫妻。在故居二楼,有多张略显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李白夫妻结婚后的合影。照片里,一双俪人笑容恬淡,难以想象,这看似岁月静好的相片背后,主人公经历着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被捕三次初心不改

李白牺牲前,曾三次被捕。

1942年的夏天,一阵尖锐的鸣笛打破了平静,日本宪兵和伪军包围了建国西路福禄村10号,疯狂的敌人不由分说将李白夫妇双双抓走,关进了四川路桥北的日本宪兵本部。在那里,敌人对他们严刑拷打,两人死守秘密,李白一口咬定他们是在为商人输送情报,最后被救出。

出狱后,李白原本可以被安排去解放区更安全的地方工作,却被他拒绝了。留在上海的李白和裘慧英,开了一家糖果店。特务在对面租了一间房,拿望远镜日夜窥探。斗争经验丰富的李白,没有让对方抓到其进行地下情报工作的实据。情势转危,李白夫妇被转移至浙江场口,在那里再次被捕,后经过交涉脱险。但这依旧没能阻挡李白战斗的步伐,他蛰伏数月,重又回到上海,继续利用电台为党中央传送重要情报。

1945年底,李白和裘慧英搬进了黄渡路107弄15号,就是现在李白烈士故居这幢房子的三楼,二楼当时住的是潘子康、何复基夫妇,是党组织特意安排来掩护李白的电台工作。

刚搬进这幢房子不久,李白夫妇就有了儿子。陈列室里,有孩子满月时照的合家照,那是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建馆时,裘慧英特地送来的。时隔多年,她对这一片地区每条马路仍记忆犹新,她记得,山阴路千爱里4号是情报转接站:“我们时常抱着儿子,把情报藏在儿子的帽子、鞋帮或尿布里,去接送情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两点多钟,李白正在紧张地发报。敌人采取了分区停电的方法测出了这个秘密电台,他第三次被捕。不幸的是,这一次,李白没能回来。敌人对他进行了连续30小时的严刑逼供,他尝遍36种酷刑却始终未吐露一句,他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党的秘密,守护着为人们带来黎明曙光的重要情报。

时至今日,步入李白烈士故居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弄堂,弄堂的入口在不起眼的黄渡路上。那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从繁华的四川北路拐进来,身后是公园里旋转木马上孩子们的欢笑声,而眼前是李白生前最后工作、生活及被捕的地方。

所有的岁月静好,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今天的幸福之路,也是无数先烈用血肉铸就的理想之路。王佳俊说:“我们会永远记得,在黎明前最黑的夜,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送着生的希望。电波不逝,信念永存!”

皮箱

皮箱是李白来上海时用来装发报机的。他在上海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12年,电台的地点更换了6处,每次电台转移时,发报机都装在这只皮箱里。

新民晚报2021.10.24

(0)

相关推荐

  • 退休收报员看报纸,才知老搭档是大英雄,一封电报曾困扰她57年

    2005年11月的一天,一位73岁的退休老太太苏采青,像往常一样翻开报纸阅读.突然,她被其中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是<〈 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 苏采青在北京邮电学院 ...

  •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与裘慧英:从假夫妻到伴侣,相守仅有十年

    作者:山佳   古今将帅带兵打仗,<孙子兵法>绝对是案头必读.其作者孙武,还专门开辟一章,写了<用间篇>.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关键就在于情报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而取得情报 ...

  • 1948年,他发完电报后被捕,收报员70年后回电: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西柏坡无线电总台的屋内,年仅16岁的报务员苏采青,准时打开电台,准备对接来自上海的隐蔽战线上的同志发来的电文. 虽然未见过面,也不知对方是谁,但苏采青与上海的这位地下党同 ...

  • 1948年12月30日,国民党特务们悄悄...

    1948年12月30日,国民党特务们悄悄地包围了上海的一座居民楼,楼上住的正是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同志,他正在用秘密电台发送重要情报,李白的夫人听到外面有动静,立刻协助李白拆除了发报机,特务破门而入以 ...

  • 谁是杀害李白烈士的主谋

    章慧敏 作者:章慧敏 日期:2021-05-26 1.李白烈士故居弄堂大门 一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让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位名叫李侠的秘密电台的战士.身在虎穴,他不畏艰险,与特务的侦查电台 ...

  • 【图文】电波不逝,信念永存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李白的事迹, 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报机摁钮敲出的这一句话, 让我们记了很多年. 63年后, ...

  • 黄渡路107弄亚西亚里李白烈士故居

    黄渡路107弄亚细亚里李白烈士故居位于四川北路的黄渡路西侧,弄堂口一侧由陈云题词"李白烈士故居"一侧由市人民政府立石牌"李白烈士故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整条 ...

  • 罗兰之声||《在李白故居》作者:杨平 画家:龚才德 朗诵:罗兰

    ↑点击上方"罗兰之声"订阅 画家龚才德先生作品 在李白故居 作者:杨平    画家:龚才德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在广场上,您用一首首诗 迎接我们 这种仪式独特而隆重 这种 ...

  • 访湘潭齐白石故居

    朝圣艺术大师齐白石湘潭故居,是我一直以来的最大心愿,也是我想探究白石老人如何从懵懂少年自学成才到成长为一代大师心路的起步历程.2021年4月30日,我有幸应邀出席湘潭齐白石纪念馆举办的一个书画联展活动 ...

  • 秋雨中踏访歌德故居

    又是一个秋雨中的上午,我在歌德故居前留影,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但远不止此,还领略了一个"诗与思想的民族"背后所潜藏的文化意识的自觉. 秋雨中踏访歌德故居 撰文/颜光明 说来也有点 ...

  • 【原创】内蒙古|小楼听春雨:访林觉民冰心故居有感(外一首)

    原创作者:谢小英|内蒙古阿拉善盟 访林觉民冰心故居有感 平常屋宇众称奇,殊伟频生客攘熙.血荐轩辕推旧制,凛然就义赋书辞.桔灯指路拼全力,春水滋心润大旗.林谢堂前开玉树,流芳百世总相宜.注:" ...

  • 唐木(革命烈士)故居

    革命烈士唐木故居 --立群 唐木(革命烈士)故居位于广东省罗定市素龙街道凤塘村大岭脚自然村.该故居是凤塘村党总支部党员教育基地.凤塘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凤塘村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唐木,1901年出生 ...

  • 李白故居——青莲古镇

    返回江油已是华灯初上,伙伴们均表示乘车累了,不愿出去.我看地图,离江边只有一公里,于是自己出去溜哒. 正是四月天气,温度舒适.江景宜人,本应热闹繁华的江边却因为yi情人寂寥寥! 此刻,是无需戴口罩的, ...

  • 文化寻访之温州寻访篇(一)三访徐规故居

    缘起 由于近2年温州地方上大拆大建,特别是市区和平阳县的大规模拆违.很多名人故居和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温州的人文历史上溯人文始祖驺摇,虽然起步于秦汉之际,但放眼整个温州地区又能见到石棚墓这样的可以追溯周 ...

  • 《新京都文艺》作者:高静《访南浔张静江故居》(外一首)总618期③2020年334期③

    访南浔张静江故居 作者:高静(璇月舞) 入门不拜相,直取风云堂. 忠子以节报,群公时运当, 家国无重价,经济挺豪梁. 亲炙于薪火,后世名显扬. 看戏 作者:高静(璇月舞) 一部精编大戏开,我方唱罢你登 ...

  • 访小平故居

    访小平故居 访小平故居 作者:逍遥客 七一深红色, 欣然向广安. 初衷尤复敬, 使命更宜看. 协和山依旧, 中华道已宽. 故人西逐去, 庭院影还端. 事迹分明正, 家花寂寞残. 无心观政绩, 记忆在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