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圣童,成年后是清官,战地百姓尽情讴歌这位太守
在古代的史料文献以及文学作品之中,有个地名的出现,就会让人感到血腥和寒冷,那就是渔阳。那是在燕昭王时设立的郡治,位于今天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附近。长期以来,这里都是北方的边地,因此,关于渔阳的诗词众多,几乎成为了征戍之地的代名词。
就是如此,边地的戍守将士,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的长城;边地的百姓,成为了最艰难的民众。《渔阳老妇歌》开篇就是“渔阳老妇白发多,去年归自斡难河。”渔阳百姓的苦,不仅仅是条件恶劣,更在于时刻有刀兵之灾。然而,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代,他们迎来了一段好时光。
其实,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情况与西汉初年极为相似。虽然刘秀兵不血刃平定天下,但国力的凋敝,战乱的摧残,让东汉政权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刘秀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尽量减少冲突。只不过,游牧民族在膘肥马壮的时候要来劫掠,在食不果腹的时候也要来哄抢,实在是太难招架。
直到公元34年,一位文武全才的太守来到渔阳,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他叫做张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的孙子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
张堪出身于南阳大族,很小就成为了孤儿,但他做出了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他将父亲留下的百万遗产,都转手送给了堂侄,自己则远游拜师学文。在长安时,因为品德高尚,文采风流,被人成为“圣童”。被称呼为“神童”的人很多,“圣童”这个称号,小珏遍观史书,也只有同为东汉的循吏任延、药王孙思邈,张堪则是第一个获此惊人赞誉的。
刘秀还是普通布衣时,就见过张堪,而且还夸奖这个少年的学识。由于年纪太小,张堪错过了在刘秀身边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但是,张堪却在东汉建立之后,被刘秀器重,屡次升迁。两汉讲究战功,文人出身的张堪真正扬名,还是在他奉命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的战斗中。
当张堪率领七千骑兵赶到战场与武汉会合时,吴汉军中的粮草已经不足七日,军心涣散,人心思退。张堪立即面见吴汉,说服主帅不要退兵,并定下了速战速决的策略。最后,也就是吴汉按照张堪之计,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剑斩公孙述。
打败公孙述之后,张堪获得的珠宝辎重不计其数,十辈子也花不完。然而张堪却一一登记入册,不取分毫,返京复命的时候仅仅乘坐一辆破车而已。这让刘秀大为感慨,更加器重。又经过几年的考察,刘秀终于将张堪任命为渔阳太守,放在最重要的岗位上。
天知道边地太守有多难当,尤其是在东汉刚刚建立的年代。然而,张堪却尽职尽责,交出了一张极为精彩的答卷。他曾经率领数千骑兵,一举打败匈奴万骑的进攻,从而奠定了渔阳堡垒的地位。北方游牧民族,都将渔阳作为畏途,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对内,张堪亲自带领士兵巡逻,严查可疑人等,肃清当地的流寇和奸细,让百姓真正松了口气。他还动员百姓,在狐奴县开辟了八千多顷良田,这让吃不饱的边城百姓,逐渐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张堪镇守渔阳八年,获得了史家盛赞的“渔阳惠政”。但是,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当地老百姓甚至编写了民谣《两岐歌》赞颂他:
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这首民谣的意思是,桑树繁茂没有旁枝,麦子在丰收时结双穗,张君在此为政,让我们乐不可支。后来人们将麦结两穗形容吏治清明,乐不可支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
可惜的是,就在刘秀要征召张堪入京的时候,张堪却不幸病逝。不过,这位清官、廉吏虽然离去,却让清明之风永存,成就了史书赞不绝口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