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现此文物时,激动地跳了起来,精美造型诉说当年的爱情

在我们的印象中,考古的重大发现,往往是在王侯将相的陵墓中得到的。这也难怪,封建社会中,两极分化太过严重。统治阶级几乎垄断了所有的资源,普通百姓只能艰难度日,又怎么可能珍藏有什么重要文物?然而,在江苏省的五峰山的明朝进士张安晚及其一妻三妾墓葬群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切。

那是在1954年的时候,某部队正准备在五峰山修建训练基地,不小心却挖出了张安晚的墓葬。考古专家闻讯赶来的时候,发现墓葬保存得比较完好。但是,张安晚这个人,其实就是和普通的你我一样,在历史上并没有大书特书的地方。除了考上了进士,是人生的辉煌顶点外,从墓志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相当平淡。

因此,在张安晚的墓葬之中,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稀疏平常,都是一些老百姓过日子的器皿以及读书人的文房四宝之类,并不足为奇。然而,在清点张安晚的一个小妾墓葬时,一件精美绝伦的陪葬品,让专家几乎跳了起来:这足以改变我们对明朝的印象。

区区一个小妾而已,到底能拥有什么物品,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专家也如此失态呢?这还真不怪现场工作人员激动,因为这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确实异常精美,巧夺天工,被认为是镇馆之宝。

这件物品,专家将其定名为“银托金蝉玉叶发簪”,一般也俗称为“金蝉玉叶”。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那只金光闪闪的蝉,它身子微微侧倾,做出展翅欲飞的姿态。特别是它的三对足,后足抬起,前足微翘,明代工匠们巧妙地抓住了蝉在腾飞一瞬间的姿态。

而且,这只金蝉被雕琢得纤毫毕现。无论是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是仅有0.2毫米厚度的蝉翼,或者是贪婪的嘴巴,都是那么逼真。如果不是颜色问题,我们很可能会以假乱真。这说明,工匠们在通长为2.4厘米,宽0.8厘米的方寸之地,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方式,这才让它如此惊艳。

金蝉的立足之处,是一片洁白的树叶,材质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在整体上来看,这是一个配件,但如果单独拿出来,它并不比任何玉器逊色。玉匠们使用了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方式,打造了玉叶的主枝细脉,让它富有很强的层次感。甚至连玉叶的棱角之处,也被打磨得光润无比,细腻油滑,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这件文物是做什么用的呢?如果现在来看是有些困惑,其实出土的时候,它还有一件银花托,做得也是巧夺天工,正好在叶片与金蝉的中间,是作为发簪使用的。

发簪作为女性的陪葬品,并不奇怪,但这件文物因为太过优美,造型又如此独特,引来了很大的关注。要知道,张安晚也是普通的书生,并不宽裕,自己和其它几位妻妾的随葬品也不多,为什么这名小妾却拥有如此奢华精致的物品呢?

古人将金蝉作为陪葬品,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蝉又称为知了,幼虫生活在土里,成年后破土而出,这让古人误以为它是重生的。所以,蝉经常被冥器,作为生者对于死去亲人的祝福。

另外,就这件文物来说,还有一重寓意。因为治疗的“知”和“枝”发音十分相似,“金蝉玉叶”也有了“金枝玉叶”的意思。这个小妾,生前肯定是很受张安晚的喜爱,可惜身份只是妾,这在古代是上不了台面的。张安晚一定是爱之甚切,不惜重金打造了这样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告别之用,也希望小妾在来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大家闺秀、金枝玉叶。

除此之外,专家激动的最重要理由是,它打破了我们长久以往对于明朝玉器的看法。一般认为,明朝的玉器制作在工艺上远不如唐宋时期那么精致,出现了明显的倒退,所制作的产品粗大笨重,因此被称为“粗大明”。但这件文物的发现,告诉我们明朝工匠也具备顶级的技艺,也可以做出精美绝伦的产品。至于说大部分玉器的做工并不细致,那只不过是当时粗犷豪放的审美情趣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