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歌妓题诗,前两句毫无新意,后两句引得全场喝彩
说起苏轼,我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豪放词作,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张嘴就来。其实,如果我们翻阅苏轼的词集,会发现大部分作品依然是婉约词,而且还有不少是专为歌妓所写的。婉约词多,还可以用时代风气来解释,歌妓词多,又是为什呢?
其实,这还是脱离不了当时的文人风气。唐宋时期,歌妓是底层的穷苦百姓,主要是卖艺为生。文人士大夫无论是贫贱还是显达,都有狎妓的风气。苏轼性格豪放,据说有宴必到,有歌必听,绝对不做道貌岸的伪君子。而且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歌妓们的深切同情,看不见任何轻浮浅薄的举动,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在当时,许多歌妓们都希望能在宴会之上,得到苏轼的作品。只要苏轼褒扬一番,就能名气大作,门庭若市,或者能够脱籍从良。天下瞩目的文豪,就有这样的号召力。哪怕是被贬至黄州时,也是如此。
“乌台诗案”是苏轼的最低谷,也是命运的转折点,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权无职,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四年后,朝廷重新启用他去汝州就职,人生终于看到了曙光。
苏轼被贬时,昔日许多亲朋好友都躲之不及,这也让一向乐观的他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不过,离开黄州又是一个新起点,还是有人为苏轼准备了宴会。席间,就有一位叫李琪的女子忐忑不安,她也想请苏轼为自己作词,从此名满江湖,独占花魁。
然而,苏轼在黄州时,参加的宴会次数屈指可数,所以李琪与苏轼并不熟识。她弄不清苏轼的脾气,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怯生生地提出了请求。苏轼看着如花似玉的李琪,也没有推迟,微微一笑,写下了两句诗: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苏轼一旦动笔,马上就有人围观。可是,当写完这两句后,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哑口无言。他们不敢赞美,因为这两句诗实在太平淡无奇了,完全不像是大文豪的手笔。苏轼看到众人的态度,随手将笔一扔,只顾喝酒聊天。
当场最着急的还是李琪,苏轼的这两句诗写得不出奇不要紧,关键是在言语之中把她看得很低。这两句诗说苏轼呆在黄州四年,居然没有见过李琪,这不是说李琪没有名气,也没有姿色,入不了苏轼的法眼吗?
如果宴会散去,这两句诗流入民间,李琪马上会成为笑柄。想到这里,她顾不着伤心,只能再次走到苏轼的前面,跪下来请求再写一首。苏轼又是一笑,并没有重新动笔,而是添了两句,将全诗写完了: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后两句虽然文辞不华丽,却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盘活了整首诗。在这里,苏轼用了杜甫作诗不写海棠的典故。杜甫作诗很多,在四川生活的时间很长,却并没有写过当地盛放的海棠花。有人分析这是因为杜甫的母亲名字中有“海棠”二字,他为了避讳不写海棠诗。典故自是如此,但苏轼却巧妙用起来,让人感觉李琪就如同海棠般美丽,让诗圣也不敢轻易下笔,生怕写得不好。
这首诗从头看到尾,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句平淡无奇,后两句曲径通幽,让人拍案叫绝。这首诗在当时没有命名,后人给她取了《赠李琪》的名字。其实,小珏看来,苏轼故意采用这种写作手法,是符合当时心境的。
苏轼蛰居黄州时,是人生最不如意时,这就如同诗的前半句,也如同刚刚听到前半句的李琪。现在朝廷重新启用他,这又如同后半句,风格陡变,让人猝不及防。苏轼就是借此写出了自己这几年的心境,与其说是赠送给李琪的,还不如是写给自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