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印记 五则
高石港一个曾经繁华的水码头。 宿松县大河的出水口在河西山麓的水口山,旧称下河口。发源于横山大岭的白杨河绕东嶽宫(庙)在沙塘坡旁的象鼻湾即今小街口东南向的乌轮庙傍注入县大河。在此汇入县大河的还有发源于潛佳山绕学宫(文庙)的秀河,三河交汇形成了一个河面开阔而平缓的深水河湾。其水在与水口山相连的大王庙山经金碧岭西绕约十里,在佐坝的柳咀和渔雁入龙湖。 历史上宿松下河口向为县城南郊的一個水陆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关口,有北有“北关”,南有“下河口”之说。自有船运、簰运起,在下河口就设有水码头。水码头是停靠船的设施,相传下河口水码头是取金碧岭和南台山的红砂石加工成大块条石砌垒成的。因用石块砌的泊船码头,既坚实而又高,故因名“高石港”。 苍海桑田,随着县大河的多次截直西移和白杨河的截直东移,如今下河口的实际位置也已从鸟轮庙东侧向西南下移了约一里多路,白杨河与县大河两水改在金钟山和与水口山相连的大王庙山蔍交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方便快捷的汽车等陆上交通运输已逐步取代了内湖、内河的水上运输。曾经闻名遐迩的高石港,失却往日的光辉,现只能随历史的烟云留在记忆中,成为地名印记。但他所承载和见证的是宿松很大的一部份人文地理和社会发展史。
在宿松县城西翠眉山群峦山峰中,有一山峰叫小庐山,与江西九江的庐山同名。因宿松庐、驴谐音,故人们就把小庐山叫小驴山了,又因驴骊的同音,故后来人们又把驴山叫骊山了。今正在开发中的骊山生活小区之名也因此演变而名。 小庐山之名始于唐朝末年,因时宿松县令闾邱之子闾邱大方不愿在朝廷为官,便在九江庐山修炼,最后在庐山“骑白鹤上青天”修炼成仙。闾邱大方修道于九江庐山,期间每当回宿松时,又修炼于翠眉山附近的一个神秘小山上。因这山曾是春秋时三让皇位的吴国王储吴季扎在云游至有吴头楚尾之称的宿松后,不久在龙山脚下的居地,脱其衣冠隐约而去,后又传有其后裔吴瘦公选定在龙山附近的翠眉山的一个小山上,自博茅庵修练成仙的地方。因无名小山曾先后有两位仙人修道于此,故小庐山又有仙山之称。
昔日宿松的桃花潭在今孚玉镇马鞍的翠眉山麓(西来庵近处)。东岸自城西县大河河堤起经东山、九姑庙、城西畈(今第一城居民区)、平浪王庙(又名杨四庙,即今县二中处)至高石港的约十里的河堤上,栽有桃树和杨柳,故有十里桃源之称,而连接上游的河湾深潭则称桃花潭。 县大河的二郎河段水流至翠眉山麓时,有一个落差形成了一个深潭,此处山矶三面环水,涨水季节可停船,为县大河的上河口。仓桑巨变,随着河道的不断地改道,沿河西山麓西迁,今桃花潭和十里桃花源河堤已不复存在。
八里江实为长江中游宿松境内从汇口的牌湾(或说桑洛洲的上端)至套口小孤山的江面距离。 八里江的上游界于宿松县汇口与湖北省黄梅县的小池地区,南岸处江西省湖口县石钟山麓的鄱阳湖出口处。鄱阳湖出口水流和九江寻阳江出口的水流均分别在附近汇入长江,水流不停地向北挤压推进,使长江北岸的河道不时改道变迁,江面变阔,还有大量的泥沙也沉积於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江心沙洲,这个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桑洛洲。向北推进的水面形成了一个内进的避风港湾,是一个良好的水陆码头,即今天的簰湾。 为什么只从簰湾到小孤山的一段江才称江呢?是因为小孤山有海门天柱之称,且山麓有实为急水旋窝的海眼,民间俗说海到这里为止,江海以此为界,即小孤山以上水面称江,以下水面称海了。海与海相通相连,所以南宋时,被以后尊为海神的福建蒲田眉公岛上的林默娘在海上遇难后的尸浮才能飘至此。
凿山以北含今五里乡的牌楼、太子庙等相连的一片群山统称北山。北山蔍东汉时起有一条自湖北黄州经蕲春、黄梅及安徽宿松的五里墩、马塘、长岭铺、高岭(铺)和太湖的桃铺、新仓再到怀宁石牌的官牌,为一重要的交通要道。沿古驿道的北山段有上马墩、洗马塘、盘龙里等胜迹。 相传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与清军主将多隆阿和湘军在三河、桐城、高河埠等的几次大战后,从怀宁石牌、太湖徐家桥一路向宿松进击,途中又遭捻军从太湖县方向的阻击,陈玉成因长期的连续指挥作战,已是人瘦马倦了,便决定在宿松县城之东约十里的今长铺镇的松塘岭集结整休,将士们在松塘岭一清水塘为马洗涮、饮水、喂料,士气大振,这塘后来就因名叫洗马塘,简称马塘,从此马塘也便成为北山松塘岭的一个地域名了,且沿续至今。 按地理风水,北山上连严恭山,下连凿山为同一脉源。明朝嘉靖年间,时任宿松县教谕的段克聪系江西临川人,取宿松长铺汪家咀一汪氏女子为妻,便落户于松,为宿松段氏一世祖。至清咸丰末年,有凉亭河东门山、枫香驿的段氏后裔,时任浙江巡抚的段光清之子,江苏徐州漕盐驿兵备道段喆(俗称段大麻子)于清光绪年初,在其始祖发祥之地的长铺松塘岭购地一片,建城堡式的泽居,号“盘龙里”,通称北山段家。盘龙里因围城墙墙基采用坚硬的大石条构建而成,因名石头城。又因盘龙里别墅建筑呈四方型,故又曰“四方城”。盘龙里建筑,门楼墙堞、亭台楼宇交相掩映、规模宏伟、气派非凡。坚实的城墙上有炮眼,了望窗孔。城内布局严谨、有团勇把守。东山亭、驷马门、阳抱轩为里之几处标志性建筑,壮观、精巧、华丽。 东山亭,在里之门前,为进出的必经之道。亭壁上嵌有“圣旨”及大理石雕刻,有双龙拱日等图案,亭内悬御赐“乐善好施”匾额。有段喆亲书亭联曰:
驷马门,为里之正门,古代官富有四马之车,或一车套四马。驷马门,喻里主人勉励子孙后代能够繁荣昌盛。段喆驷马门题联:
在里之西侧,建有取面对“阳抱岭”(地名)的阳抱轩。轩有段哲书联:
民国三年(1914年)段喆之孙段斌以盘龙里私宅创办宿松第一所私立北山中学,中学有国文教师吴蕴玉题“北门多学士,山国育英才”之大门联。抗日战争时,因该校师生反日情绪高涨,1941年在北山中学遭日军飞机滥炸,仅存部分建筑,令人悲哀。可惜的是作为北山标志的盘龙里残存的各种古老而精美的建筑石刻、石雕,近年也被县内文物贩子盗卖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