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六经经典脉诊流程

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间阴阳气的变化,人体的各种变化是因为人体的阴阳气的变化。天地间正常的阴阳变化是春夏阳气微盛,秋冬阴气微盛;人体正常的阴阳变化是顺应天地的变化,春夏人体的阳气微盛,秋冬人体的阴气微盛。当人体的气被邪气干扰,不能够顺应天地的变化,便产生疾病。
人体正常的脉象
为了更好地体会人体,我们从脉象的变化来体会人体气在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反应。正常情况下人的脉象是从中间向外扩充的力与血管收缩的力差不多大左右手“关前一分”的力量也差不多寸、关、尺的大小也差不多,春夏血管收缩力微微增大,左手关前一分微微大于右手关前一分;秋冬血管的扩充力微微增大,右手关前一分微微大于左手关前一分。这说明人体与天地同步,能够充分地与天地相合,能够得到天地的滋养,虽偶有小疾必自愈。若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心态上处于恬淡虚无,身体上符合四时养生。身体本身有觉察力,一旦离开了道能够迅速地觉察,并且充满智慧地去调整自己,以使体内和周围的事物都处于和谐的状态。
太阳病:人迎二盛,脉力浮(脉象浮)

当人体感受风寒后,风寒首先会使血管收缩的力量增强,继之引起血管的扩充力量也增强,以收缩力量增强为主。

感受风寒的太阳病的特点:脉搏最强有力的点位于脉管表层。因为内里向外扩充的力量也随之增强,故表层呈气血较多的宽大象,脉管表层或紧或缓。所以太阳病的脉象特点是:脉力浮,同时人迎气口脉为人迎二盛。

阳明病:人迎三盛,脉力中(脉象大)
人体总是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当感受风寒几日后,血管内外的力量会发生变化:或因为被激惹的向外扩充的力量增强,冲破了血管收缩力的束缚,表现为阳明病;或因为表层的收缩力进一步深入,压制了内里向外扩充的力量,表现为少阳病
阳明病的脉象特点: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且呈奋力向外扩充的大象,同时人迎气口脉为人迎三盛,人在感受热邪时亦是此象。
少阳病:人迎一盛,脉力中(脉象弦郁)
少阳病的脉象特点: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且呈不能够扩张的弦郁象,同时人迎气口脉为人迎一盛,人在情志不畅时亦是此象。
太阴病:气口三盛,脉力浮(脉象浮缓)
盛极必衰,此天地之常理,人体处于阳明病状态时,血管向外扩充力较强,长久下去,扩充之力疲乏,就表现出相对而言收缩之力微强之象,此即太阴病。
太阴病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表层,且呈软弱无力的缓象,故太阴病脉浮缓,同时人迎气口脉为气口三盛,人在刚开始劳累过度时亦是此象。
少阴病:气口二盛,脉力浮(脉象微细)
人体进一步虚弱后,内里的扩充之力越来越弱,相比而言表层的收缩力慢慢变强,整体气血越来越虚衰,此即少阴病。
少阴病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表层,且呈现微细象,故少阴病脉微细,同时人迎气口脉为气口二盛,人在虚寒的状态亦是此象。
厥阴病:气口一盛,脉力中(脉象细急)
随着进一步的虚弱,表层的收缩力会入里,而内里的扩充开始蓄积,此即厥阴病。
厥阴病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且呈现攻冲的急象,同时人迎气口脉为气口一盛。
大部分情况下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不是位于脉管的表层,就是位于脉管的中央。如果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底部,或者只有一部脉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底部,说明病邪深入脏腑,气血壅滞于某一脏腑,需要在守住六经的前提下治疗脏腑。
总结一下,按照经典的诊脉流程:
首先,用人迎气口脉客观公正地诊断出六经病。
其次,将这个结果先放一下,进一步去验证:找到寸、关、尺脉搏搏动最明显的一部脉,在这个位置举按,客观公正地感受指下脉搏的变化。
如果脉搏的最有力点位于脉管的表层,就有可能是太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如果脉搏的最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就有可能是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
太阳病脉浮;太阴病脉浮缓;少阴病脉浮而微细;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厥阴病脉急。
再次,将寸关尺脉象摸一下,看三部脉是否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客观公正,心必需安静下来,不能用大脑去强制思考,对脉象进行暗示。摸脉不是用头脑去测量脉,而是用取象比类的心去感受脉,所以我们得到的不是脉的各个数据,而是脉的象。
如果两种诊脉方法人迎气口诊法与脉力诊法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诊断是正确的。
极个别情况下会出现两种脉无论如何就是不相符的情况,这种情况只有可能发生在阳病的合病状态。如果是合病,三部脉举按的最强有力点不一致(如太阳阳明合病最常见到的脉象特点:关以前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表层,关以后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
脉诊确定了六经病之后,还需要进一步通过病人的面色与表现的证来进一步验证诊断,才可以客观公正地诊断人体气的六经状态。
明确而真实的诊断是取得稳定疗效的前提。如果能够多采用几种真实的验证方法,治疗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经言:“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用三种以上的独立诊法反复验证以确定人体当下的气的状态,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明医。
在临证时,无论疾病表现得多复杂,只要守住六经,顺应着人的气处于不同六经状态的真实欲求,引导人体的气回归阴阳匀平,如此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虽然不可能做到每个病人都治好,但是可以尽量做到所开的处方对每一个病人都是良性的引导。
本文摘自《仲景理法》,作者王伟。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文摘自《仲景理法》,作者:王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本文由王伟老师原创首发于“灵素真要”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脉诊笔记(十三)

    脉象八要素: 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 (一).脉位 概念: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深浅)和长度(长短). 正常: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病脉:脉位表浅者为浮 ...

  • 《百日学中医诊断》2.6.1. 切 诊 之 方 法

    切诊(二) 3.平脉 平脉即正常 人的脉象.特点是从容和缀,每分钟 72 次左右,节律一致,并具有'胃.神.根三个特点.胃指脉搏有徐和之象,神与胃的脲博象相似,根是指脉搏沉取应指有力.虽然昼夜四季.气 ...

  • 学术 | 《伤寒论》的六经经典脉诊流程

    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间阴阳气的变化,人体的各种变化是因为人体的阴阳气的变化.天地间正常的阴阳变化是春夏阳气微盛,秋冬阴气微盛:人体正常的阴阳变化是顺应天地的变化,春夏人体的阳气微盛,秋冬人体的阴气 ...

  • 被遗忘的中医经典脉诊:浮中按沉,三部十二候,临证必读。

    仲景中医师承学堂 诊脉必须测定浮.中.按.沉四部 一般诊脉皆以浮.中.沉三部来定病在表或半表半里或里.先父根据他的经验认为:诊脉定位应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这样能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浮以 ...

  • 《伤寒论》趺阳脉诊脾胃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日关格." 这一条论脾胃阴阳失调,导致关格的脉证.这跟寸口脉浮而大是相对的.趺阳是中焦脾胃,直接反应了脾胃阴阳不和.但是现在很多 ...

  • 神奇的脉诊,揭秘《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的玄机

    有人说,学中医靠悟性,此话或许不假,比如中医四诊之一的脉诊,一直有"脉理浩繁,切循不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其难易程度昭然若揭,脉诊中蕴含的点点玄机,若非用心去领悟它,又怎 ...

  • 中医脉诊必备口诀「经典好文」

    中医脉诊必备口诀!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 (濡.革.洪.微.散) 沉含四脉重方得 (伏.细.牢.弱) 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 ...

  • 经典中医里被遗忘的宝藏———传统脉诊带你去寻宝

       经典中医里被遗忘的宝藏------                              传统脉诊带您去寻宝 大家好!今天在做这个讲座之前先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 仲景经方:《伤寒论》脉诊如何运用?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 ...

  • 10寸口脉操作三步易演伤寒论脉诊舌诊公开课

    10寸口脉操作三步易演伤寒论脉诊舌诊公开课

  • 9正常舌病舌易演伤寒论脉诊舌诊公开课

    9正常舌病舌易演伤寒论脉诊舌诊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