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使营养物质从粪便中排出,以致营养缺乏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以脂肪吸收障碍最为突出。

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排便质稀量多色淡,呈油脂状或泡沫样,大便恶臭,伴腹胀腹痛,消瘦乏力,手足抽搐,感觉异常,贫血发热肢体水肿,夜尿增多甚至引起骨软化病舌炎,口角炎脚气病,粗燥病,夜盲症,出血倾向等营养不良的病症。

脂肪吸收试验,D-木糖吸收试验胰外分泌功能检査,小肠钡餐检査,小肠镜及病理活检,有助于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诊断。

本综合征可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胰腺纤维囊肿,原发性胰腺萎缩,胰腺广泛切除后,胰腺结石,肝硬化,肝外胆管梗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冬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等多种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常用营养药(如补充维生素的21金维他等)及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等等)但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故有越来越多的医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毒副作用更小的包括中医中药在内的传统医学疗法。

中医认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属中医“虚劳”、“虚损”、“脾瘘”范畴。多因胃肠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导致长期厌食,久泻,终而引起脾气痿弱,肾气受损精气匮乏,整个机体失充营养的虚损病症,病位在脾,胃,肾,病性以虚为主。我们将其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血亏,脾虚湿困,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四型施治,获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脾虚血亏型

症见久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养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党参,生黄芪,炒白术,茯苓,扁豆,山药,木香,砂仁,莲子,鸡内金,肉豆蔻,黄精,苡仁,石榴皮,炒枳壳,焦三仙,生姜,大枣,制首乌。

2.脾虚湿困型

症见: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用:苍白二陈汤化裁。

处方:苍术、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砂仁、炒苡仁、炒扁豆、党参、泽泻、猪苓、大腹皮、炒二芽,枳实。

3.脾胃虚寒型

症见长期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如油状,脘腹胀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食纳呆滞,畏寒肢冷,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或见水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汤加味。

处方:高良姜,香附,炒白术,黄芪,干姜,党参,炙甘草,炒苡仁,炒扁豆,砂仁,藿香,二芽,枳壳。

4.脾肾阳虚型

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腹鸣腹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用:自拟愈肠煎。

处方:石榴皮、苡仁米,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诃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乌药,沉香,肉桂,小茴香,扁豆,大腹皮,二芽。

5.脾虚胃热型

症状:腹泻,腹痛,泻下物黄如糊状,粪中多油脂,以水冲之可见油脂浮漂于上,多因进食面粉、面筋而诱发,纳谷不香,口红,苔花剥,脉虚数。

治法:健脾清胃止泻。

方药:白术安胃汤加减。

处方:白术15克,茯苓20克,白扁豆40克,五味子10克,乌梅15克,川黄连6克。车前子15克,甘草6克,炮姜3克。

加减:邪热内迫胃腑而不食或食人即吐者,可加黄芩10克,竹茹15克。

生疮、口臭、胸中烦热者合用泻黄散。

有心下痞满呕逆,舌苔黄腻,大便清稀者,可用半夏泻心汤6.肝郁脾虚型

症状:腹泻,腹痛,每因情感因素诱发或加重,胁胀胁痛,情感抑郁,纳差呕恶口干苦,大便稀溏或如油脂,量多恶臭,解而不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或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8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枳壳15克,佛手12克,木香10克,甘草6克。

加减:若气郁化热,心烦易怒,口千苦者,加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湿盛者加苍术10克,白豆蔻6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