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腾笼换鸟:黄埔“科创新城”即将起飞?

近期,《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刷爆各大媒体,其中不乏房产媒体的身影,仿佛中国智造中心已经呼之欲出了。

科学城乃至黄埔的发展潜力之大毋庸置疑,但利好的全面兑现其实还为时尚早。黄埔君看惯了城市规划所带来的楼市“震动”,在这里对“买房看未来”的观点也不予置评。

广州科学城未来鸟瞰效果图

今天,我们来聊聊黄埔这么多建设规划背后所下的一盘大棋——产业的转型升级。总的来说,黄埔区走的是主流的思路,即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从工业区转型为科创新城。

客观而言,黄埔区完全有实力、有条件转型为科创新城;只是以现状来看仍然挑战重重,后续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工业区摇身变“凤凰”

黄埔采用“五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区府门前挂着好几个牌子,其中“广州高新区”的牌子,仿佛透着一股科创气息。然而,老广州人眼里的萝岗、云埔、永和等地,其实就是郊外的工业区。

LG Display广州OLED项目,钟小坚/摄

长期以来,黄埔、萝岗的产业形态带着浓厚的工业色彩。然而,以工业起家的开发模式,也为新黄埔区奠定了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等领跑全市的地位,过往的“原始累积”正是支撑如今产业升级的“底子”。就目前而言,黄埔打造科创新城具备三大优势。

1.财政优势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主要看GDP,但财政收入、财政八项支出等指标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影响更大。姑且不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就说产业升级中的科研、孵化本身就是“砸钱”的活动。

广州开发区创建30多年来,大量的企业入驻、汇聚,丰厚的税收使得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提升。2019年,黄埔区的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财政八项支出均位居全市第一。其实,原萝岗区时期的财政收入就已领跑全市,新黄埔成立后这几年也不例外。

2019年广州部分行政区财政收入

同时,黄埔区对科创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据悉,2020年黄埔区的财政科技投入已超100亿元,“十四五”时期还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将超过6%。雄厚的财政收入,将为黄埔区的产业升级和科创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土地优势

作为城市新区,黄埔区的建设用地面积远高于天河、越秀等老城区,能为大量的科研院所、孵化器提供落户用地。

广州开发区孵化器实景图

一方面,萝岗原本就是近郊,长岭居、知识城等地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即使是科学城周边也不乏建设用地。这些土地既能建设住宅和市政配套,也可引进产业园、企业总部和科研平台。

另一方面,旧改带来了大面积的土地翻新,一些旧改项目能匀出部分土地用于建设写字楼、科创园,比如姬堂社区的湾区科创走廊1号、萝峰旧改的香雪大道创新创业走廊等。

姬堂社区湾区科创走廊1号效果图

3.政策优势

有钱有地,在招商引资和科研扶持政策上就有底气。近些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持续出台了各种“10条”政策,并不断调整优化,比如黄金10条2.0版、美玉10条2.0版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简单来讲,黄埔区对科研院所、孵化器的政策支持很实在,一是通过低廉地价、限定竞拍条件等方式,让企业和机构能建设科研、办公场所;二是对科研设备的购进、项目的推进、成果的转化等等给予资金补贴。

黄埔先进材料研究所

此外,科研机构需要人才,人才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全国各城市的人才竞赛早已白热化。黄埔区的产业升级离不开高层次人才,人才政策自然也很给力,比如降低落户门槛、购房补贴、项目专属扶持等等,目前的旧改大局也与“抢人大战”密切相关,黄埔君之前也做过解读:《旧改拉开“抢人大战”序幕,一文读懂黄埔旧改大局观

有钱、有地、有政策,靠着三大优势,黄埔区的科创发展已是成果斐然,全区已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家,集聚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仅2019年以来,全省认定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就有2/3落户黄埔。

中科院项目落户黄埔的相关报道

然而,以黄埔的现状来说,还不能称为“科创新城”,因为黄埔的城市化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所谓“科创新城”,不是简单地集聚科创企业和研究院所,它追求的是产业、科技和城市的全方位发展,即高度的产城融合,新城不仅要“宜产宜科研”,还要宜居。

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向来不易,产业结构需要重新布局,区域功能需要重新定位,从制定规划到最终转型成功,周期长且挑战重重。

1.老旧工业“难退”

大部分老旧工业指的是工厂,黄埔区的工厂星罗棋布,比如科学城开创大道附近也是工厂和住宅“相依相偎”;此外,还有永和、云埔等较大规模的工业区,以及饱受诟病的广石化、广汽本田等大工厂;这些年来,在领导留言板上经常可以看到黄埔街坊对工厂污染问题的投诉。

领导留言板的工厂污染投诉

对此,黄埔主要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清退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比如通过广清、广梅合作的方式迁移工厂;二是提高企业落户门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科技含量产业,规避粗放式产业的入驻。

当然,清退老旧工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于黄埔区而言,很多工业企业是立区之本,影响着GDP、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贸然清退所有工厂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短期内大工厂很难搬离。比如广石化、广汽本田都是纳税大户,广石化之所以这么多年尚未搬迁,主要也是因为搬迁难度过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广石化航拍图

刚引入的高新科技产业尚未能为经济做贡献,还得持续投入建设成本,此时若将老旧工业一次性清退,既不现实也不可行。腾笼换鸟本就是一场博弈,黄埔要权衡利益,兼顾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还得保障民生环保,确实难度不小。

2.旧改拆建耗时长

除了工厂,城市面貌也是影响科创新城建设的因素,这与黄埔的旧改息息相关——通过旧改,既能为高新科技产业腾出空间,又能吸引人才置业落户。

根据“决胜三年”的工作方案,黄埔计划到2022年底完成66个重点旧村改造项目的签约拆迁。但是,旧改涉及的利害关系盘根错节,拆迁签约通常耗时不菲,比如文冲旧改就已超十年,最近才得以将钉子户拆除。

文冲旧改钉子户拆除现场

即使拆迁签约完成,后续回迁房、公建配套等的建设都需要时间,体量大的项目还得滚动开发。在此过程中,即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经受住考验,大面积的建设施工,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总之,旧改周期普遍较长,动辄十年,这也是打造科创新城的一个挑战。

3.城市配套建设缓慢

科创新城想要宜居、宜产,城市的各项功能性配套必不可缺,随着黄埔常住居民的增长和高新企业的入驻,城市配套亟需进一步完善。

然而,长期以来黄埔的教育、医疗、交通等都落后于主城区,目前的城市配套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比如交通方面的缺陷,之前黄埔君也分析过:《交通涅槃再造,黄埔存在感可比肩天河?》,缺少来往主城区的主干道、路网稀疏、地铁线路少、高峰期拥堵……交通缺陷既影响居民通勤,也不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黄埔区拥堵车流,摄/缪强

有些街坊可能会嘲笑笔者:“黄埔已经有很多地铁规划,以后交通会大变样!”其实,目前很多规划只能作参考,方案确定要看市政府,动工拍板要看国家发改委,并不由黄埔决定。地铁建设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规划出台、方案调整到确定动工都绝非易事,否则23号线也不会被“鸽”了那么多年。

即便拿到动工许可,施工周期往往也令人咂舌,比如21号线在2014年2月就已获发改委批复,直到2019年底才全线建成开通,耗时超过五年。

运行中的21号线列车

总之,不管是地铁、道路等交通配套,还是教育、医疗等其他配套,黄埔区目前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后续城市配套规划的兑现也需要时间来稳步推进。

编者按

工业区转型为科创新城,破旧立新难免有阵痛。引进新型产业和科创力量只是第一步,黄埔区有实力、有条件打造科创新城,自然也能够应对好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黄埔区府及科学城实景图

影响环境的老旧工业,能清退的则清退,短期内难以搬迁的可考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以改造升级,或是与行业前沿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至于旧改建设和城市配套,已有规划的可按计划推进,尚未有规划的也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各项调研,制定合理方案。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埔区科创建设已有成果出炉,但还需再接再厉,向着百分百的科创新城前进。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街坊在文末留言参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