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古国——萧国,与秦同宗,历经夏商周,国名来自艾蒿
东南部的江淮流域多有嬴姓国,萧国是其中之一,萧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在今安徽萧县,都城在圣泉乡一带。嬴姓诸国起源于东夷鸟图腾伯益部落,《史记·秦本纪》载:“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二曰若木。”夏启继位时,伯益死,大廉继承了其父伯益的官职,而伯益的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地,成为后来徐国的始祖。本文要说的萧国,则源于大廉一支的后裔,姓氏族谱记载萧孟亏为萧国始祖,但正统史书中并没有孟亏这个人物,《史记·秦本纪》记载叫“孟戏”,当为同一人。“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大廉后裔孟戏、中衍都继承了先祖的驯鸟绝技。夏朝晚期,孟亏受到夏王宠幸,被封于萧,成为萧国始祖。
萧县圣泉乡一览
“萧”来自“肃”,“肃”脱胎于“肀(yù)”,肀即聿,同音,“聿”的甲骨文跟“尹”略同,来源于祭祀中的某些仪式行为。与“聿”相似的甲骨文还有“律”,故“律”与“肃”本义相近,同样与祭祀中的某些仪式行为有关,两则都带“彳”,有“拘束”之义,前者律以形,后者肃以心,“律”多指行为举止,肃多指仪容神态。故“肃”有庄重、严肃、肃敬之义。祭祀时多用祭草,加“艹”称“萧”,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香草,即艾蒿,也叫艾萧、蓬藁(gǎo),先秦时常用于祭祀,与茅草合称萧茅(见茅国)。《周礼·甸师》中有“祭祀,共萧茅”的记载,共,即供,催供王室祭祀所用的萧茅是甸师的职责之一。萧草不但可用于祭祀,还可药食两用,与早期萧人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萧地多产萧草,因此得名。
聿的甲骨文
夏末政治衰败,商汤兴起,萧国及时站队,与其附近兄弟国徐国一起向商称臣。商武丁时,延续了八百年的大彭国被商朝灭亡,徐国、萧国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商末,周部族兴起,商朝政局动荡,萧国、徐国再次看准时机投靠了周人。周取代商后,萧、徐按地不动,替周人镇守东南方。好景不长,周武王死后爆发了东夷之乱,萧国这次没有看清时势,参与了叛乱。东夷暴动被周公铁腕镇压后,东南部方国版图重新调整,参与暴动的小国基本被灭,萧国也未能幸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周人为了便于管理这些包括萧氏在内的前朝余孽,将他们集中迁封到鲁国附近安置加以管理。
律的甲骨文
萧国亡后,其地成为宋国萧大心的封邑,本以为萧邑从此默默无迹了,不料春秋早期宋国的一场内乱又将萧邑推上了历史舞台。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公元前682年,宋国大将南宫万奉命攻打鲁国,结果被鲁军生擒,经宋国游说,南宫万得以侥幸回国,但从此留下了败将的阴影。第二年,一次宋湣公与南宫万对弈,因琐事发生争执,宋湣公争得面红耳赤,脱口骂道:“你不过就是个鲁虏也!”南宫万性子暴躁,不堪其辱,操起棋盘砸死了宋湣公,之后一不做二不休杀光与自己政见不和的几个大臣,然后立公子游为君。宋国诸子为了保命,分别逃往萧地和亳(bó)地避难。南宫万派自己的弟弟南宫牛率兵包围亳地。
萧大心接纳了逃奔来的宋公子们,与诸公子们一起平叛。《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这年冬,萧大心与宋国诸公子们率兵击杀了南宫牛,冲入宋都王宫杀死新君游,立宋湣公之弟御说为宋君,是为桓公。萧大心在此次政变中平乱有功,被宋君册封为爵,建子姓萧国,后来再次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萧国虽是宋国附庸,但与鲁国的关系也较为友善,《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载:“萧叔朝公。”前671年,萧叔朝鲁。
古肃国城邑
春秋中期,楚国东进北伐进程日臻成熟,至楚庄王问鼎霸主之位,楚国的战车已隆隆逼向中原腹地的宋国,地处宋国东南的萧国首当其冲。《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萧溃。”前597年冬,楚国攻打萧国,宋国的华椒联合蔡人前去解围,萧国抓了楚国大臣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庄王连说:“不要杀,我退兵。”愤怒的萧人还是杀了他们。楚庄王盛怒之下一举灭了萧国。历史的进程难以阻挡小国被大国吞并的命运,但萧国执政者的策略失误加速了萧国的灭亡。
文/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