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卖错了人,卖给中国可能会不一样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进入2020年12月份以来,一个轰动性消息传开了:那就是波士顿动力机器人要卖掉了。没错,就是那个又做机器狗又做人形机器人,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获得几百万播放量的网红科技公司。在12月11日终于有了定论:韩国现代汽车将以11亿美元的价格,从软银集团收购波士顿动力80%的控股权。
11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对比一下今年其它几起科技企业的收购案件:12月Salesforce宣布收购Slack的价格是270亿美元,10月份AMD收购赛灵思的价格是350亿美元,9月份英伟达收购ARM的价格是400亿美元,8月份远程医疗公司Teladoc收购Livongo的金额是185亿美元。对比之下,波士顿动力卖掉的价格可真是够低的。
软银卖掉波士顿动力80%的控股权,看来软银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不小,家大业大的软银也缺钱了。但波士顿动力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才是问题的关键。波士顿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MIT孵化出来,2013年卖给了Google,然后2017年转手卖给了软银。多年来,波士顿动力被视为机器人产业的明星公司,通过媒体宣传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但长期不盈利确是一个大问题。根据彭博的报道,很多业内人士评价说,波士顿动力更像是一个研究机构而不是一家企业,生产着"技术光鲜亮丽但是无利可图"的机器。
但是我反倒认为,波士顿动力的未来用处大得很呢。比如人类难以进入地域的特种需求,还有战争技术的应用,波士顿动力都可以大显身手。前一段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大出风头,未来天上无人机、地面机器战警的场面也许不再是科幻,而是未来战争的真实场面。
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虽然最先进,但离实际应用最近的却是他们的机器狗,也就是那款首次实现商业应用的机器狗Spot。我在前一阵接触了波士顿动力公司,他们高管表示人形机器人不会量产,只会用来做技术研发,再把研发成熟的技术放在机器狗上,不断加强它的功能。
波士顿动力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机器狗的各种商用机会。我们微信公众号里报道过一家以色列的无人机开发公司Percepto,他们推出了自主监控平台,联合无人机和波士顿动力机器狗进行现场的环境勘察。另外,最近出现在福特汽车工厂里的Spot机器狗,在十几万平米的大厂里到处奔走来收集数据进行数字测绘,生成的"数字孪生"能够帮助工程师判断如何布置生产线来实现最优的生产效率。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应用案例,但是机器狗还有两道大门槛没有迈过去,这也是孙正义低价出售的原因:
一是找到市场足够大的应用机会。我们在科技特训营里提到过“职业替代”和职业增强”,只是简单强调技术能力是不够的,要能够提供完整的应用,解决完整的需求。很多机器人是只能做一部分工作,人还要做另一部分,经常会被人放弃。比如我买的扫地机器人,很多毛发会卡在机器里,依然需要自己去清理,比较费时费力,不能完全无人干预地完成整个地板清洁工作。
二是价钱足够便宜。很多人说,拿机器狗当宠物都不错啊,还能上街遛狗多拉风啊。可是你要知道他们现在的售价约53万人民币,就不会这么想了。当然要是价钱降到了现在的几十分之一,说不定你真会在街上碰上遛机器狗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完整链条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量产和市场。我把这两个环节称为产业侧创新,这也是中国擅长的部分。利用中国的量产和市场优势实现腾飞的例子,可以参考我们投资的云迹,他们是酒店服务机器人的领军企业。
云际机器人虽然没有波士顿动力的大狗看起来酷炫,也没大狗灵活。但是从应用上讲,酒店服务机器人活动空间大多在室内,不需要强大的越野能力,而是需要智能的沟通能力:和人沟通的能力,知道客户有什么需求;和物沟通的能力,比如正常进出电梯;和系统沟通的能力,也就是顺利对接酒店的管理系统。
酒店机器人还需要完整的职业替代能力,实现完全的无人力介入。云迹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可以自动接听店内电话,实现智能应答;如果客户需要买东西,云际机器人会给自动货柜下单,机器人跑到自动货柜取得物品,由机器人完成递送,送到客户的门口。整个过程已经完全不需要人的干预,从而实现了完整的职业替代。
要实现一个科技产业的发展,一个完整的协作生态是必不可少的。云迹在深圳建立了产业基地,汇集了产业链各方,形成了机器人生产协作的小生态,极大降低了成本。一个是利用中国优势实现产业侧创新,一个是建立与协调创新生态,这两个才是云迹机器人进入中国数千家酒店的秘密。
如果波士顿动力卖给中国企业的话,我相信机器狗Spot能够更快找到更多应用落地场景,更快普及。当然,我们中国企业家也要加油,多和世界前沿科技对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对科技产业的价值。在未来还有无数像波士顿动力这样的科技企业,能够借助中国优势实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