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朋友圈,不经意间让两大报纸死掉了!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老杨品谈  平民观点  仅供参考  草根之言

时事解读、文化寻源、常识科普、历史趣谈


老杨品谈>>>>>

天天看朋友圈,不经意间让两大报纸死掉了!

■文 | 老杨

"媒体"原来是个很炫的词,一度高校中的传媒专业都是个高大上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之高让考生胆寒。

记者曾经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行业,感觉是既神秘又有权威。

现在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能报道新闻,随时随地拍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即可,无需识字。

全民媒体让媒体暗淡无光,让记者不再有职业的优越感,连央视的新闻播音员都让人看了有点可怜,天天在那里念叨人们早就知道的新闻,一个月的工资不如一位网红直播的一天收入。

什么变了呢?媒体本身变了,传播的途径变了。

原来的媒体依靠纸媒传播文字信息,依靠专业的设备采集、编辑、传播声音、图像信息。

今天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的媒体等于一部手机。既是信息发出端,又是中转端,还是接收端。

每个人都能发声,每个人又都能主动或被动地听到别人的声音,从社会的意义上讲是一种进步。

但同时也让每个人生活变得琐乱,因为你无时无刻不被消息缠绕,想清静都难。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十几个人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控制每个人发声是领导最头痛的工作,开会就要讲办公纪律:办公室是办公的地方,不是聊家常的地方,不是传播小道消息的地方。

但每个办公室又都有爱扯家常、爱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年轻的叫小喇叭,年长的叫老话篓子。

“哎?你知道吗?昨天我们家买了一只鸡,那个大哟!全家人只吃了一半,剩下的还够吃一顿的。”

“哎?你知道吗?昨天局里出事了,开会的时候麦克风不好使,局长发火了,最后连话都没讲就散会了。”

那时候这样的人往往会被人看不起,北方话叫扯老婆舌。如果一个男人这样,等于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

今天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成了这样的人。吃饭了拍一张,出门了拍一张,有人去厕所也拍一张。

拍不是目的,发朋友圈才是目的。为什么要发呢?证明我存在,有存在感。

看的人也习惯了,一个朋友几天没在朋友圈发信息,就会不自觉地想这个人是不是出事了。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这样的信息厌倦了,刷屏只是一个动作,不再留意其中的实际内容。

一个新媒体时代到来了,新媒体时代不在于内容有多新,获得的方法有多新。有可能是一个老段子,有可能是一段电视很早就播过的节目,获得的方式也只有两种——视、听,新媒体的新在于人人是媒体。

新媒体来了,老媒体就死了。


上海早报双雄之一的《东方早报》(另一个是《新闻晨报》隶属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已确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停刊,员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网。

也就是说,再过三天这份曾名噪一时的依靠市场发展起来的大众类、非组织类都市报就要寿终正寝了。

《东方早报》的力量有多大,是它真实地报道了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乳品业的内幕昭然于天下。

《东方早报》是2003年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出版的报刊。《东方早报》以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繁荣中国报业市场为目的,客观详尽地传播长三角地区经济信息,全方位反映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状况,为三地政府、业界人士、广大读者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和生活指南。它的受众定位为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江三角洲居民,以及关注上海、关注长三角、关注中国的人士,其主体是经济界人士和影响力、购买力正在上升的新一代市民。

《东方早报》曾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代表进步思想的报纸。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思想上也一直走在前列,最早的改革先锋派报纸是《世界经济导报》。

《世界经济导报》1980年代上海市的一份改革派报纸。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当时这份报纸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口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1989年5月8日,该报停刊,前后共出版发行了441期。

《世界经济导报》没死在新媒体里,死在了旧思想里。

做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也有一份《东方早报》一样的报纸——《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的命运也没比《东方早报》好到哪去,有消息说明年北京的都市报《京华时报》面临停刊,将归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北京晨报》合并。

《东方早报》好在上了艘新船,搭上了“澎湃新闻”的车,而《京华时报》因为隶属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不得不再走老路,与《北京晨报》合并。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2013年,《东方早报》在2014年的征订广告中说: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

很有豪情的一句广告词,在每个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再有豪情也敌不过万人之嘴。

对于90年代之前的文化人来说,报纸是一种情怀,读报纸本身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报纸,这个曾经被人们视为“灯下友”的居家旅行必备单品,似乎已经陷入鸡肋的境地。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媒体人纷纷出走,各家刊物也在不停地改组并购,纸媒行业似乎已经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

从另一个角度说,报纸的倒闭代表了一种社会公平。

报纸是要花钱买的,今天手机上的新闻可以给你免费推送。虽然通讯运营商赚了流量钱,但我们感觉流量就是用来流的,没花钱的感觉。这也是互联网消费的一大特点——没有直接花钱感。

中国有三大都市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前两个在2017年关张。只剩下了《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是面向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作为南中国一份旗帜性媒体,南方都市报拒绝平庸,追求卓越,体现出了难得的传媒责任感和行动力。”

这是《南方都市报》的自我认可。但现在,也只有把早茶从早晨喝到下午的广东籍的老人家们还在热衷于它,好在珠三角地区有早茶文化,可以边喝、边吃、边聊、边看,不像北京、上海早餐吃得那么简单。能活多久,还真要看这些老人家能活多久,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喜欢那样没完没了地喝早茶了。

前两天从邮局的门口路过,原来门庭若市的邮局变得冷冷清清,一条横幅孤零零地悬挂在大门的上头——“2017年报刊杂志征订中!”。因为拉得不够紧,在风中摇曳着,向路人昭示着自己的无奈。

一切都是时间的产物,时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正如马上就要过去的2016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