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义】诗词流派之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著名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
二、渊源及发展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比如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到了唐朝,山水诗的内涵和境界更加丰厚。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还有杜甫的《望岳》,更是把少年壮志和泰山的雄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读来意境阔达,豪情激荡。又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这也是苏东坡对王维最恰切的评价。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能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维和孟浩然。《山居秋暝》是王维最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整首诗悠闲淡远,表达出作者渴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心境,美中见情怀,见志趣。宋代的山水诗,在原有的基础上,意境有所扩展,加入了理趣的成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也是在山水的描写中加入哲理。
再比如宋代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也是在景物的描写中加入哲理,令人玩味。
简而言之,千百年来,山水诗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喜爱,丰富,延续至今。
三、学会中的山水诗
从我们诗词学会的角度来讲,写山水诗形成较为鲜明特点的就是杨衍忠会长和汪培勇老师。比如杨会长的这首
七律·登高
重九登高瞻鲁台,擎杯纵目豁然开。
地承湖海飞云煮,天遣山川沃野裁。
秋韵声声撩碧日,菊风阵阵举香埃。
凌东再祭三樽酒,更得绵绵紫气来。
注:瞻鲁台,泰山岱顶一景。
2012年10月22日
这首诗虽然是五年以前完成的,通篇都是山水的描写,但诗背后却透出一种昂扬的气韵,即表现出对大自然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又表达出作者高远的视野和豁达的胸襟,气势上可与杜甫的《望岳》相媲美,是山水诗中的上品。而汪培勇老师的山水诗则是另一种风格,恬淡闲逸,正和汪老师人生态度和志趣相吻合,读来安谧怡心,很有王维山水诗的味道。
五律·霜降
落叶辞南雁,山枫纵火丹。
晨行霜路邈,夜梦月光寒。
白发思汶水,闲心恋钓竿。
三秋亲晚菊,客远问平安。
再比如雷现明老师的山水诗
五律·登山寄慨
曲径听溪水,青松争翠流。
蝉声鸣暑夏,枫色蕴萧秋。
心望瑶山远,情凭墨赋幽。
云闲言不尽,人在画中游。
同样写景,雷老师的山水诗多了一点轻松、随意、洒脱,还有一点点诗人的意趣在里面,另有一种风味。学会中还有很多会员的诗作都很精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山水诗形成流派这一千多年间,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众多的追随者,好的山水诗层出不穷,表达的志趣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都是借景言情抒怀。所以我们在写山水诗的时候,不要仅仅为了写景而写景,诗中只是景观的罗列,而要把自己的感情志趣融进去,表达出来,这样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不失为一首好的山水诗。
审核:杨衍忠 刘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