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福建人都应该了解的知识,福建隶属渊源,看完涨知识了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周礼职方氏》 就有“……四夷、八蛮、七闽、五戎、六狄”的记载。所谓七闽,是百越的一个支派,属于海洋蒙古利亚种。郑玄 注《郑语》说:“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可见“七闽”是指居住在福建境内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
七闽族属蒙古利亚种。喜聚居于江、海、河、溪沿岸, 有断发、纹身、拔齿、悬棺葬等风俗并使用胶着语和圆形 文字。西周时,七闽每年要向周王朝进贡“海蛤”等土产。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促使部落氏族大迁徙、 大融合。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七闽为楚所灭, 以后,居住在浙江的越族后裔,来福建定居,相互融合后建立“闽越国”,从此,史家就用“闽越”来指称福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福建划归闽中郡。汉王风二年(公元前58年),汉昭帝在原闽中郡地区同时设立回浦(后改名章安) 和冶县(后改名东侯官,今福州地区),并属于会稽郡。冶县还包括今福建的漳浦,而诏安则属南海郡的揭扬县,当 时江西的沿山县也是冶县的管辖范围.
三国时期,长江流域战乱绵延,大批汉人官民避乱入闽,各据一方。汉建安三年(203年),孙吴在扫平闽北大小巨头后,为了更好地统治福建,移南部都尉于建安,驻 兵八千。同时,又分东侯官之地为建安县,隶属南部都尉。 这时福建范围内有五个县为侯官、建安、南平、汉兴(浦 城)及东冶。孙休时,撤南部都尉,设建安郡,包括建安、 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等七县,后来又加侯官、东安(南安、同安)两县,共为九 县,不再隶属会稽,这便是福建最早设立的“郡”。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又析为建安、晋安两郡。 最多时领十六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北遍地狼烟,北方汉人成批逃亡福建,形成了三次入闽高潮。第一次为西晋末年永嘉时期(307—313年),入闽汉人以衣冠望族为主。他们多半集中 居住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 便、土地肥沃的地方;第二次为东晋元兴时期(402—404年),以卢循所率农民军为主。卢循牺牲后,“余种悉遁入闽”,散居在晋江沿海地区,靠造船航海“走异域”为业; 第三次为侯景之乱时期,入闽者多为“不能支赋役”的穷 苦农民,因此多半散居在深山野谷之中。
陈高祖武帝永定元年(557年),福建产生了历史上第 一个省级建制的“闽州”,领建安、晋安和南安三郡。隋灭 陈后,把丰州改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废除建安、南安 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当时的泉州不是现在所说的泉 州,它是统辖福建全境的州名。大业二年(606年),泉州改名闽州,下设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次年,又 把闽州改为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即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把省级建制的建安郡(治福州) 改为建州,四年(622年)移州治于建安(今建瓯)。六年(624年)从闽县分出泉州(治福州)。
睿宗景云二年(771年)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福建才又有省级建制的机构。当时的闽州都督府,不仅辖有闽、建、 泉、漳等州,还包括潮州,合为五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 “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 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五代时期,动乱不已,战祸连绵,在福建境内出现了 一个割据的小国,叫做“闽国”。闽国的创始人王审知为河 南光州固始人,兄弟三人都参加农民军,随王绪入闽,后 来王审知成为这支农民军的首领,依靠军事力量统一了福 建。唐朝廷无力约束他,只好封他官职,管理福建。王审知执政29年之久,死后,其继承人王延翰立“大闽国”称号。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其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 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 共辖四十二县。府、州、军实际上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 计八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福建境内同时设立了福建、 泉州、隆兴三个行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成化九 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 光帝朱由菘被俘殉国。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健来闽,6月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清代福建区划袭承明制.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 漳州、延平、建宁、邵武七个州府,至清末,福建省共辖 十府、二州、五十八县、二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