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的故事连载(35)谢家洞观奇
大清甲申十年,杨守敬及家人游览大梁仙山在观音阁歇宿一晚之后,第二天即从云盘台下黄金垭,到聂家河游古潮音洞。
谢嘉应的后人谢厚之等人是杨守敬的好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要给他当向导。
在谢厚之等人的热情引导下,杨守敬及家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爬上碧绿苍翠的山梁。路边的杂树繁花参差错落,红白岩石点缀其间,四处都是喷溢的悬泉和淙淙的流水,美丽致极的景色加上凉悠悠的风,使杨守敬及家人心旷神怡,游兴甚浓。但到达旱洞洞口时,杨守敬及家人都已是满头大汗,沾一身拍不掉的“火芭芒”,披遍体被荆棘挂伤的疼痛了。谢厚之对杨守敬讲,去年他与好友陈代钦、陈鸿宾、章松斋等四人寻得此洞,因他的先人谢嘉应等四个家族在此避过难,故请人在石壁上刻写了“谢家避乱之洞”。
谢家洞是三洞一线。上为旱洞,下为水洞,中间为无名洞。旱洞门口约有一丈多深,高二丈有余,左边有几块似柱头的怪石耸立,如碉堡一般;洞口右边灰黑色的石壁上镌有“古潮音”、“谢家避乱之洞”九个大字,字体端庄,颇见深厚的书法功底。
杨守敬望了望凸悬在头上的千丈峭壁,又对着“古潮音”和“谢家避乱之洞”凝视,谢厚之见状,凑上前道:“杨守敬先生,触景生情,我们来对一联怎样?”
杨守敬答:“客随主便。”于是,谢厚之出了上联:
洞本天生,千寻峭壁分上下。
杨守敬答:
境由心造,一念玄机参喜悲。
谢厚之等人听后击掌叫好,杨守敬微微一笑,转身走进旱洞,但见旱洞内石壁上有三幅诗词游记,颇为感慨:
摩崖碑刻功底厚,
作赋篆书传千秋。
古老悲怆缅祖迹,
万古长存永不朽。
接着,谢厚之等人又沿旱洞右侧扶杨守敬及家人去游无名洞听古潮音。
瀑布百丈卷飞流,
钟乳千姿展奇秀;
白雾弥漫顺水漂,
祥云缭绕随风抖。
从无名洞回到旱洞,后壁正中的一根天柱山似的石柱,引起了杨守敬的兴趣,一行的十多人手拉手地环抱仅围了个半圆,估计粗约一十二丈有余,石柱的表面凸凹起伏,如浮雕一般。杨守敬心中暗道:好一个社稷乾坤柱啊?于是,便对谢厚之道:“此时我出一联你对,怎么样?”
谢厚之答:“遵命?”
杨守敬脱口而出:
五谷垂地,润泽太平社稷;
谢厚之略一思索:
一柱擎天,撑抵清朗乾坤。
随行的人们听了一个个都伸出大拇指叫妙!杨守敬、谢厚之都点点头微微一笑又继续前游。
游水洞是谢厚之等人用一条小船把杨守敬及家人推进去的,悠深的水洞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长的画廊:
阴河清澈潺潺流,
轻舟摇浪徐徐悠。
潮声如雷隆隆响,
银鱼竞欢翩翩游。
小埠头上拉帷幕,
大戏台中耍金猴。
钟乳抬头扬眉瞧,
石笋拔腿踮脚瞅。
旱洞、无名洞、水洞游览结束后,杨守敬及家人都感慨无限,谢厚之等人也觉得受益匪浅,都要求杨守敬给谢家洞留点墨宝。为答谢好客的谢厚之等人的满腔热情,杨守敬吩咐家人取出文房四宝,作楹联两副相赠:
一副是:
摩壁探路略无阙处,
逆水行舟大有文章。
第二副是:
青山裹秀葱茏天地留胜迹,
古洞藏幽灵异巴楚听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