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中取正的办法:开合与转侧!

文杏双禽图轴(局部) 明 吴彬

帮主斯唔嗯·超:“字没有姿态就会呆板,呆板的只剩下工稳,那就显得没才情。”

书法的欹中取正,主要按照仰俯、转侧、向背等结构规律来实现。刘熙载《艺概·书概》通过画诀来说明化欹为正的“拨转”要领: “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 山石正,树木倒’; 岂可执一石一木论之。”

上仰有下俯“拨转”,转左有侧右“拨转”,不正而正,力势得以平衡。姚孟起《字学忆参》说: “字宜上半、右边欹,至末画放平,欹故峭,平故稳。”

这里所谓“欹”,主要是仰势之欹。所谓“平”,并非水平之平。“放平”,是调整到平衡状态。末画具有与仰势照应的俯势,便使字势达到欹中取正的平衡效果。仰俯,主要指上下笔画右端之间、字的右上角与右下角之间仰俯对应的书写规律。具体有上仰下俯、上俯下仰、多重仰俯等方式。其一,上仰下俯。如图 1 米芾行书的“七”字,上横右仰,下面横笔右俯。在偏旁中口字底、日字底、同字框、门( 門) 字框、国( 國) 字框等为上仰下俯体势。

其二,上俯下仰。这是更具行、草书特点的。图 2“三”字等长横在下者,写为上俯下仰。“更”字等在行书中上横短于下边仰势的横笔,因此上边短横为俯势。雨字头、春字头、老字头、虎字头、气字头等,上面( 或中间) 短横往往为俯势,与下面的长横笔俯仰对应。

其三,多重仰俯。一字中有多个横笔时,往往采取多重仰俯的写法。如图 1“春”字的仰、俯、仰、俯。沈道宽《八法筌蹄》说: “结体最要错综变化,如两画之字,一仰一俯; 三画之字,一仰一平一俯; 四画之字,一仰两平一俯。”

从错综变化角度,横画的仰俯具有变化效果; 而从平衡角度,仰俯具有欹中取正的作用。

转侧,主要指书写左与右、上与下之间的纵向笔画、部件时,向左和向右“反向倾斜”的结构规律。通过左边向左而右边向右( 如图 3 米芾行书的“申”字) ,或左边向右而右边向左( 如图 3“阁”字) 的倾斜书写,达到斜中取正的动态平衡效果。行书中转左侧右的对应倾斜,呈现或上开下合( 如图 3“廿”字) 、或上合下开( 如图 3“丹”字) 、或多重开合( 如“阁”字的门字框上合下开、里面的“口”则上开下合) 的多样体势。

在米芾行书中,上开下合的转侧颇具特色。如门( 門)字、门( 門) 字框等。这种写法更有斜中取正的动势。《甘露帖》中的“间”、《张都大帖》中的“闻”等字都是上开下合的体势。上述“转左侧右”的书写,通过左右两部分的相呼相应的欹侧,顾盼有情,势态生动,又斜中取正。在“转上侧下”的体势中,上部竖笔、部件向左( 或右) 欹,下部竖笔、部件则向右( 或左) 侧,在左右摆动之中求得动态的平衡。

八大山人行书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方式。如图 4“樂”“凉”“禁”等字。“转上侧下”还有一种情况,上部右仰时,体势左倾,因此下部竖笔向右侧。如图 4 八大山人行书的“育”字。

向背,主要指左右对应的纵向笔画的相向(向势)和相背(背势)关系。左右对应的纵向笔画的弧度不能平行,要按向势或背势规律书写。否则,体势偏向一边,失去平衡。蒋骥《续书法论》曰“一字之两直相对者,向即俱向,背即俱背,不得一向一背。

相向的纵向笔画有稍外凸的弧度,如图米带行书的“留”字。相背的纵向笔画有稍内凹的弧度,如“用”字。有的字中向势、背势并存;如“明”字,左部相向,右部相背;图6的“界”字,上部为弧度外凸的向势,下部左右竖笔为弧度内凹的背势。

仰俯、转侧、向背的斜度、弧度要适当。上下过仰过俯,左右倾斜太大,不利于化敬为正的平衡;而且体势开合比例不协调,夸张对比过度。过弯的弧度,使笔画软滑,结构或团缩或支离。陈绎曾《翰林要诀》强调“背笔贵峻’。回弧度过大的竖笔,即使对应相背,也难得峻挺之势。

本文节选自《美育学刊》
原题为:《书法欹中取正的审美规律》
作者:宋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