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研究者三个治愈焦虑方法:别焦虑,行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0-10-19

大家好,我是若水,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信息飞速传输的时代,我们焦虑的来源,以及如何应对焦虑的问题。

01. 从前车马慢,信息传输也慢

焦虑这个词应该是这一二十年才流行,再往前推,我们的父辈,可能还没有这个词,他们有的近似的词,也许是无聊。在我们的父辈年轻的时候,电脑不普及,一开始手机也不普及,有个BP机(数码传呼机)就了不起。

小时候爸爸是在邮电局工作的(也就是电信公司的前身),最早的时候爸爸是在邮电局的电报房负责电报,什么是电报呢?在电话没普及前,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人们之间沟通要么是书信,更快一些就是电报。

大家把想要捎给亲朋好友或者生意伙伴的信息,告诉电报房工作人员,他们再用密电码转译,通过专门的电信号网络传输到异地的电报房,那边的工作人员收到后转译为文字,于是信息就得以传递了。

大概九十年代,BP机、手机逐渐普及后,电报就不用了,爸爸开始转为在其他岗位工作。说这个插曲是说:小时候的节奏会慢一些,大家获取的信息有限,速度有限,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互动的时间也会多一些。

有的时候,家属楼还会停电,一家人就点着煤油灯或者蜡烛,在一块聊天、打牌,也是现在很少见的场景了。现在无论出外聚会还是在家庭,人手一个手机,低头嘿嘿笑的场景比较多见。

02.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何处?

那么,为啥说信息传输速度快,我们反而开始焦虑了呢?一方面,各种渠道各种来源的信息特别多,传输的速度也是飞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跟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信息。但多数这些信息其实和我们并无关系。有的信息,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有的信息,却反而激起自己的攀比之心。

比如,别人一个炫富的视频,很难不让你引起赚钱的恐慌。另一方面, 现在各种公开信息各种科技手段很多元,大家赚钱的方式五花八门,学习的东西也是各式各样,做同样的事情,参考的标准变得多样。

比如你很爱画画,但网上看别人画得很好,你还会坚持么?你很爱写东西,看别人写的东西动辄10万+,你是否还继续义无反顾坚持笔耕不辍呢?抑或是放下笔墨,怀疑自己,不再想要动笔……正因为这种多样的参照信息,让我们变得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我们似乎物质极大丰富,拥有很多东西,但有时候心灵却反而不那么敏锐,行动力有时候也没那么强。

我们不行动,也不代表清心寡欲,心里却心心念念那些求之不得的东西,由此,焦虑就产生了。我理解的焦虑,也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这个差距面前,个人的犹豫、纠结等等混合的情绪。

03. 别纠结,勇于迈开步子去行动

那么,如果焦虑已经产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呢?剑桥大学一位研究者在TED演讲中给出了三点建议。其一,她建议: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无论你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就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因为如果你只是在想,一直在想,就浪费了很多行动的时间,而闲下来的空档时,反而让你产生无尽的焦虑、担忧、纠结等负面情绪。

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跟你分享:值得做的事情值得第一次做得很糟糕。你可以充分用这句话给自己开脱,勇敢迈出行动的脚步。

其二,她建议:你要做的是原谅自己。即使自己做得再不好,也不要埋怨和自责,你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开脱,告诉自己下一个会更好,原谅过程中一切的不完美。其实通常来说,别人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看重你。我记得,小时候爸妈的朋友给送了一条裤子,花纹很像蛇皮,我特别不想穿。

但妈妈还是让我穿,她说:别人不会看那么仔细,也许根本没有注意到呢。后来,我就穿了,同学们还觉得很好看,于是,反而我自己很爱穿那条裤子。

由此看,对自我的认识其实是相对的,就比如那句著名的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必用静止和孤立的眼光看自己,有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更好。

第三,上述研究者建议一定要树立生活的目标,找到生活的意义,乐于去分享爱。她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很多人都是在分享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我想,她想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和爱。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做慈善的义工会那么开心。虽然看似她们没有得到什么物质性的回报,但精神上的滋养却是无价的,“这也比较有利于心理健康”。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本篇,“别放弃,生活仍对你有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出焦虑的泥沼,勇敢行动起来。

文字:若水
图片:若水的朋友
作者简介:北大社会学硕士,中科院2020届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核毕业,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联络微信:jianlishen999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