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这才是中国动画片的真正高峰,连《哪吒》都要仰望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提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可能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
当我们今天面对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大喊着“国漫崛起”时,殊不知,这些动画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这个雄壮有力的巨人肩膀,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作的一系列动画作品。
作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动画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造了多部作品,获得了上百项国际大奖,陪无数人度过了童年。
1956年《骄傲的将军》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
1958年《猪八戒吃西瓜》吸取了皮影戏、窗花、剪纸等的艺术特点,开创了新的美术片种:剪纸片。
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享誉全球的水墨动画片,以齐白石风格为基础,将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
1961年的《大闹天宫》历时四年,全手工制作,10分钟的动画镜头要画7000至10000张原画。
它在美国上映后,美联社这样报道“这部动画惟妙惟肖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是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动画启蒙。
1979年 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与《大闹天宫》并称“中国手绘动画双璧”。
而诞生于 1983年的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等片子那么有名,但绝对是中国动画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天书奇谭》
这部动画电影由王树忱、钱运达导演,包蕾、王树忱编剧,吴应炬配乐,柯明担任造型设计,曾在电视台上播放过无数次,豆瓣评分也高达9.1分,早已成为了中国几代人心中的动画神作。
称得上“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影片根据明代罗贯中整理编成的神魔小说《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最初的计划是BBC与美影厂合拍,条件是由中方负责剧本的编写。
但后来由于BBC的资金迟迟不到位,于是《天书奇谭》最终变成了美影厂独自操刀的动画作品。
结构的设计上,《天书奇谭》整部作品严谨地遵循中国传统故事的发展模式:开 端—发 展—高潮—结局。
通俗点说,这是一个中国版“普罗米修斯盗火种”的故事。
袁公,天宫“秘书阁”执事。
他是一个小官,却是整个天庭最酷的人。
他爱自由,爱知识,爱平等,爱生命。
袁公看守了天书整整三千年,却从未曾被允许翻阅任何一本书。
于是,他趁玉帝赴瑶池聚会之际,偷看了那本写着“天道无私,流传后世”的《如意宝书》。
言之凿凿地说着“天道无私”,却把书藏着锁起来不让人看,这袁公就不乐意了。
他不仅要看,还要把天书文字刻在云梦山白云洞的石壁上让世人一起看。结果袁公就触犯了天条,被罚终身看守石壁天书。
而在这之前,袁公已经将一枚仙鹤蛋放入了炼丹炉中。
后来,有三只狐狸偷吃了炼丹炉中的仙药幻化成人,并偷走了仙鹤蛋。
这蛋坚硬如石,打不破,摔不碎,还会发光。有一天,一个头大脑袋圆的可爱小娃娃从蛋里钻了出来。
这孩子的名字也非常接地气——蛋生。
他的头上还有和袁公一模一样的月牙印记。
看来,头上有月牙的,除了包青天,还有这两个“漏网之鱼”。
蛋生一出壳,就遇到了一个老奶奶,开口就问人家要饼吃。
这个老奶奶也是“见多识广”,看见一个大头娃娃从蛋里钻出来慌乱了仅仅两秒。接着就镇定下来把自己的篮子里脸大的大饼给了他,完全没有疑惑为啥这孩子刚生不来不吃奶偏要吃大饼。
这蛋生刚出来就目标明确,思路正常,并没有向老奶奶跪下磕个头找妈妈,而是吃完大饼一抹嘴就跑了,跑到那个刻有天书的洞里。
半路上还遇到了袁公,在袁公的指导下,他顺利拓印下了整本天书,并习得了其中的法术。
另一边呢,那三只狐狸自从修炼成人之后,正事不干,坑蒙拐骗,装成大仙,利用蝗灾和村民的疾病获取不义之财。
不过在他们的发财路上,蛋生始终是个“绊脚石”,处处拆穿他们。
于是,三只狐狸就开始琢磨偷了那本天书,学个法术,乐呵乐呵。
蛋生还是年轻啊,防范不够,被他们钻了空子,偷了书。
狐狸精们得到天书后大闹官府,三闹皇宫,成了这官场上的名人和“大仙”,压榨百姓。
这边给官老爷变个大宅子,里面塞满了金子,那边给皇帝小儿变了只凤凰,哄得他笑声不断。
但蛋生也不是个吃奶的小孩(是个吃大饼的小孩),他迅速赶到,制服了狐狸精。
袁公也拿出了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白色石镜,夺回了天书,收走了三只孽畜,将其压死在了云梦山下。
最终,因为泄漏了天书,袁公还是被天庭抓走。
眼看着师傅离去,蛋生不禁哭了起来,袁公却很平静,只说:“我的心愿已经了了。”
但被绑走的时候,他忍不住留下一句悠长的呐喊:“蛋生,你要好自为之啊——”
蛋生,愿你好自为之,愿你能够心怀善意,能享有自由,能热爱世间万物,能将万事万物等一视之,愿你在那漫长无边的时间中,得到欢愉。
而我,会在三万年的日夜中,在那高高的寂寞的高加索山脉上,在恶鹰啄食我的肝脏的时候,想起你。唯有你的快乐和自由,能让我得到片刻的喘息。
好自为之,这四个字的背后,是决绝,是永别,是难以割舍的割舍,是无能为力的嘱托。
心愿了了吗?
最热爱自由的人没了自由,最热爱平等的人被强权压迫,最喜爱生命的人不能见到孩子长大成人。
这难道就是天道吗?
除了中国传统四段式叙事结构,《天书奇谭》在各个方面都大量运用了中国的民族化元素:戏曲、剪纸、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皮影、雕刻等。
就拿人物形象设计来说,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浓厚的文化积累。
蛋生是传统的中国“胖娃娃”形象,眼神明亮,性格活泼善良;
袁公是中国动漫当中悲壮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方形的脸上有着鲜红的眉毛与胡须,是影片中正义的代表;
三只狐狸精的形象是片中京剧元素运用最突出的部分,它们主要有黑狐狸、粉狐狸、蓝狐狸三个角色,是片中的主要反面人物。
在中国古典神怪小说中《广异志》《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作品中都不乏狐狸精这一经典形象,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金猴降妖》等作品中,狐狸精的形象也都是花了制作方大量功夫的。
为了做出区分性,《天书奇谭》里的三只狐狸性格各异,十分有趣:黑狐狸老谋深算,粉狐狸臭美自恋,蓝狐狸愚蠢呆滞。
其中每个狐精都代表着不同的脸谱角色:
年轻貌美的粉狐狸是京剧中花旦脸谱的画法,依据粉狐狸的人物性格再加上花旦的妆容,能够有效地帮助粉狐狸塑造角色形象;
而黑狐狸采用的则是彩旦形象的脸谱画法,为其勾画了极细的眉毛;
蓝狐狸是京剧中的小生形象,但除了衣服着装和化妆外没有一点像书生。
同时,县官这一形象也根据京剧中的丑角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为了表现县官阴险、狡诈、贪婪的人物性格,突出了其脸部中间位置的白色图案与眉毛形状。
除此之外,玉帝、雷神、风神、大小和尚、老婆婆、皇帝等形象,都有着相应的设计,有典可查,惟妙惟肖,细致入微,文化底蕴深厚。
除了人物设计,影片将“吴门画派”的手法贯穿于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古代江南景象。
片中的高山流水、重峦叠嶂、烟雾缭绕,古刹老庙、市井街道等,“淡妆浓抹总相宜”,独具中国山水风光特色。
影片以山水绘画风格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合了工艺美食绘画式的场景构成,再加上汲取京剧脸谱特色的人物形象设计和设定,使得影片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大胆创新,不拘一格。
同样,在精良的绘画制作背后,电影的配乐也维持在相应的高度。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提到配乐,就要提到作曲家吴应炬。
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的三十余年时间里,吴应炬创作了近百部不同体裁不同种类的电影配乐,《小蝌蚪找妈妈》和《大闹天宫》等都是出自他手。
《天书奇谭》的音乐依旧延续了前两者的“风格特点,但并没有拘泥于此,创造性地将中国民族乐器,如牧笛、笙、箫、琵琶等,与锣、鼓等打击乐相结合。
更牛的是,片中还穿插了当时尚属“先锋”性的电子合成音响,如三只狐妖幻化成人时,电子合成乐的应用就为影片增添了一种鬼魅意蕴。
《天书奇谭》无论是剧本、人物设计、画面造型还是配乐,都在保持中国民族特色核心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用高超的技艺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制作水准也堪称顶级。
但可惜的是,上世纪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形成的“中国动画学派”,随着中国商业化大潮的冲击渐趋销声匿迹。
美影厂与“中国动画学派”这两个概念,也逐渐随着时间逝去了。
这几年,美影厂虽然竭力修复和出续作,但大多都反应寥寥,市场评价乏善可陈。
当观众在赞颂过去时,不仅意味着对当下的失望,还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肩膀早已经架好,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站上去了。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